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忠,嚴 桐,朱 珍,葉春艷,周勝生,芮冬妹,申紅玉,柳龍根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常州213001)
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α)聯(lián)合利巴韋林(RBV)是目前治療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標準模式。最新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態(tài)性與PEG-IFN-α和RBV聯(lián)合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相關性[1~3]。我們對42例接受PEG-IFN-α和RBV聯(lián)合治療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區(qū)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的多態(tài)性進行了檢測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180 μg/周PEG-IFN-α聯(lián)合RBV治療,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參照2000年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和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標準。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8~73歲、平均42.5歲;有輸血史33例,吸毒史4例;基因型1b型39例,2a型1例,3b型2例。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針序列 IL-28B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試劑盒由上海翼和應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引物及探針序列見表1。
1.2.2 檢測方法 DNA提取采用血液基因組提取試劑盒(Qiagen公司)。PCR擴增體系包括10 mmol/L Tris-HCl(pH 8.3),50 mmol/L KCl,2.0 mmol/L MgCl2,200 μmol/L dNTP,300 nmol/L 引物,1.5 U 熱啟動 Taq酶,5 μl DNA 模板,總反應體積50 μl。反應條件:95 ℃ 15 min,95 ℃ 30 s,53 ℃ 30 s,72℃ 60 s,擴增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LDR反應體系包括20 mmol/L Tris-HCl(pH 7.6),10 mmol/L MgCl2,100 mmol/L KCl,10 mmol/L 二硫蘇糖醇,1 mmol/L EDTA,1 mmol/L NAD+,12.5 nmol/L探針或引物,3 μl PCR產物,2 U DNA連接酶,總反應體積20 μl。反應條件:95 ℃ 2 min,95 ℃30 s,50℃ 4 min,循環(huán)35次。擴增完成后加入EDTA終止反應。取2.5 μl反應產物與等體積上樣緩沖液混合,然后94℃變性2 min,迅速在冰上冷卻后于ABI Prism 377測序儀上凝膠電泳30 min,采用Genemapper軟件進行分析。
表1 引物及探針序列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基因多態(tài)性與病毒學應合采用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IL-28B基因多態(tài)性頻率分布 42例患者rs12979860基因型均為CC型;rs12980275基因型,AA 型 39 例 (92.9%),AG 型 3 例(7.1%);rs8099917基因型,TT型39例(92.9%),TG 型3例(7.1%)。
2.2 IL-28B基因多態(tài)性與病毒學應答 42例患者中,快速應答(RVR,治療1個月HCV RNA低于檢測下限)34例,持續(xù)應答(SVR,治療6個月 HCV RNA低于檢測下限)41例,患者均獲得早期應答(EVR,治療3個月HCV RNA下降2個數(shù)量級以上)。不同基因多態(tài)性與PEG-IFN-α和RBV聯(lián)合治療的RVR率有關,與EVR和SVR無關。見表2。
表2 IL-28B基因多態(tài)性與病毒學應答[例(%)]
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區(qū)多態(tài)性與PEG-IFN-α聯(lián)合RBV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其中相關性最強的是rs12979860,主要表現(xiàn)為CC型、CT型或TT型,具有CC基因型的患者對標準治療法的SVR率是TT基因型患者的兩倍。不同人群攜帶等位基因C的概率不同,東亞人最高,歐洲人次之,非洲裔美國人最低[1]。Thomas等[2]認為,IL28-B基因多態(tài)性和種族分布有關,東亞人主要表現(xiàn)為CC基因型。本研究42例患者中,rs12979860全部表現(xiàn)為CC基因型,未發(fā)現(xiàn)其他基因型,表明在本地區(qū)rs12979860基因多態(tài)性的特征分布為CC型,不同于以往文獻報道[1~3]?;颊呔@得EVR,41例患者獲得SVR,說明rs12979860基因CC型患者對PEG-IFN-α聯(lián)合RBV治療具有較高的病毒學應答。
Suppiah等[3]發(fā)現(xiàn),多個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治療結果相關,其中聯(lián)系性最強的是位于IL-28B上游8 kb的一個 SNP-rs8099917,主要表現(xiàn)為 GG、GT或 TT型,且rs8099917基因GG型患者對標準療法的失敗率是GT或TT型患者的2倍。文獻還報道了IL-28B rs12980275、rs7248668和rs11881222多態(tài)性也和療效有關。42例患者中沒有檢測到rs8099917基因型GG,rs8099917基因型主要為TT型,與TG型相比表現(xiàn)出對PEG-IFN-α聯(lián)合RBV治療的PVR作用,但從SVR和EVR作用來看并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IL-28B基因區(qū)rs12979860、rs8099917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檢測對PEG-IFN-α聯(lián)合RBV治療效果的預測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Ge D,F(xiàn)ellay J,Thompson AJ,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predicts hepatitis C treatment-induced viral clearance[J].Nature,2009,461(7262):399-401.
[2]Thomas DL,Thio CL,Martin MP,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and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J].Nature,2009,461(7265):798-801.
[3]Suppiah V,Moldovan M,Ahlenstiel G,et al.IL28B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hronic hepatitis C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irin therapy[J].Nat Genet,2009,41(10):11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