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瀟
(趙瀟: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新鄉(xiāng)學院 藝術設計系。研究方向:美術學。)
中國繪畫主張“緣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筆不周而意周,筆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觀物象的同時,必須融入畫家的主觀感受,透過描繪對象創(chuàng)造形象的方式來借以體現(xiàn)畫家的主觀感受,使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的精神性格交融和轉化,即“神遇”(石濤語)及“跡化”(石濤語)為可視可想的藝術形象。同時,使畫家在作畫前的主觀感受得以充分的表達,從而產生動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中國山水畫重在表現(xiàn)意境,畫家在作畫之前,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深入觀察、體驗和認識(即感覺)所引起的主觀感受,然后把生動而強烈的感受反饋于被描繪的物象,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山水畫的意境或顯以雄奇,或顯以靜幽,或以淡泊空靈為最高境界。從中國山水畫藝術可以看出,它所提供的景觀意境十分豐富,這種意境既是繪畫之畫境,又是景觀之精神空間。
我國現(xiàn)代景觀設計結合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古人的心目中,不包含情感的風景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意境”的產生是由對風景的觀賞和自我情感的體驗這兩方面共同決定。相同的,現(xiàn)代人們對景觀的心理感知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按思維形式可將其分為推理和聯(lián)想兩部分: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斷,人們可根據(jù)以往的經驗由整體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體,有利于從整體到細部系統(tǒng)的感知景觀;聯(lián)想是由前事物觸發(fā)想起其它有關的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景觀的心理感知過程正是人與景觀統(tǒng)一的過程。無論是夕陽、清泉、急雨、蟬鳴、竹影、花香,都會引起人的思緒變遷。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意境”,成為感情上的升華?,F(xiàn)代景觀設計不只是提供給人消遣娛樂的場所,還是運用心靈的智慧與情感,通過展示風景,體現(xiàn)個人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傳情表意的時空綜合藝術。通過具體有限的景觀形象傳達出深遠微妙、耐人尋味的情調氛圍,使游覽者觸景生情,產生美的聯(lián)想。感受到有限空間環(huán)境中無限豐富的意趣。
以下我們從中國山水畫意境的表現(xiàn):外象、空靈、情感、詩境等方面進行闡述。通過對這幾方面的把握可以巧妙的將其應用在我國現(xiàn)代的景觀設計之中。
外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山水畫意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畫外有畫、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韻味,如同戲曲強調的潛臺詞,詩歌重視的言外之意。關于中國畫意境的外象首先體現(xiàn)在含蓄上,畫面含蓄至關重要,好畫給人以深思,回味無窮,像撞鐘一樣要有余音,要給觀眾留有想象的余地。好文章不能劍拔弩張,好畫也相應如此,要有深度,不是簡單的表象,而是含蓄無盡的感覺。同樣深受中國山水畫影響的中國古典園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適當阻隔欣賞者的視線,使人們幾經曲折才能逐漸見到園內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樣使欣賞者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遠。
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設計者不能僅僅把握景觀的外在美,而且要做到給游客留下回味無窮的感覺,所以設計者應該做到以情繪景,使人們感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觀必須是賦予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自然,而人類的情感和思想也必須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相聯(lián)系才能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氣韻。具體來說:首先景觀要具有具體而真實的空間境象,這是意境構成的基礎,是觀者受感染并產生共鳴的前提基礎;
其次景象要經過“意”的熔冶,才能構成具體有理想和感情的空間境象;最后,這個具體真實又含有理想與情感的空間境象,還必須給觀者充分的聯(lián)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使觀者感受到景外情、景外意、景外味。
