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英娟, 鄧蘭蘭, 張燕, 劉鉑穎, 王勁松, 王連成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卒中的重要預警信號,TIA發(fā)病90天內卒中風險高達17%,發(fā)病1周內卒中風險最高,且TIA極易再發(fā)卒中[1,2]。而卒中又是目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為探討TIA與其相關因素的關系,本文對在我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部分TIA患者進行了生活方式及既往健康情況的調查,同時進行了頸動脈超聲檢查及血糖、血脂、血壓、體質量指數等指標的檢測。
選擇2007年3月~2010年6月在我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部分TIA患者89名,其中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6.91±6.88)歲。并隨機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中老年人12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6.55±6.28)歲。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匹配。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50歲,符合TIA診斷標準者;②高血壓、糖尿病者為已經在二級及以上醫(yī)院明確診斷者;③年齡≥50歲,健康體檢者。排除標準:①年齡<50歲;②既往有腦梗死或腦出血病史(經頭顱CT檢查證實);③心瓣膜病變、心房纖顫等心律失?;虻脱獕赫?;④低血糖患者;⑤癲癇患者;⑥精神疾病史及不能合作者。
1.2.1 問卷內容 使用自制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②生活方式(吸煙、飲酒等情況);③軀體疾?。ㄔl(fā)性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④家族史。
1.2.2 體格檢查 對入選對象進行一般情況體格檢查。
1.2.3 判定標準 ①吸煙:為現(xiàn)在每日吸煙且煙齡≥1年,大量吸煙:平均每日吸煙量>20支;中等量吸煙:平均每日吸煙量10~20支;少量吸煙:平均每日吸煙量<10支。②飲酒:飲酒史≥1年,大量飲酒:平均每日飲酒量>50g乙醇;中等量飲酒:平均每日飲酒量25~50g乙醇;少量飲酒:平均每日飲酒量<25g乙醇。③測量安靜狀態(tài)下肱動脈血壓,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為高血壓[3]。計算體質量指數(BMI),按國內標準,BMI≥24為超重,≥28為肥胖。④血液生化測定: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水平。血脂異常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F(xiàn)PG 異常標準:≥5.6mmol/L[4]。⑤頸動脈B型超聲檢查,斑塊類型判定標準參照超聲醫(yī)學科診療常規(guī)及簡明超聲檢查正常值手冊進行[5,6]。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
本調查顯示,TIA組中吸煙及飲酒者分別達到該組總數的74.2%及60.7%,其中大量吸煙及過量飲酒者分別占吸煙及飲酒總數的19.7%及18.5%,而對照組中吸煙及飲酒者所占比例較TIA組明顯降低,其中大量吸煙及過量飲酒者亦明顯少于病例組,分別占10.4%及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方式及健康狀況比較 n(%)
TIA組中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者占該組總數的80.9%,其中以原發(fā)性高血壓為最多,其次為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與對照組相比,TIA組合并慢性病例數較對照組的37.5%明顯升高,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本調查顯示,TIA組中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本研究顯示,TIA組中SBP、FPG、TC、LDL-C、TG的檢測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及 P<0.05);TIA 組中HDL-C檢測值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IA組與對照組 DBP、BMI的檢測結果,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s
表3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為P<0.001,**為P<0.05
?
TIA作為卒中的先導事件一直倍受關注。在促發(fā)TIA的各種危險因素中,以頸AS與TIA的關系最為密切。AS是一系列進展性病理過程,由內膜增厚至AS斑塊形成,進而導致動脈管腔狹窄,引起血流量減少,甚至斑塊脫落造成遠端血管腔閉塞,最終引起急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本研究發(fā)現(xiàn),TIA組IMT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87.6%的患者有頸AS,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40.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本研究結果提示,AS與TIA密切相關。因此,積極防治AS、穩(wěn)定斑塊,對減少和防止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TIA組血脂水平尤其是TC和T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P<0.05),而HDL-C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脂異常與TIA有關。其主要發(fā)生機制與AS有關,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富含膽固醇和脂肪的飲食可引起與人類AS相似的血管病變。有研究表明,血脂異常能引起內皮細胞損傷和灶狀脫落,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漿脂蛋白得以進入內膜,引起巨噬細胞的清除反應和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細胞增生,并形成斑塊[7]。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高甘油三酯血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癥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向小而密的B亞型轉化,顯著增強致AS作用或使凝血及纖溶功能異常,促進動脈血栓形成,而餐后高脂血癥則能導致動脈壁細胞脂質沉積,促進泡沫細胞的形成。我國居民膳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極易發(fā)生高甘油三酯血癥,進而促進AS的發(fā)生及發(fā)展。
高血壓與AS的形成密切相關,同時血壓增高也是導致AS斑塊不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在其導致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的情況下,可以導致血管內皮細胞間的連續(xù)性中斷,內皮細胞回縮,從而暴露內膜下的組織。此時,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于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其斑塊破裂或血栓脫落可能造成TIA等急性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糖尿病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導致TIA,首先,它是公認的AS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它還可以加速AS的進展,進而導致TIA;另外,糖尿病引發(fā)的血液凝固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活性異常,與TIA的發(fā)生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TIA組中患高血壓、糖尿病的例數 (78/89)明顯多于對照組(46/1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收縮壓及空腹血糖水平,TIA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提示高血壓、糖尿病是TIA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還顯示,TIA組中大量飲酒及吸煙者較對照組多,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01)。提示不良生活方式與TIA有關。大量飲酒可誘發(fā)或加重血壓增高,從而促進了TIA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TIA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AS,AS是導致TIA的主要原因。而AS是一個緩慢發(fā)展的過程,許多因素可以影響這一過程,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及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危險因素。TIA是發(fā)展為腦梗死的高危時期,因此應盡早發(fā)現(xiàn)TIA患者的AS和高危因素,早期采取干預措施,以防止TIA的發(fā)生及發(fā)展。
[1]杜萬良,欒璟煜,王春育,等.美國缺血性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卒中預防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11,6(1):53-86.
[2]Ois A,Gomis M,Rodríguez-Campello A,et a1.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J].Stroke,2008,39(8):1717-1721.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4]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空腹血糖受損下限診斷切割點的建議[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28):1947-1950.
[5]姜玉新.超聲醫(yī)學科診療常規(gu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28-232.
[6]曹榮輝,杜起軍.簡明超聲檢查正常值手冊[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6-98.
[7]王連成,馮金玉.圍絕經期婦女頸動脈病變與血脂相關性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9):530-532.
[8]陸再英,鐘南山.動脈粥樣硬化·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