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佳
(河北省任丘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任丘 062550)
慢性濕疹是皮膚科一種最常見的炎癥性,過敏性皮膚病,因其瘙癢劇烈,病程慢性,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很難治愈。筆者于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應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鹽酸依匹斯汀膠囊來治療66例慢性病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病例入選標準符合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1],年齡17~61歲,男女不限,治療前2周內未曾系統(tǒng)應用抗組胺藥物,無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其它內科疾病,無糖尿病史,高血壓,非哺乳期妊娠婦女。132例患者均來自本中心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皮膚科門診,隨機分成兩組,每組66人,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平均病程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口服復方甘草酸苷片[商品名 利君復方甘草酸苷片,西安利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同時口服鹽酸依匹斯汀膠囊[商品名 凱萊止,重慶凱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療。對照組:口服鹽酸依匹斯汀膠囊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療,2組均4周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根據皮損、皮膚瘙癢程度進行評分。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顯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進步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無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見表1。治療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51.52%和84.85,對照組為30.30%和66.67%,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χ2=6.14和5.94,P均<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3例出現(xiàn)嗜睡,對照組有5例出現(xiàn)嗜睡、口干,均不影響治療,余未見其不良反應。
慢性濕疹多因急性、惡急性治療反復發(fā)作演變而成,患外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著,持久不愈,發(fā)生皸裂,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水皰反復搔抓后致皮損苔蘚樣變,因其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愈難。復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份甘草酸苷,其化學結構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相似,具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免疫調節(jié)和類激素樣作用[2],而無皮質類固醇激素副作用。文獻報道其治療慢性濕疹具有較好的療效。鹽酸依匹斯汀膠囊為組胺H1受體拮抗劑。本品對組織胺、白三烯C4、PAF、5-羥色胺有抑制組胺、慢性反應物質A(SRS-A)化學介質的釋放。由于本化學結構的特點,本品難以通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H1受體拮抗作用弱。對皮炎治療有獨特的療效,二者有協(xié)同治療作用。
本觀察結果顯示,復方甘草酸苷片與鹽酸依匹斯汀膠囊合用治療慢性濕疹臨床治愈率和有效率高,明顯優(yōu)于單用鹽酸依匹斯汀膠囊組;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薦臨床使用。
[1]Baltina LA.Chemical modif i 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3,10(2):155-171.
[2]段民錄.咪唑斯汀治療皮炎濕疹68例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6):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