空靈之美也是中國山水畫意境的主要體現(xiàn)。境界之空靈是西方風景畫所難以企及的。北宋山水層巒疊嶂、長松巨壑的崇高氣象;南宋山水的水墨淋漓、平遠函深又隱含悲涼之氣; 元人山水的蕭疏清遠、禪意綿長,都令每一位品讀者為之傾情,為之怦然心動,感慨系之,這便是山水畫的意境使然。由于中國山水畫所要體現(xiàn)的是“道”的思想,使得中國畫在意境的營造上更趨空靈。靈氣往往是物象呈現(xiàn)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但空靈并非虛無的什么都沒有,陶東風先生曾作了較科學的闡述,認為空是虛是無,是靜穆;而靈則是實(不同于寫實的實),是有,是靈氣,生命的靈(實)以空(虛)為前提的,沒有靈,空就成了“頑空”“死空”,所以說空靈是對立統(tǒng)一的。山水畫的表現(xiàn)首先體現(xiàn)在空與白的手法上,空與白的獨特處理常常產生一些靈動的意韻,能成功地表達的空靈之美的意境。
山水畫的意境也體現(xiàn)在其情感上,一方面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構成需要靠情感的驅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統(tǒng)一才能更好體現(xiàn)山水畫的意境。中國畫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傳達給觀眾,更重要的是畫家把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感情也傳遞給觀眾,因此中國繪畫藝術在觀察事物時總是“感情用事”。那么,我們可以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高度凝煉,賦于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意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審美主體在游覽欣賞這些具體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延伸與拓展,通過“去象取意”的思維加工后,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意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達到情景交融,最終在景觀作品中表現(xiàn)出這種情感之美的意境。比如都江堰文化廣場的旱地噴泉,設計者用現(xiàn)代景觀設計語言,體現(xiàn)古老、悠遠且獨具特色的水文化,也突出了都江堰這座城市人們對于水的情感。
山水畫的意境還體現(xiàn)在其詩境的營造上,所謂詩境主要是畫面的抒情性,指通過畫的構思、章法、形象、色彩等方面的詩化,使畫面流露出的詩一般的意境。宋代郭熙其畫著中《林泉高致》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能縱橫中度,左右逢源” 。真正山水畫中的詩境,是體現(xiàn)在畫的構思、章法、形象、
色彩的詩化,詩情與畫意交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我們將其應用在造景上將更有韻味。構建詩情畫意的境界,是古代文人在設計園林景觀時自覺追求的方向,我們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也應強調詩情,那么景觀就會具有詩歌般的深遠意境,達到了景中有詩,詩中有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山水畫的意境是熔鑄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藝術表現(xiàn)之中而又經過高度的意匠加工的,同時給觀眾以充分的聯(lián)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因此,中國山水畫中所具有的那種外象美、空靈美、情感美、詩意美的意境既是畫家創(chuàng)造的終點,又是觀者再創(chuàng)造的起點,是畫家與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那么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上意境之美就是欣賞者在特定環(huán)境場所中欣賞到的景觀形象和可能觸發(fā)的豐富的藝術聯(lián)想與幻想的總和,是實境與虛境相輔相成的結果。有意境審美潛質的景觀能給人以美的感受,給人以知覺的愉悅,能夠喚起人們的情感,能引起人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
就景觀設計的意境創(chuàng)作本身來說,它是一種設計思考,使某個基本空間變成具體的特定空間,通過創(chuàng)造來賦予環(huán)境一些使人的情感能和物質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理想品質。創(chuàng)作是設計師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就創(chuàng)作設計的過程來說,在感性方面,它是對場地精神的體驗,是乍現(xiàn)的靈感和領悟,是設計師所盡力要表達的那種籠罩在心頭的詩意;在理性方面,它是組織和裁剪符號的思考,是對人們審美心理的逆向把握,是對于時間和空間因素的預測與整體安排,是對歷史、傳統(tǒng)和人類基本信念的認識。上述的山水畫所呈現(xiàn)的意境之美的各個具體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上運用的廣闊前景是可以展望的。我們把山水畫的魅力與之所蘊藏的自然之美,溶入現(xiàn)代景觀設計之中。并以此來構建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景觀設計理論體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J]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陳六汀.藝術之水-水環(huán)境藝術文化論.[J]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