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是本受很多青年追捧的書,書中年輕的主人公雖然迷惘,但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守望的就是那片麥田;每一個路過青春者,迷惘是必定會經(jīng)歷的人生階段。這時你是否清楚,你要守望的東西是什么?你想做什么樣的守望者?
只賺青春不賺錢,這是在年輕人之間流傳的響亮口號。的確,年輕時做事情可以不計工本,但是有沒有想過。青春,是人生中工本最高的年齡段。
有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放浪形骸找個借口:有些事情現(xiàn)在不做,就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有時候,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的浪子回頭找個理由:有些事情一直做下去,就做不了其他事情了。青春意味著很多事情你要勇敢去償試,失敗了無所謂;也意味著很多事情要適可而止,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再做上一年齡階段的事情,那就得不償失,變成了很可笑的事情。
群租合租
一本《蟻族》讓世人了解了大學畢業(yè)生的生存狀態(tài),引起全社會的擔憂。蟻族沒有什么大不了,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鳳凰要涅槃,哪能不被燒。住地下室是從“北漂”到“北居”的上馬石;群租合租是“蟻族”到“士族”的升級方式,這是臥薪嘗膽的方式,但也不能曠日持久,因為那樣的話,很容易便滋生得過且過的念頭。那樣,青春暫住,就變成了蟻族永生。
換工轉(zhuǎn)行
“既然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那就找份自己喜歡的?!被谶@一原則出發(fā),很多年輕人從學校走向社會時,就如同猴子下山,換工作轉(zhuǎn)行就如同掰玉米、撿西瓜般隨意。很多人換工作轉(zhuǎn)行業(yè),不是因為自己興趣廣泛而且三百六十行樣樣精通,而是因為自己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特長是什么。有了太多選擇就無法作出選擇,有太多嘗試就會流于淺嘗輒止。畢業(yè)后,或以三年為界,或以五年為期,工作時可以“只選對的,不選貴的”。但過了這年齡階段還在選擇,還“不知風從哪個方向吹”,那人生將找不著北。
文藝青年
上大學時,那些理工科的男生總是對文科女生垂涎三尺,而后者總是對前者敬而遠之??偟膩碚f,在世俗的眼光中,理工科男生被認為是被技術(shù)綁架的,只為了生存;而文藝女則是在駕馭文藝,是為了生活。前者創(chuàng)造物質(zhì),后者輸出氣質(zhì)。物質(zh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氣質(zhì)則萬古流芳。所以,在青年中工科男和文藝女高下立判斷。文藝青年甚至進化成“小資變種小清新”,引領(lǐng)青年潮流。誠然,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超然脫俗的文藝氣質(zhì)能靜化空氣,但文藝追求的自我、自憐太甚最終會演化為自戀和自怨。文藝青年最終修煉成“大齡文藝女青年”,成為社會不能碰承受的痛。人世間有百媚千寵,文藝只是其中一種。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就錯過了發(fā)現(xiàn)其他美的可能。
仗劍出游
千古文人俠客夢,自古少年浪客魂。對于年輕人來說,背包上路進行一場長途旅行或者漫無目的的流浪,是長大成人(尤其是讓男孩變成男人)最立竿見影的方式。中國有老子騎青牛入函谷而寫《道德經(jīng)》,李白仗劍出蜀山而成“詩仙”的先例;西方則有“間隔年”的說法。在出游的過程中跳出世俗的桎梏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看清人生。所以,“夏令營”風起云涌,流浪從娃娃抓起;“驢友”遍天涯海角,驢行深入人心。但是,畢業(yè)旅行也好,“間隔年”也罷,只是為了用旅行的方式來歷練人生,如果一生都這樣“歷練”下去,那就變成了不敢面對現(xiàn)實,逃避人生。錢鐘書說:二十不狂無志氣,三十猶狂是沒頭腦。旅行雖好,事不過三(十歲)。
青春是人生中畫龍點睛的那一點,如果點中了任通二脈,會讓我們功力大增;如果點中了膻中穴則會讓我們動彈不得。趁著青春年少,我們應(yīng)該抓緊時間做一些事情,但應(yīng)該時時警惕,注意它們的副作用。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xiāng);暫住證雖妙,轉(zhuǎn)正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