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莉
語言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英語教學語言就是這門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英語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取得某種教學效果而使用的語言。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和載體,它是學生最大、最可靠的輸入來源,有助于為其營造一個逼真的“說英語的氛圍”,使英語學習更接近語言習得,或促進語言習得。因此,英語作為教師在語言學習課堂上組織教學和傳授知識所使用的語言,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
鑒于教學語言在語言教學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將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對英語教學語言進行分析,以期全面地展示教師言語行為的語用功能,從而豐富和發(fā)展語言學研究。在實踐中,又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使其言語行為更具規(guī)范性,從而提高自身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素質,推動外語教學的向前發(fā)展。
奧斯汀( J.L.Austin) 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說話可以在三種意義上被看成做事。第一種是言內行為,以言指事;第二種是言外行為,以言行事;第三種是言后行為,以言成事。這一理論把語言同人的行為聯(lián)系了起來。塞爾(Searle)進一步對奧斯汀的理論加以繼承和發(fā)展,他認為言語行為不只是說出一些具有一定意義的語言單位,而且是說話者借助言語來說明說話意圖的行為,其觀點增強了言語行為理論的闡釋作用。以Austin,Searle為代表的言語行為理論學家把語言研究從以句子本身的結構為重點轉向句子表達的意義、意圖和社會功能方面,從而突出了用語言做事或言語的語用功能。這一理論為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對語言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使外語教學從以語言形式和教學方法為中心轉向以語言功能和教學內容為中心。
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在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使用的語言,即教學語言,其本身就是一種言語行為。而且在這一言語行為中包含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一對話語行為的實施者和接受者,其本質是一種交際雙方的言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當教師說出“Hello, boys and girls/everybody.”“Good morning/afternoon, class.”等問候語時,就是一種實施寒暄的言語行為。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說話可以在三種意義上被看成做事。第一種是普通意義,也就是,我們說話時,要依靠發(fā)音器官發(fā)出含有一定意義的聲音。在這個意義上,當教師說出上述問候語時,他首先完成了言內行為。同時在實施發(fā)話行為的時候也在實施另一種行為,即言外行為,也就是實現(xiàn)了問候學生的交際意圖。此外,教師的這一言語行為也體現(xiàn)了第三種意義,涉及話語對聽話人產(chǎn)生的效果,即以言成事。通過問候語,有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飽含熱情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提問也是一種典型的教學語言,言語行為理論為其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使提問可以言有所為。例如:“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Could you tell me your idea?”等,這些教師的提問行為很好地詮釋了言語行為理論。提問本身就是言內行為的實施,言外行為就是學生回答,完成了提問的組織與調查功能,而最終達到學習目的就是提問的言后行為。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結合所學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表達、培養(yǎng)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英語教師應該適當?shù)剡\用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語言教學實踐,使教學語言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同時,注重掌握語言技巧,以達到預期的言后行為結果,提升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一切的言語行為都發(fā)生在特定的語境中。語境作為語用發(fā)生和形成的基礎,是對言語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語用因素。同時,語境只可能是某一具體的言語活動的語境,不存在抽象的、獨立于具體的言語活動的語境。實際上沒有脫離語境而存在的語言,也沒有與語言無關的語境。言語活動就是這樣一個言語與語境不斷相互作用又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而作為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教學活動中產(chǎn)生出來的課堂語境,就是教師使用教學語言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語境不僅為教學語言活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條件,更為其提供了意義背景。教師的言語活動是處在特定的言語環(huán)境之中的,它不僅受到課堂語境的制約,同時也可以利用課堂語境,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認為課堂情景語境由八大要素構成,包括時間、地點、教學雙方、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語調、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課堂語境的構成因素就是同教學活動相關聯(lián)的所有因素的總和。在課堂這一特殊的語境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對象以及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語言能力等諸多主客觀因素都在制約著教學語言的運用。另一方面,教學語言也在調動、影響、限制著課堂語境。因此,教師在運用語言進行教學時,必須考慮適應各種語境因素,善于把握語境并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語言,并利用自身的主動性及教師語言的主導地位,構建起適合學生理解自己語言同時又有利于自己語言表達的課堂語境。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學語言既是教學的內容,更是傳授知識的載體、學生輸入和輸出語言信息的重要渠道,它本身起著語言使用的示范作用。因此,作為語言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教學語言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幫助學生在課堂語境中逐步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形成言語基本技能,最終發(fā)展自己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此,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教學意圖,適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適應英語教學對象即英語學習者的認知背景、思維方式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教學語言富于變化。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學生接受認知能力的提高,教學語言不能總是停留在單一固定的模式上,而是要隨這些變化而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主動性。同時,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扮演多種角色:組織者、引導者、輔助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教師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語境最終要通過完美的教學語言才能得以實現(xiàn)。
總之,教學語言與課堂語境的互動的、共變的關系決定了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情景的變化而隨時調整教學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同時,教師在言語活動中的主動性也具有對語境的調控能力,使語境來適應言語,以保證英語教學語言的語用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師的言語行為不僅是教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它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使用教學語言的水平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因而,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教學語言藝術,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切合課堂語境,運用一定的語用策略,以達到以言取效的目的。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Clarendon Press.1962.
[2]胡學文.教師話語的特征及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3.
[3]楊筱玲,劉映紅.淺談教師課堂用語[J].職教論壇,2004.10.
[4]張正櫸,李淑芬.英語教學語言論[J].外語界,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