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早,王麗菊
(長沙市中心醫(yī)院,湖南長沙410004)
痙攣型構音障礙是腦卒中患者較常見的言語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聲母不清、說話緩慢費力、聲音嘶啞、音量和音調缺乏控制、鼻音重等[1],造成病人交流困難,回歸家庭與社會障礙,是臨床上比較棘手的問題,筆者采用針刺結合語言訓練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中風后痙攣型構音障礙患者為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神經(jīng)內科和康復醫(yī)學科的患者,以就診先后順序編號,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常規(guī)組、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3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詳見表1(P﹥0.05)。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1996年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符合痙攣型構音障礙診斷標準[2]。
2.1 常規(guī)組 只進行基礎治療。包括減少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應用腦組織保護劑,支持療法等,選用當前治療腦出血或腦梗塞的常規(guī)藥物。
2.2 對照組 在常規(guī)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具體方法[3]:①松弛訓練:包括肌肉與精神放松,可采用對比法、交替法、暗示法;②呼吸訓練:呼吸控制可降低咽喉部的肌緊張,從而有利于發(fā)聲;③舌唇運動訓練:唇的張開、閉合、前突、縮回,舌的前伸、后縮、上舉、向兩側的運動、鼓腮、叩牙,2 min/次,3次/日;④軟腭運動訓練:用“推掌療法”即兩手掌相對推,并同時發(fā)出“啊”音,30 min/次,2次/日;⑤發(fā)音訓練:發(fā)元音→發(fā)輔音→元音+輔音→單詞和句子。
2.3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根據(jù)《針灸學》(梁繁榮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中假性球麻痹的取穴:內關、通里、風池、金津、玉液,加舌三針。配穴:陰虛風動加太溪、風池,風痰阻絡者加合谷、豐隆,肝腎虧虛者加關元、腎俞。操作:患者仰臥,常規(guī)消毒,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量0.2~0.3 ml,舌三針朝舌根方向、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深約1~1.5寸,以針感向咽喉部放射為宜,通里、內關等直刺0.5~0.8寸,運針后針感向上臂傳導為佳。30 min/次,每10 min運針1次。
3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2個月。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前后采用改良Frenchay構音障礙評價法[2]評定。
3.2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臨床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版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3組患者治療前后構音障礙情況比較 見表2。3組患者治療前構音障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組內比較(P<0.01),治療組和對照組與常規(guī)組比較(P<0.01),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4.2 3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3。從表3可見,經(jīng)秩和檢驗,治療組和對照組與常規(guī)組間比較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3 3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言語是人類特有的、極其復雜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腦卒中患者由于初級運動皮質和(或)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可出現(xiàn)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性構音障礙,即痙攣性構音障礙,常有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假性延髓麻痹”的表現(xiàn)。但在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比較強調肢體功能,常忽視了言語的康復治療,而且構音障礙又缺少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F(xiàn)代醫(yī)學界認為腦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本研究通過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和針刺刺激,加快了腦卒中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大腦可完成原先不能完成的功能。且上述語言訓練強調進行非構音器官的相應基礎訓練和構音器官的相應訓練,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并根據(jù)評定結果選擇治療順序:呼吸→喉→腭→腭咽區(qū)→舌體→舌尖→唇→下頜,有利于患者言語功能的恢復。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本虛(肝腎虛衰、氣血不足)、標實(風痰阻滯、瘀血內停),針刺以開竅醒神、舒筋通絡為法,取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穴及局部取穴為主,通過針刺舌咽、舌下、迷走及面神經(jīng)的分支等神經(jīng)末梢,使其釋放神經(jīng)沖動起到增強反射,促進肌肉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從而提高構音肌群的肌力并降低其張力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腦組織的血液,直接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等病理狀態(tài)[4]。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樣本較小,病程相對較短,研究時間不長等,今后在訓練方法的多樣化、鼓勵家屬的參與等方面也要加強,以充分調動患者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賈子善,呂佩源,閻彥寧.腦卒中康復[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5
[2]李艷萍.腦卒中患者痙攣性構音障礙的言語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1):3121
[3]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5
[4]石學敏,楊兆鋼,周繼增,等.針刺治療假性延髓麻痹325例臨床和機理研究[J].中國針灸,1999,19(8):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