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雷
某別墅位于上海市青浦區(qū),始建于2007年。四期工程由32幢聯(lián)排別墅(地上3層,地下設置半地下室)組成。別墅結構類型為砌體結構,地上3層,地下1層,結構總高度為13.1 m。
其中位于四期最南面兩排別墅(每排8幢)2010年以來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傾斜。根據(jù)專業(yè)檢測單位提供的房屋檢測結果,房屋最大傾斜率達6.25‰,且有多幢建筑物房屋傾斜率超過了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4‰允許值。
根據(jù)本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本場地屬瀉湖沼澤平原類。本工程場地原始地面標高+3.01 m~+3.58 m之間。場地土層自上而下依次為:①1層填土、②層灰黃~藍灰色粉質粘土、③1層淤泥質粉質粘土、③2層灰色粘質粉土、③3-1層灰色淤泥質粉質粘土、③3-2層灰色粘土、④1-2粉質粘土、④3粘質粉土、⑥暗綠~草黃色粉質粘土等。對本工程有影響的土層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如表1所示。
根據(jù)原設計資料,建筑物均采用墻下片筏基礎,以第②層粉質粘土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地基承載力設計值fd=80 kPa,筏板頂面相對標高-2.830,厚度為350 mm,墊層厚度為100 mm。原結構設計僅采用天然基礎,未采用樁基礎。
表1 土層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一覽表
現(xiàn)場調研發(fā)現(xiàn),發(fā)生傾斜的兩排建筑物之間為一寬約17 m~21.5 m的道路,道路一般高程為5.08 m,而兩排建筑物小花園的地坪高程在+3.20 m~+3.60 m之間,即各建筑物南北兩側室外存在約1.48 m~1.88 m的高差。從房屋的傾斜方向可以看出,道路南側的建筑物主要向北傾斜;道路北側的建筑物主要向南傾斜。建筑物在東西方向上的傾斜較南北方向較小且沒有規(guī)律。初步判斷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與道路存在一定的關系。
根據(jù)本工程勘察報告,建筑物所在場地地質條件較為復雜,部分建筑物位于古河道區(qū)域。古河道區(qū)域內土質特別柔軟,屬于高壓縮性、低承載力土層,在建筑基底附加壓力作用下,易產(chǎn)生較大的沉降。為核查原勘查報告內容是否準確,本工程進行了復勘工作。在每棟建筑物前各設一個勘探孔進行靜力觸探試驗,通過試驗結果復核原勘查報告對土層的劃分及土的物理力學指標。
本次勘探孔與原勘察報告孔位沒有重疊,距離相差6 m~10 m,本次補勘成果與原勘察報告對應成果對比見表2。
表2 原勘察報告與補勘成果Ps值對比
由表2可以看出,本次靜力觸探試驗所得的比貫入阻力Ps值與原勘察報告大部分土層Ps值接近,③2和④3層粉土層補勘的Ps值比原勘察單位大20%~30%,考慮孔位不在相同位置,原勘察報告的Ps是可信的;同時根據(jù)本次靜力觸探結果劃分的土層與原勘察報告基本一致,原報告中對古河道區(qū)域范圍的劃分也是比較準確的。這就證明本工程建筑質量問題與勘查單位無直接關系。
在驗證了原勘查報告可信的基礎上,利用原勘察報告中提供的土層參數(shù),對代表性建筑物的沉降進行了復核驗算。
驗算時基底標高取+2.920,自然地面標高取+3.00,道路填土厚度取2.1 m,南北填土高差1.88 m。基底附加壓力根據(jù)原設計資料取為72 kPa,分別計算考慮填土荷載及不考慮填土荷載時建筑物的沉降。典型建筑物沉降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計算結果見表3。
圖1 典型建筑物沉降計算結果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1)不考慮道路填土荷載時,建筑物中心沉降較大,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的200 mm容許沉降要求;2)考慮道路填土附加荷載時整個建筑物的沉降均有所增加,與遠離填土側的建筑物沉降相比,靠近填土側建筑物沉降增大明顯,促使建筑物發(fā)生不均勻沉降;3)根據(jù)沉降計算結果,南北兩側的傾斜率最高達6.73‰,與現(xiàn)場最大傾斜率6.25‰較為吻合。在計算沉降值較大、傾斜率較高的情況下(兩項指標計算結果均超出相關規(guī)范限值的要求),原設計單位未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改天然基礎為樁基礎),導致建筑物最終產(chǎn)生了明顯的傾斜。
表3 典型建筑物沉降計算結果
1)原勘查報告對土層的劃分及提供的土的物理力學指標是基本準確的,本工程建筑質量問題與勘查單位無直接關系;2)道路填土對建筑物產(chǎn)生不對稱的附加荷載,導致建筑物出現(xiàn)向道路側的較大傾斜;3)設計單位在建筑物總沉降量過大(超過了規(guī)范允許值15 cm~20 cm)、傾斜率過大(超過了規(guī)范允許值0.004)情況下,未采取針對性措施,最終造成了本工程的質量事故。
[1]GB 50007-2002,建設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2]DGJ 08-11-2010,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3]奚江琳,史新剛,吳 迪.歷史建筑基礎加固及糾偏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