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成
教學中,教師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在一種和諧的教學情境中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大多數是從模仿開始的,提問也不例外。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結合學生生活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為學生做示范,啟發(fā)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的,并把發(fā)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看,為今后學生能正確地、獨立地質疑奠定基礎。其次,要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逐步教給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學會提問到善于提問,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知道“問什么”、“怎么問”,對于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評價。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這時教師在關鍵處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臺階的策略,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當學生所學知識較難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先進行討論,再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逐步保證提問的質量。具體做法:
一、從課題切入,培養(yǎng)提問能力
課題一般都是學生學習的中心,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的重點。學生抓住課題提問的過程,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也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與學生談話引出×年×月×日,通過學生找出表示時間單位的詞來揭題(板書課題),針對課題引導學生質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想了解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思考后,提出許多問題,如:“一年為什么是十二個月?”“年、月、日之間有什么關系?”“有比年還大的時間單位嗎?”等等。雖然有些問題本節(jié)課無法解決,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學生積極質疑課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yǎng)成愛提問、善提問的良好習慣,而且學生提的一個個問題有利于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有利于激活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提問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新教材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fā)展數學,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適當改變例題的呈現形式,選擇學生身邊有趣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事情,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如一位教師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一課時,聯系本校周五準備召開的運動會作為素材,讓學生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發(fā)現問題、提出數學問題,課堂上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小華家離體育場有多遠?”“小明家離體育場有多遠?”“兩家相差多少米?”“小明家比小華家離體育場遠多少米”……對于本課重點,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題方法;對于用已有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口頭解答,對于本節(jié)課不能解決的,讓學生課下研究,使學生感到“問題”就存在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會產生,而解決問題又是必須的,拉進了數學問題與學生情感的距離。課堂上呈現情緒高昂,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完全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索出“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在活動中,學生親自參與了收集信息,觀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投入到學習之中,培養(yǎng)了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
三、深入讀本,提出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進行質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引導學生透過簡潔文字表述,誘發(fā)新邃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教材中處處都閃爍著問題的火花,從而促使學生對教材進行精讀,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和探究興趣。例如:從觀察年歷卡二月份的天數發(fā)現了平年和閏年的排列規(guī)律后,請學生研讀教材結語:“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苯Y合教材注腳:“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提問:“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結果學生提問:“‘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要說‘通常?”“為什么公歷年份是整百,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呢?”“有沒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來判斷哪一年是不是閏年呢?”……一個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精讀教材、讀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欲,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科普知識介紹中。
四、同中求異,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中,教師應更新觀念,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又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對解法或算法進行反思和質疑,促使學生優(yōu)化方法,提高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一課時,根據情境列出算式:28×1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結果“336”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算法:①估算;②口算;③筆算。自主探索后讓學生展示出不同的豎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比較各種算法的異同點,提出問題: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為什么豎式不同而計算的結果卻一樣?不同豎式計算的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哪種算法更簡便、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而且激發(fā)了提出數學問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