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立,張福英,許麗榮
山東省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山東濟寧 272051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激烈、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xiàn),失眠癥患者正日益增多,由失眠引起的心理及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失眠癥的藥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曲唑酮作為新一代鎮(zhèn)靜性抗抑郁藥,由于同時能阻斷H1受體和α腎上腺素能受體[1],因而能較好地改善睡眠。筆者用曲唑酮治療52例失眠癥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52例失眠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失眠癥診斷標準,排除其他嚴重疾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23~71歲,平均(48.31±13.69)歲;平均病程為(9.96±5.53)個月。
對服用精神藥物者,停用其他一切鎮(zhèn)靜藥物進行為期1周的清洗期,給予曲唑酮口服,一般從小劑量(25~50 mg)開始,逐漸加量,最高為150 mg;睡前頓服。
1.3.1 臨床療效評價 于治療前及治療2、4周末分別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2]測評PSQI 7個因子分及總分,用于定量評定患者睡眠情況。臨床總體療效評定按患者的自我感覺結(jié)合治療前后PSQI總分減分數(shù)進行評價,具體標準為,痊愈:完全恢復正常;顯著有效:失眠不再明顯影響其工作、生活,PSQI減分3~5分;有效:失眠對其影響減少,PSQI減分1~2分;無效:無改變或惡化,PSQI減分為0??傆行?痊愈+顯著有效+有效,顯效=痊愈+顯著有效。
1.3.2 不良反應評定 分別于治療第1、2、3、4周末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次數(shù)及程度,依據(jù)患者因不良反應所引起的痛苦,采用不良反應癥狀量表(TESS)[3]198-203進行量化評分。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和心電圖、腦電圖檢查各1次。
1.3.3 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評定 于入院時及治療第4周末分別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34-41測試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統(tǒng)計量表總分用于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患者自評結(jié)果,治療后痊愈12例(23.07%),顯著有效 26例(50.00%),有效 8例(15.38%),無效 6例(11.54%),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分別為88.46%和73.08%,達到了預期治療目的。
見表1。治療后第2、4周末PSQI各因子分及總分與療前相比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第2、4周末PSQI各因子分及總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曲唑酮治療失眠癥自第2周起已顯示明顯療效,至第4周末療效仍然穩(wěn)定。
表1 治療前后PSQI因子分及總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PSQI因子分及總分比較(±s,分)
注:t1-2治療后2周末與治療前比較,t1-4治療后4周末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 2、4 周末分別與治療前比較,*P<0.01,**P<0.05,治療后 2、4 周末間比較,P>0.05
?
治療后出現(xiàn)程度較輕的頭昏、困倦、惡心、食欲下降等藥物不良反應,但未影響治療。患者治療后TESS總均分于治療第 1 周[(1.23±0.65)分]時較高,表明不良反應于治療 1 周內(nèi)相對明顯;第2周TESS評分為(0.86±0.53)分,較第1周末評分明顯下降(t=3.18,P<0.01);不良反應于于治療第2周開始緩解,于第2周末已趨于平穩(wěn),第3、4周平穩(wěn);且第3周末TESS評分為(0.69±0.52)分,與第2周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65,P>0.05);第 4 周末 TESS 評分為(0.69±0.52)分,與與第2周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4,P>0.05)。
見表2。治療后第4周末SAS、SDS標準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表明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3 治療4周末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分)
表3 治療4周末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分)
P值治療4周末32.35±10.8143.53±11.50項目 治療前45.65±10.7753.73±9.96 t值SAS標準分SDS標準分6.885.77<0.01<0.01
失眠癥是指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而言,患者睡眠質(zhì)量下降導致患者輾轉(zhuǎn)反側(cè),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失眠可引起患者憂慮或恐懼心理,過分關注其不良后果,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得失眠持續(xù)存在。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4]。作為一種新型鎮(zhèn)靜性抗抑郁劑,曲唑酮可以很好地解決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5]。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服用曲唑酮后患者主觀感覺良好,后遺效應較小,耐受性好。綜合評價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分別為88.46%和73.08%。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各因子分及總分與療前相比均明顯降低,且自第2周起已明顯起效,至第4周末療效仍然穩(wěn)定。表明曲唑酮治療失眠癥療效可靠、穩(wěn)定,對改善失眠癥患者的睡眠障礙有良好作用,與國內(nèi)有關研究一致[6-7]。這恰與曲唑酮能阻斷H1受體,增加慢波睡眠,恢復正常的睡眠結(jié)構(gòu),有效減少失眠患者夜間覺醒和早醒,延長總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有關[8]。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輕度的頭昏、口干、惡心、食欲下降等藥物不良反應,但癥狀輕微,均未影響治療?;颊咭虿涣挤磻鸬耐纯郥ESS評分總均分于治療第1周時較高,治療第2周末較第1周末時評分有明顯下降(P<0.01),表明不良反應于治療1周內(nèi)相對明顯,且于治療第2周開始緩解,于第2周末已趨于平穩(wěn)。治療后各項輔助檢查未見異常,說明曲唑酮對重要臟器無明顯損害。
另外,曲唑酮選擇性阻斷5-HT再攝取,對5-HT2受體有中等強度的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抗焦慮和抗抑郁作用[1,5]。本研究顯示:曲唑酮能明顯改善失眠癥患者伴有的焦慮、抑郁情緒,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因此,筆者認為曲唑酮作為一種新型鎮(zhèn)靜性抗抑郁藥用于治療失眠癥,其療效可靠,不良反應輕微,應用前景廣闊,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顏文偉.新一代抗抑郁藥[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7,9(4):304-306.
[2]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5):103.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陳彥方.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02-307.
[5]陶建榮.曲唑酮治療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2004,16(12):745.
[6]高媛君,孫相國.鹽酸曲唑酮治療失眠癥效果評價[J].醫(yī)學信息,2007,20(4):659-660.
[7]崔維珍,孔伶俐,王立剛,等.曲唑酮治療老年期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9,24(5):432-433.
[8]Saletu-Zyhlarz GM,Abu-Bakr MH,Anderer P,et al.Insomnia in depression:differences i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leep and awakening quality to normal controls and acute effects of trazodone [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2,26(2):24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