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感受中原藝術 品味魅力許昌
——論許昌越調文化
劉柳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 河南號稱“戲曲之鄉(xiāng)”,是公認為戲曲大省。越調作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分為 “申派”和“毛派” 兩大流派,其中“毛派”主要指的是許昌越調。
許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華夏名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許由部在此繁衍生息,故稱為許地。公元前八世紀,周封文叔于許,稱許國。公園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以后,改許縣為許昌,沿用至今。越調在清朝末年發(fā)展到了它的興盛時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區(qū)出現(xiàn)了很多專業(yè)班社。其中較早的有1865前后的西峽三泰班、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1877前后的內鄉(xiāng)、淅川(楊營)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發(fā)展外,有的班社還向外傳播遠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鄖陽柳林陂羅公廟舞樓上,就保存有“光緒三年二月內、陽二邑(楊營)永和班月吊(越調)在此一樂也”的戲班題壁。
越調也稱“四股弦”或“月調”,是中國古代戲曲的一般地方劇中所共同擁有的“平、背、側、月”的四種調門之一。越調劇種源遠流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越調的起源說法有多種,有的說越調起源于南陽,因為南陽一帶有一種民歌小曲“四股弦”,有的說越調是戰(zhàn)國時期越國的大臣范蠡在故鄉(xiāng)南陽傳下的越國復國之音,也有的說越調起源于民代雜曲《九宮十三調》故而得名等等。
越調是一個板腔、曲牌并存,以板腔為主的劇種,越調劇種以唱、念、做、打、舞戲曲程式化為表演形式。其演出形式有三種:皮影越調戲、木偶越調戲、越調大戲班。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質樸,既善于表現(xiàn)激昂慷慨、悲壯高歌的場面;又能抒發(fā)深沉、輕柔、哀怨的感情,具有河南民間音樂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許昌越調團始于1960年,建團前夕,許昌地區(qū)領導從省戲曲會演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演員。接著,從周口紅光越調劇團抽調了毛愛蓮等,從襄縣越調劇團抽調了李明玉、梁金等人。由周口紅光越調劇團和襄城縣越調劇團組建而成,原名許昌地區(qū)越調劇團,區(qū)劃調整后更名為許昌市越調劇團。
在許昌越調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上,毛愛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愛蓮雖是越調大師,但并不保守。在唱腔藝術方面,她敢于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大膽創(chuàng)新,為我所用。她與京劇、話劇、評劇等戲曲界的名流廣交朋友,切磋技藝。把河南地方戲如道情、二加弦等劇種的優(yōu)點,巧妙地揉進越調唱腔,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造了別具特色的“毛派”藝術唱腔,也為古老的越調劇種注入活力,她使許昌越調成為越調的一個重要流派。
毛愛蓮老師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她創(chuàng)立的獨樹一幟的越調“毛派”藝術是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毛派”聲腔藝術特點可用六個字來概括:甜、純、清、巧、情、快。甜即甜潤。純即吐字發(fā)音純正。清即清晰。巧即吐字發(fā)音、偷字閃板、起伏跌宕等的巧妙。情即善于表現(xiàn)人物內在情感??旒囱莩俣瓤?。她塑造的舞臺藝術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許昌市越調劇團排練廳,年逾八旬的毛愛蓮帶著弟子接連表演了幾個節(jié)目,她那清純、流暢的唱腔,動情、傳情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王登喜說,毛愛蓮老師是越調藝術節(jié)的大家,在越調藝術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毛愛蓮老師要積極發(fā)揮傳、幫、帶作用,言傳身教,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讓越調藝術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毛愛蓮老師從藝60多年來,共演出劇目130多個,其中有傳統(tǒng)劇目,也有現(xiàn)代劇目;有全場,也有折子戲;有大型劇目,也有小戲。在她主演的劇目中,有3部拍成電影,6部被拍成電視劇,還出了2盒演唱專輯。她如今雖已那74歲,卻仍然活躍在城鄉(xiāng)舞臺,并頻頻在各種晚會、電視欄目中亮相。著名詩人王懷讓贊揚她是“信然清流繞山岡,重睹芳華兩霜,做人恰似君做戲,大巧大拙大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xiàn)。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xiàn)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tǒng)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第四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中,許昌的越調表演藝術家毛愛蓮老師被評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繼承人。毛愛蓮老師成為許昌越調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她掌握著許昌越調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將許昌越調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許昌越調成為我市唯一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戲劇,許昌越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戲曲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劉柳:許昌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舞蹈理論研究、舞蹈編導、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