李積健 (蘭州教育學(xué)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書法至唐朝,可謂瓜熟蒂落,六朝蛻變,至此完成。在真、草、隸、篆各書體中,涌現(xiàn)了一批影響深遠(yuǎn)、青史留名大師級的書法家,真書與草書的影響尤著。真書書家大多脫胎于王羲之,但又兼收并蓄魏晉以來墨跡與碑版的雙重傳統(tǒng),逐漸地從蕭散妍妙的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繼而書風(fēng)轉(zhuǎn)呈嚴(yán)謹(jǐn)雄勁、法度森整之風(fēng)貌。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書家漸入佳境,由亦步亦趨大、小王而趨于飛動縱逸。篆隸雖然沒有多大的發(fā)展,亦能紹述秦漢遺法,形成或嚴(yán)整緊勁、或遒勁圓活的新風(fēng)貌。總體而言,唐代各體書風(fēng)是講究法度又頗具力量之美,但不失書風(fēng)正脈的風(fēng)韻。顯而易見,這種新的書風(fēng)的形成,在初唐尚處于漸變中,至盛、中唐之際,不光是從草書領(lǐng)域中出現(xiàn)新風(fēng)貌,隨后并在真行諸體中亦別開生面。而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南唐后主李煜,也以各自喜悅的方式參于其中,堂堂正正地躋身于唐代書法家之列。
唐太宗(599--649年),即李世民。他雄才大略、智勇雙全、知人善任。公元626年即位,他的“貞觀之治”,為世代所贊頌。同時在文學(xué)、書法方面的成就,也很有造詣。特別是他臨摹王羲之書法,功力深厚,甚至夜深人靜,把燭學(xué)《蘭亭序》,癡迷可見一斑。他正、行、草諸體皆能,尤喜飛白書。代表作有行書《溫泉銘》與《晉祠銘》,筆力遒勁,神采飛揚;草書《屏風(fēng)帖》輕靈峻美,流麗可愛。他的飛白書蒼勁練達(dá),常書以賜人。
武則天(624--705年),中國歷史上笫一位女皇帝。其治理國家的雄才大略及荒淫酷虐之穢,千古功過,本篇暫不涉及。就書法的影響力而言,她卻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缎蜁V》說她“喜作字”。武則天初得晉王導(dǎo)十世孫方慶家藏的其祖父等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jìn),尤其是其行書頗能顯示出偉丈夫之豪情壯志。傳世的行書碑刻《周昇太子碑》最負(fù)盛名,字體筆意清婉,氣勢寬展,具有章草遺意,是傳世的著名唐碑之一。啟功先生詩曰:草字書碑欲擅場,羽衣木鶴共徜徉。緱山夜月空如水,不見蓮花似六郎。
唐玄宗(685--762年),即李隆基。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勵精圖治、治國有方的皇帝,被舊史家譽為“開元之治”。后來縱身于聲色荒淫,終于爆發(fā)安史之亂,唐由盛而衰。李隆基善騎,通音律,知歷象,還寫一手瀟灑的書法,尤以隸書出名。唐《述書賦》中稱:“開元應(yīng)乾,神武聰明。風(fēng)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fēng),筆為海而吞鯨?!备]蒙對此注道:“開元皇帝好圖書,少工八分書其章草,殊異英特?!逼湫∽袧h法,頗得雄逸飛動之姿。其傳世書跡除西安碑林所藏《孝經(jīng)》碑外,還有《泰山銘》《陜州盧煥廳事贊》《鹡鸰頌》等十余種。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端问?世家一》說他“少聰悟,喜讀書屬文,工書畫,知音律”,尤以詞著稱于世。在書法上,他師承歐陽詢和柳公權(quán),崇尚筆力,以瘦硬為宗。蘇軾說“李國主不為瘦硬,便不成書。”黃庭堅贊其書法“筆力不減柳誠懸”。陳沂則形象地譽為“鐵鉤鎖”。宋陶轂在《清異錄》中贊曰“后主善書,作顫筆摎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也謂‘撮襟書’?!睋?jù)《宣和書譜》卷十二所載,傳世有楷書《金書心經(jīng)》等二種和行書《淮南子》《春草賦》等二十四種之多。李煜對書論頗有心得,在其《書述》中說:“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衛(wèi)夫人并鐘、王,傳授于歐、顏、褚、陸等,并傳于此日,因恐將來學(xué)者無入所聞焉,故略記之?!睂ǖ睦^續(xù)發(fā)展,表示了關(guān)注。
