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鋒,董平栓,楊旭明,李志娟,馬麗雅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洛陽471000;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
原發(fā)性高血壓(EH)的病因復雜,受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在遺傳易感性方面,由于種群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不同人群及個體中出現(xiàn)易感基因在組合上的差異。隨著對腦鈉素(BNP)生理功能及基因表達調(diào)控的深入研究,影響B(tài)NP代謝途徑的主要基因多態(tài)位點已相繼被證實,但就其啟動子T381C基因多態(tài)性與高血壓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少見報道。本研究選取洛陽地區(qū)漢族人進行了相關研究。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6~1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首診EH患者138例(EH組),男 81 例、女 51 例,年齡(49.28 ±11.19)歲。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的診斷標準,其中高血壓1級63例,2級49例,3級26例。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肌病、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及腎功能衰竭者。另擇健康查體者141例作為對照組,男95 例、女46 例,年齡(48.17 ±12.66)歲。無高血壓病家族史,體檢、常規(guī)化驗正常。兩組均為長期生活在當?shù)氐臒o三代以內(nèi)血緣關系的漢族人,兩組年齡、性別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BMI、血糖、血脂的檢測 測量受試者的身高、體質(zhì)量、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PG)、血漿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作為最后血壓值。
1.2.2 BNP測定 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加入EDTA及抑肽酶,離心分離血漿,-20℃保存。應用放免法測定血漿BNP水平,試劑購自New England公司。
1.2.3 PCR方法檢測T381C基因 試劑盒抽提基因組 DNA,上游引物:5'-CTGTGAGTCACCCCGTGCTC-3',下 游 引 物:5'-GGCAGGAACGCGCTGGAGAC-3'[1]。PCR 體系:10 × PCR Buffer 5 μl,10 mmol/L dNTPS 1 μl,10 μmol/L 的引物各 1 μl,Taq酶 0.5 μl,DNA 模板 4 μl,定容 50 μl。擴增產(chǎn)物為186 bp,瓊脂糖凝膠電泳,EB染色,紫外燈下照相。酶切體系:Hpa Ⅱ內(nèi)切酶 0.5 μl,10 × Buffer 2 μl,PCR 產(chǎn)物 5 μl,定容 15 μl。37 ℃ 水浴 16 h。瓊脂糖凝膠電泳,EB染色,紫外燈下照相。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分析不同基因型與高血壓病分級的關系用χ2檢驗,并結合趨勢性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 見表1。
2.2 BNP基因T381C位點PCR產(chǎn)物經(jīng)HpaⅡ內(nèi)切酶酶切結果 受檢者DNA經(jīng)PCR擴增產(chǎn)物為186 bp片段。該片段經(jīng)HpaⅡ內(nèi)切酶識別TT基因型純合子被酶切為139、48 bp兩個片段,CC基因型純合子被酶切為71、68、48 bp三個片段,TC基因型雜合子被酶切后則含有4個片段139、71、68、48 bp。
表1 兩組臨床指標資料
2.3 兩組基因型分布 基因分型表明,兩組BNP基因T381C位點均存在T和C等位基因以及TT純合、CC純合和TC雜合3種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結果顯示,各基因型在EH組和對照組的P 值分別為 0.550、0.992,表明 BNP 基因 T381C 基因型分布頻率達到了遺傳平衡,具有群體代表性。
2.4 兩組基因型與等位基因頻率比較 見表2。
2.5 EH組不同基因型的血壓水平比較 見表3。結果變量為等級有序資料,秩和檢驗χ2=6.489、P=0.039,表明T381C變異對高血壓的分級有影響;結合趨勢相關性檢驗,rs=0.267、P=0.002,表明C等位基因與高血壓的分級呈正相關。
表2 兩組基因型與等位基因頻率比較[例(%)]
表3 EH組不同基因型與血壓分級的相關性[例(%)]
2.6 EH組T381C不同基因型的血漿BNP水平比較 TT、TC、CC基因型患者的血漿BNP水平分別為(193.90 ±43.58)、(141.63 ±36.12)、(89.24 ±24.33)ng/L。相關性分析顯示,C等位基因與BNP水平呈負相關(rs= -0.243,P=0.044)。表明 BNP的381T→C變異影響了血漿BNP水平。
