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 王曉蓉
(陽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山西 陽泉 045000)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多關節(jié)慢性、非化膿性炎癥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jié)腫痛、僵硬、活動障礙、關節(jié)畸形及某些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物的使用均可導致RA患者出現(xiàn)抑郁癥狀。本文應用抑郁量表調(diào)查RA患者抑郁臨床表現(xiàn),以便能有效的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
調(diào)查對象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風濕科住院的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RA患者201例,診斷符合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1987年的診斷標準[1],疾病活動性診斷符合1987年活動性RA修訂標準[2]。
本調(diào)查選用由Zung(1965年)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3],SDS包括20個問題,按癥狀出現(xiàn)的頻率,分4個等級:沒有或很少時間,小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這4個等級依次評為粗分1、2、3、4。入選患者可自行填寫,也可由醫(yī)務人員輔助患者進行理解,但需患者獨自做出評定。將SDS的20個項目中的各項分數(shù)相加,即得到總粗分,然后乘以1.25后,取其整數(shù)部分,即得到標準總分(index score,Y)。以我國常模的上限為界[4],SDS標準分>53分表示有抑郁癥狀。
201例患者中,男性23例(占11.4%),女性178例(占88.6%),年齡從25~75歲,平均年齡為(55.6±1.2)歲,病程1個月~30年,平均(8.0±0.5)年?;顒悠?22例,緩解期79例。
入選的201例患者中,伴有抑郁癥狀者共87例(占43.3%),其中男性12例(占13.8%),女性75例(占86.2%),年齡29~55歲,病程3~27年,平均(14±0.6)年。出現(xiàn)率最高的是憂郁晨重晚輕(65.3%)、易激怒(63.7%)、能力減退(62.4%)、性興趣減退(56.2%)、生活空虛感(49.9%)、興趣喪失(45.2%)、睡眠障礙(37.9%)、絕望(29.3%)。
本組患者按年齡分組,發(fā)現(xiàn)<30歲患者SDS平均標準分值均高于分界值,而30~40歲和>40歲組SDS平均標準分低于分界值,提示在不同的年齡組抑郁臨床表現(xiàn)是有差別的。見表1。本組患者性別SDS標準分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男女性別在本病發(fā)生抑郁情況上無明顯區(qū)別。見表2。本研究表明離異和喪偶患者與已婚患者和未婚患者比較,SDS標準分相對較高,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年齡與SDS標準分關系
表2 性別與SDS標準分關系
表3 婚姻狀況與SDS標準分關系
本組患者按文化程度和職業(yè)分組,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低于初中者和職業(yè)為農(nóng)民者SDS平均標準分較高,而文化程度越高、職業(yè)越穩(wěn)定者SDS平均標準分越低,提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職業(yè),臨床表現(xiàn)是有差別的。見表4、表5。
表4 文化程度與SDS標準分關系表
表5 職業(yè)與SDS標準分關系表
本組患者病程1個月~30年,平均為(8.0±0.5)年,本研究表明病程越長,SDS標準分越高。見表6。本組的122例活動期患者中抑郁者74例,79例緩解患者中抑郁者僅為13例,說明活動期患者抑郁發(fā)生率高于緩解期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病程與SDS標準分關系表
本組患者SDS標準分高于我國常模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本組SDS標準分與我國常模比較 注:與常模組比較,P<0.05。
將SDS標準分與RA患者臨床癥狀如晨僵、疼痛程度及握力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SDS標準分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P<0.05),與握力呈負相關(P<0.05),而與晨僵無明顯相關性(P>0.05)。
抑郁癥是由生物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及個體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種心理疾病,影響全球約3.4億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全身性炎癥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jié)炎和關節(jié)外病變?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最終導致關節(jié)畸形和功能喪失。關節(jié)外則表現(xiàn)為血管炎,血管炎累及中、小動脈和/或靜脈,管壁有淋巴細胞浸潤、纖維素沉著,內(nèi)膜有增生,導致管腔狹窄或堵塞。該病好發(fā)于小關節(jié),受累關節(jié)呈對稱分布,反復發(fā)作。早期有關節(jié)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jié)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畸形,并伴有關節(jié)周圍骨骼肌的萎縮,肢體活動障礙,致殘率極高。此病易復發(fā),目前尚沒有特效藥,常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甚至使其產(chǎn)生心理障礙。
RA患者因關節(jié)疼痛、害怕殘疾或已經(jīng)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經(jīng)濟損失(收入減少以及支出增加),工作能力下降,社會關系改變,社交娛樂活動減少等諸多因素作用,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精神壓力,造成抑郁,從而影響患者的軀體癥狀和患者面對疾病的能力。國外一些臨床流行病調(diào)查結果證實在約37%的RA患者中存在著抑郁等多種精神癥狀[5]。Liang等[6]應用量表調(diào)查RA患者,發(fā)現(xiàn)在RA患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癥狀是抑郁、疑病和歇斯底里(35%~40%)。由此可見,在RA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的RA患者中常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精神癥狀,影響著此類患者對軀體癥狀的耐受性及對治療的配合程度。提醒我們在今后的治療方案選擇和療效評定上要關注患者精神癥狀的改善。
我們對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風濕免疫科住院的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201例RA患者進行調(diào)查,43%的患者具有抑郁臨床癥狀,一些RA癥狀指標如關節(jié)的疼痛程度、握力比晨僵有更密切相關性,且與疾病的活動度成正相關。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男女性對疾病的擔心程度相近。另外本組患者年齡<30歲和≥60歲者的抑郁標準分高,可能與年輕患者擔心自己喪失社會能力、受到歧視,年老患者擔心自己失去自理能力有關。文化層次高者、職業(yè)穩(wěn)定且收入較高者發(fā)生抑郁機率少,這可能與其從事職業(yè)以腦力為主,體力勞動較少,關節(jié)癥狀對其完成工作的能力影響較小有關;也可能同他們更有能力獲得并理解更多的疾病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自我負責的程度高、主動就醫(yī)的能力好、能并且愿意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和對治療充滿信心有關。此外,此類患者一般經(jīng)濟收入較高,更有能力接受長期持續(xù)的治療。文化層次較低、從事體力勞動者抑郁發(fā)生率較高,可能與他們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少及體力勞動為其工作主要部分有關,因此臨床中需更注重和加強對此類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1] Arnett FC,Edworthy S,Block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31(3):315.
[2] 姜林娣,王吉耀,梅振武,等.甲氨蝶呤治療RA臨床療效評價[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1998,2(4):204-207.
[3] 張明園.精神科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418-421.
[4] 宛春甫,劉玉華,李志華,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因素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05,4(5):317-319.
[5] Hawley DJ,Wolfe F,Depression is not more comm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6 153 patients with arthritis disease[J].J Rheumatol,1993,20(12):2025-2031.
[6] Liang MH,Rogers M,Larson M,et al.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rheumatoid[J].Arthritis Rheum,1984,27(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