兩宋繼續(xù)唐、五代以來的社會風(fēng)氣,書法和詩歌一樣,是士大夫們必備的修養(yǎng),這使宋代的書法發(fā)展,有了廣泛的基礎(chǔ)。特別是“宋四家”書風(fēng),突破了宋初以來“二王”的統(tǒng)治,一舉改變了顏、柳的肅穆而為之輕快活潑,恣肆放達(dá),以意為書,使人耳目一新,從而掀起了中國書法發(fā)展的又一個高潮。宋代帝王大都善書,十八個皇帝中,就有十三個皇帝書史留名,其中堪稱書家者,有徽宗趙佶,高宗趙構(gòu),孝宗趙昚等。從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身亡三百多年間,出現(xiàn)了這么多帝王書家,似不多見。自唐朝開始,書法藝術(shù)已經(jīng)融入了帝王將相的日?;顒臃秶小Q永m(xù)至宋朝,書法水平的高低已成為檢驗才學(xué)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王公貴族的后裔無一例外地都要接受正規(guī)的書法教育,即使皇太子也不能搞特殊化?;实勰7稁ь^,大臣身體力行,書法普及蔚然成風(fēng)。宋太祖對書藝喜愛有加,宋太宗更是潛心學(xué)書,且常以飛白書分贈眾臣,漸成規(guī)矩。此后好幾個皇帝效法先帝,也喜以飛白書賜人。
宋太宗(939—997年),太祖弟。他性情沉謀英斷,治國有方,號稱賢君。且又多才多藝,乃帝國書法家之中的佼佼者。雍熙三年十月,太宗書贈宰相李昉時說:“朕退朝未曾虛度光陰,讀書外留意真、草書,近又學(xué)飛白。”足以佐證其習(xí)書之勤奮。其實太宗為登皇位前,已經(jīng)身名遠(yuǎn)播,求書者趨之若鶩,索到者奉為寶物。后來他當(dāng)上皇帝,日理萬機(jī),仍遨游墨海硯空之中,潛心研習(xí)篆、隸、草、行、飛白、八分等體,往往至夜深人靜,“三更燈火五更雞”,刻苦達(dá)到癡迷狀態(tài)。米芾《海岳名言》評論太宗書法是“真造八法,妙入三味,行書無對,飛白入神”。顯而易見,宋太宗對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最大貢獻(xiàn)當(dāng)為繼承大統(tǒng),留意翰墨,提倡文治,特遣使搜求歷代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編排次序,標(biāo)明法帖,摹刻于棗木板上,拓賜大臣,世稱《淳化秘閣法帖》,成為我國書法史上無爭論、無疑義的最早的一套集大成式的書法叢帖,對于保存名人書跡、推動書法發(fā)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趙禎。執(zhí)政四十二年,內(nèi)安外平,時稱仁主。歐陽修《歸田錄》載:“仁宗萬幾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痹鵀樘6Y院言明堂書篆書“明堂”、飛白“明堂之門”二個大榜書,轟動朝野?;视右院螅磕攴甓宋缰仃?,他都要寫飛白書扇面以賜近臣??涤袨檎f:“宋仁宗書骨血峻秀,深似《龍藏》?!眰魇罆E有《飛白書》《佛牙贊》《賜梅摯詩》及《賜御篆天章寺額》等。
宋徽宗(1082—1135年),即趙佶,雖國破身亡但其琴棋書畫諸藝皆精。擅書法,以行草、真草為佳,真書學(xué)薛曜,自稱“瘦金體”。其書體形態(tài)修長峻偉,點畫清勁挺拔,意態(tài)天成,結(jié)體靈動,細(xì)而不覺其枯。至此,能在楷書上有獨特面貌自成一家者,晉唐以后,惟宋徽宗和趙孟頫二人而已,因此看來,趙佶在中國書畫史上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傳世書跡有《大觀圣作之碑》《宣和御制化道文碑》《洛神賦》《草書千文》《御書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高宗(1107—1187年),即趙構(gòu),他在位三十六年臭名昭著。擅書法,孜孜不倦,“未始一日舍筆墨”。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載:“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或云初學(xué)米芾,又輔以六朝風(fēng)骨,自成一家?!备咦趯撘差H有見地,著《翰墨志》一卷,說:“余自晉、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至作尺余大字肆筆皆成,每不介意?!笔来鏁E有“玉堂”二大字、《道德經(jīng)》《禁酒碑》《御書三詩》《心經(jīng)》等。
宋孝宗(1127—1194年),即趙昚。他書法學(xué)高宗,謂有家風(fēng),有《草書赤壁賦》傳世。
綜上所述,唐宋帝王書法的筆墨實踐,成為中國書法寶庫中濃墨重彩的重要一頁。正因為他們的積極提倡和參與,使崇法與尚意的唐、宋書壇精彩紛呈,生機(jī)勃勃,可喜可賀。另一方面,由于唐宋兩朝末代帝王們過分的醉心于此,卻使權(quán)奸當(dāng)?shù)?,最終走上了亡國的不歸路,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