研究顯示,EH的發(fā)生與多個基因相關,這些基因的突變、缺失、重排和表達水平的差異,即多個微效基因的聯(lián)合缺陷可能是導致EH發(fā)病的重要原因。根據(jù)對EH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基因進行研究,可以對EH進行基因診斷和分型,從而為其早期診斷和基因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人類BNP基因位于染色體1p36.2區(qū),其編碼含134個氨基酸的prepro-BNP,在體內(nèi)被切去N端的信號肽后成為pro-BNP,之后進一步被酶切為含32個氨基酸的C端BNP,成為有多種心血管作用的活性多肽。這種活性多肽可以拮抗腎素—血管緊張—醛固酮系統(tǒng),起到利鈉、利尿、擴張血管和抑制交感系統(tǒng)過度興奮的作用。BNP基因第-381附近有數(shù)個可能影響轉錄活性的序列,包括-85位的GATA盒,-9位和-124位的各一個MCAT元件,以及 -111位的 AP-1/CRE樣元件[2]。Landfear等[3]研究發(fā)現(xiàn),BNP基因T381C多態(tài)性與血清BNP相關,BNP基因變異是導致不同個體間血清BNP水平差異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EH組T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頻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C等位基因與EH的發(fā)生有相關性。相關性分析顯示,C等位基因與血漿BNP水平呈負相關;將C等位基因與EH的分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T381C變異對EH的分級有影響;結合趨勢相關性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C等位基因與EH的分級呈正相關。綜上所述,381C變異可能通過減少體內(nèi)BNP合成而參與了EH的發(fā)病,并對其病情進展起到促進作用。
研究表明,EH 1級患者的BNP水平與正常人相當,EH 2、3級患者BNP水平升高。馬麗雅等[4]報道,EH患者左室肥厚組血漿BNP水平明顯高于無左室肥厚組和正常組,且血漿BNP水平與左室質(zhì)量指數(shù)呈正相關。以上兩項研究也從側面佐證了本研究的結論,即381C變異者通過減少體內(nèi)BNP合成而參與了EH的發(fā)生發(fā)展。BNP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長期血壓升高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厚,導致心室BNP分泌量代償性增加;并且隨著心室肥厚的進展,可能使代償因素掩蓋遺傳因素而導致血漿BNP水平升高。Kapoun等[5]給大鼠心臟灌注BNP發(fā)現(xiàn),BNP對心臟成纖維細胞DNA合成與細胞增殖有明顯抑制作用,提示BNP可通過旁分泌作用調(diào)控心肌肥厚時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但目前還未見應用BNP來干預心室向心性肥厚的研究,這可能與逆轉心室肥厚需要的治療過程較長有關。
BNP基因T381C多態(tài)性的C等位基因的出現(xiàn)頻率存在種族和民族差異,本研究洛陽地區(qū)漢族人T381C多態(tài)性C等位基因在EH和對照組的頻率接近日本人[6],但較歐洲白種人及美洲哥倫比亞人低[1]。研究洛陽地區(qū)漢族人群BNP基因T381C多態(tài)性與EH及其分級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了解BNP基因T381C多態(tài)性在不同種族中的遺傳異質(zhì)性。
[1] Meirhaeghe A,Sandhu MS,Mccarthy MI,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381C polymorphism of the brain natriuretic petide gen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human populations[J].Hum Mol Genet,2007,16(11):1343-1350.
[2]何峰,宋從周.腦鈉素與心力衰竭的診治[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6,11(3):229-231.
[3]Landfear DE,Stolker JM,Marsh S,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B-type natriuretic petide pathway affects BNP levels[J].Cardiovase Drugs Ther,2007,21(1):55-62.
[4]馬麗雅,劉東,張曉雪,等.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漿腦鈉素水平的變化[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9):777-778.
[5]Kapoun AM,F(xiàn)aquan L,O’Young G,et al.Funtional opposition to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in primary human cardiac fibroblasts:fibrosis myofibroblast conversion,profliferation,and inflammation[J].Circ Res,2004,94:453-461.
[6]Kajita M,Ezura Y,Iwasaki H,et al.Association of the -381T/C promoter variation of th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gene with low bonemineral density and postmenoausal bone loss[J].J Hum Genet,2003,48(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