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珍
(婁底市婁星區(qū)人民醫(yī)院,湖南 婁底 417000)
腦血管病是目前臨床最為常見,而對人體健康協(xié)助比較大的疾病,而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致死和致殘率比較高的疾病之一,尤其在人們生活節(jié)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此病的患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困擾著廣大群眾?;謴突颊呦嚓P功能,促進健康是臨床治療的目前,而護理在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婁底市婁星區(qū)人民醫(yī)院在腦梗死患者中采用綜合護理,對患者的康復具有明顯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婁底市婁星區(qū)人民醫(yī)院近2年來收治的124例腦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其中男81例,女43例,年齡50~78歲,平均56.5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18.5分,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NIHS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保持病房的環(huán)境的清潔,空氣新鮮;定時指導患者服藥,并觀察用藥情況;定期未患者做常規(guī)檢查,如血壓、心率的測量等;指導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并戒除煙酒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綜合護理,主要包括入院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合理飲食、康復功能訓練等。①入院護理:在患者入院時,若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做自我介紹,并熱情接待,為其安排舒適的病房,并介紹醫(yī)院的結構和相關管理制度。若神志模糊的,以上護理可對家屬進行,盡早讓其適應環(huán)境。并為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讓其安心的進行治療。②心理護理:腦梗死患者多對臨床出現的癥狀無心理準備,當出現一系列異常后,年齡大的對因為家里增加負擔而自責,年輕的會因無法繼續(xù)工作,無法體現自我價值而焦慮不安,患者容易出現諸多的不良心理[1]。此刻需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要站在患者的立場,肯定其感受,并給予同情,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家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港,他們不會因為我們遭受病魔而覺得我們是累贅,一定會和你一起面對”,“等你安心的將病治好,我相信你能夠更好的發(fā)揮你的才能”,讓患者消除憂慮的情緒,并拉緊感情,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其次,多與其交流,鼓勵其大膽說話,在患者取得進步時給予鼓勵,樹立其信心;再次加強對患者的了解,采取個性化護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換其個性有明顯的差異,因此護士可通過家屬及日常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個性,在與患者溝通時便可尋找其感興趣的話題,以便患者做語言鍛煉。③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的意義、藥物的作用、效果、注意事項、服用時間和方法等,并告知患者有任何疑問都可及時詢問,護士要耐心細致的解釋。④合理飲食: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宜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并給予充分的水分,少飲茶及咖啡,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脂肪等,并戒煙酒。⑤康復功能訓練: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訓練計劃。早期進行患肢按摩,并鼓勵患者在生活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比如洗臉、刷牙、穿衣、吃飯等,此外還要加強語言功能鍛煉;康復良好的患者可鼓勵其下床行走,生活盡可能自理。
1.3 效果評價
參考有關文獻,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患者能夠自理生活,并能恢復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改善,能夠初步完成生活之事;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能完成部分生活之事;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1.4 統(tǒng)計數據處理
本組數據應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通t和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7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NIHSS評分和心理改善比較。觀察組組NIHSS評分和心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和心理改善比較
3.1 心理護理的作用
腦梗死患者一般伴有偏癱、失語、喪失正常能力等現象,讓患者一時無法接受,容易產生多重心理。如渴望早日治愈的期待心理、怕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的焦慮心理、怕無法完全康復、拖累家人的憂慮心理等,如此的不良心理均會給治療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及時給予糾正。而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鼓勵、關系、疏導、傾訴、安慰等方式中,獲取信心,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決心,同時能夠讓患者與家屬站在同一戰(zhàn)線,共同面對“敵人”。
3.2 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對于一般的患者,對于發(fā)病的原因、癥狀、治療等方面知之甚少,也正是如此會加劇對疾病的恐懼感。而對其實施健康教育后,能夠讓其明確疾病的來龍去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也能夠緩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3]。同時通過日常生活的教育,讓患者更能從細微處配合治療,也能夠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
3.3 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十分關鍵
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習慣與腦梗死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如過量食用高膽固醇食物、過量吸煙、喝酒等,而為患者合理安排飲食,能夠改善其不良的飲食結構,達到通過飲食改善“三高”,比如鼓勵患者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改變大魚大肉就營養(yǎng)豐富的錯誤觀念。
3.4 功能訓練促進康復
由于腦梗死患者多有身體功能障礙,使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生活和功能,而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患者的各項機能,但單通過藥物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以上目的,因此常需進行功能訓練[4]。比如對于進行語言功能鍛煉,讓患者從簡單的話語訓練到連貫性的訓練,逐步恢復患者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活動能力的鍛煉,讓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
[1] 李青芳,鄧勝玲.專業(yè)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臨床康復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9,26(9):1762-1763.
[2] 楊月明.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的療效[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8,5(1):55-56.
[3] 王建華,劉艷紅,梁志蘭,等.腦梗死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15):182-183.
[4] 周愛民,劉旭晨.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