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麗
近幾年來,連續(xù)不斷發(fā)生的由于會計舞弊而導致的財務丑聞,其直接結果是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使會計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由會計誠信缺失,普遍的會計舞弊帶來的會計信息的失真,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呼喚誠信、規(guī)范會計行為、不做假賬、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而GDP每年以8%的增長率快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尤其需要規(guī)范的、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來反映企業(yè)經營發(fā)展的真實情況。經濟越發(fā)展,會計越重要。
一般來說,會計信息失真分為無意失真和故意失真。無意失真主要由于會計主體業(yè)務不精或態(tài)度不認真造成的,故意失真是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故意失真是一種欺騙行為,是某些人故意篡改、偽造、編造有關的會計憑證,虛報、漏報、瞞報有關的會計數據而造成報出信息與會計主體本身的實際信息不符的現象。故意失真強調的是出現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他與無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卻有本質上的不同,故意失真是一種舞弊行為,舞弊是見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眾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偽裝和掩飾,通過虛列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難讓人發(fā)現。下面簡述故意失真的類型及危害。
造價一條龍:有關經濟業(yè)務并未發(fā)生,相關收入、盈利、資產、負債、權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過編造假資料、假合同、假印章、記假賬、編假報表,憑空捏造經濟業(yè)務的造假行為,其表現形式是造假一條龍。
歪曲事實:故意歪曲、掩蓋、隱瞞會計信息的真實面貌,隨意增減甚至刪除經濟業(yè)務的原始記錄,使其原有經濟業(yè)務記錄面目全非。如真盈假虧,真虧假盈,將大盈改小盈,將大虧改小虧等。
真假賬:常見的是兩套賬,一套是真賬,對內;另一套是假賬,對外。也有兩套賬以上的,如真賬只有一套,假賬則好幾套,有的假賬對付稅務機關,有的對付投資股東,有的對付上級主管部門等。
大小賬:常見的賬外賬是大賬之外,還有許多小賬。大賬獨立核算,是該單位會計核算的主體,納稅,完成考核指標,應付檢查均以該賬為依據。小賬雖各自獨立,核算卻不規(guī)范,沒有統(tǒng)一賬目,沒有統(tǒng)一報表,由執(zhí)權人分散掌握開支,核算與否隨意。小賬多為"小金庫",是貪污、挪用、揮霍、行賄等腐敗行為的經濟來源。
移至它單位:某項或部分經濟業(yè)務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單位的會計核算體系內,而是將這些收益轉移或沉淀在外單位,需要支用時,才從相關單位支付。常見的有財政預算外資金體外循環(huán),行政單位有權處罰和收費的體外循環(huán),企業(yè)單位部分經濟業(yè)務、投資收益、以物易物、物業(yè)出租收入的體外循環(huán)等,體外循環(huán)資金多為腐敗的資金來源。
會計信息失真,使得會計報告的數據不具有可靠性、真實性、有用性,使得企業(yè)的財務報告不能正確反映經濟活動,會計信息失真不僅關系到一個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預算執(zhí)行情況,而且嚴重的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股市的健康發(fā)展,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國家宏觀經濟的決策和調控,還能導致投資者的決策失誤,嚴重時將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
1.貪污腐敗助長了不正之風
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一些掌握一定權力的人以權謀私的保護傘,通過做假賬,使某些違法違規(guī)的行為得以蒙混過關。
2.逃稅漏稅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目前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企業(yè)繳納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很多企業(yè)歪曲會計信息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結果總是將原本屬于國家或集體或企業(yè)的資產據為小集體或個人所有。
3.失信違約擾亂國家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作用的正常發(fā)揮需要各種公平交易的秩序,使市場行為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而平等的要求之一,就是市場交易雙方必須遵守公允、公平的原則。由于會計是向國家、社會和企業(yè)的各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更加重要。然而觀察我們的會計市場會計誠信問題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無論是出于融資的目的還是逃稅的目的,各種造假手段都有,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方針政策,威脅著市場經濟秩序。
對于處轉型期間的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災難性的。治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