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守誠
一
今年5月23日至26日,我和姐姐守和一起訪問了偉大作家羅曼?羅蘭的故鄉(xiāng)——法國中部的克拉姆西(CLAMECY)市??死肺魇且蛔L景秀麗、寧靜而舒適的小市鎮(zhèn),位于連接塞納河與盧瓦河的運河邊上。羅蘭的作品里常常描寫這里迷人的風光。
這次訪問的緣起,是因為我們的父親閻宗臨青年時代與羅曼?羅蘭有過一段特殊的際遇。父親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一個山村的普通農民家庭,1924年中學畢業(yè)后來到北京,由于愛好文學,在《國風報社》做校對時,加入了文學社團“狂飆社”,并在高長虹的帶領下多次拜訪魯迅。1925年,父親赴法勤工儉學,從1929年至1937年在瑞士伏利堡大學學習,獲得期間與羅蘭有過長達七年的斷斷續(xù)續(xù)的接觸,受到羅蘭的幫助和關愛。父親曾經在羅蘭的指導下,翻譯過他的《米開朗琪羅傳》,羅蘭為這個譯本寫了序言。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父親與母親梁佩云一道匆匆回國,共赴國難。行前將書籍資料裝成五大箱,寄往上海。由于“8?13”日軍炮擊閘北一帶,運往上海的圖書資料全部毀于戰(zhàn)火,其中包括《米開朗琪羅傳》的譯稿和序言。回國后,父親先后在廣西大學、桂林師范學院、無錫國專、中山大學等高校教授世界史;解放后,回到山西大學任教,直至1978年10月逝世。
父親為人善良、平和、低調,是一個很少談自己過去的人,所以在“文革”之前,我只知道父親見過魯迅,并不知道他在魯迅和羅蘭這兩位東西方的文化巨人之間起過一點橋梁作用。1972年,山西大學中文系的工農兵學員辦了一個名為《山花》的鉛印刊物,紀念魯迅逝世36周年,向父親約稿,父親寫了一篇簡短的《回憶魯迅先生》,主要是寫1924年冬天一次他去看望魯迅的情況。當時,魯迅住在宮門口西三條21號。談話中,父親問魯迅,青年應該讀什么書。“問后,他抬起頭來,沉默好久,說:‘除線裝書和印度書外,都可讀。不過在平時,我沒有留心過?!濒斞敢x外國書的思想,對父親后來出國勤工儉學是有觸動的。
這篇回憶文章寫得很簡略,和《魯迅全集》第十四卷《日記》的記載相比就可以看出來。據《日記》所記,父親曾多次去魯迅那里,父親出國后和魯迅也有聯系,1926年8月17日魯迅還給他寄過書。父親的這篇回憶文章略去了許多具體的人和事,只寫了極簡單的經過和主要的思想。我想,這和父親一貫的不愿多談自己的處世原則有關,也和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可惜的是,我也沒有私下問過他有關的情況,現在回想起來,已經后悔莫及了。
1964年8月,魯迅夫人許廣平以人大代表身份到太原視察工作,父親到賓館看望她,他們當年在北京就認識。父親談及在瑞士留學期間與羅曼?羅蘭的交往,以及羅蘭對魯迅先生著作的評論,許廣平希望父親寫點這方面的文章,并且簽名贈送給父親她寫的《魯迅回憶錄》。父親去世后,我在他的筆記本上發(fā)現了題為《回憶羅曼?羅蘭談魯迅》的草稿,寫得也很簡略,大概一千字左右(《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其中寫到見羅蘭的情況,以及羅蘭曾對父親說:“前幾年,敬隱漁先生將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譯為法文,我才開始接觸到現代的中國。魯迅的阿Q是生動感人的形象。阿Q苦痛的臉,深刻的留在我心上??上гS多歐洲人是不會理解阿Q的,當然,更不會理解魯迅創(chuàng)造阿Q的心。我很想念中國,但恐怕我也不會去中國了?!边@些話,表達了羅蘭對魯迅的敬重和對中國的向往。父親與羅蘭交往的詳情,我并不清楚,也沒有問過,一直以為不過是一次慕名的拜訪。所幸父親曾和姐姐守和談起過這方面的情況。我才知道,父親與羅蘭交往的情況遠比這篇短文中的內容豐富得多。
二
姐姐在1971年因胸部大手術后,回到父母身邊養(yǎng)病。當時父親精神狀態(tài)不好,很痛苦。母親要她多陪父親散步聊天,多聊一些愉快的往事,這是讓父親從不愉快的現實中解脫出來的好方法。在許多往事中,父親和羅曼?羅蘭的際遇給姐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姐姐是一名生物化學工作者,1966年北京大學生物系研究生畢業(yè)。1984年到歐洲,1988年得到博士學位后留在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工作。退休后,她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閻守和:《培養(yǎng)愛子成才的苦樂年華——三代人留歐際遇》,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記述了父親講的這一段珍貴的經歷。
據父親說,羅蘭1922-1940年住在瑞士西南部“西勞故宮”附近的新村,這里鄰近法國,離伏利堡市也不遠,坐火車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所以,羅蘭委托伏利堡天主教大學推薦一位能為他講《阿Q正傳》并回答提問的人,父親很幸運地被大學推薦去做這一工作。
父親是1929 年11月下旬,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六早上到羅蘭那里的。羅蘭仔細詢問了父親的經歷,當他知道父親見過魯迅,感到非常驚喜。他不敢想象竟然會有如此好的運氣,找到一個來自魯迅身邊的年輕人,于是當即決定錄用父親,并講了工作要求和報酬。第一次工作,僅《阿Q正傳》這個題目羅蘭就提了許多問題:如為什么魯迅給他的小說主人取名阿Q?中國人取名的原則與西方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題目要用“正傳”?阿Q表達了中國社會什么樣的倫理道德?父親都照自己的理解做了細致的回答。以后,羅蘭還對這篇小說的內容和父親討論多次。在結束了《阿Q正傳》的工作后,父親在羅蘭的指導下,用兩年多的時間,翻譯了他的《米開朗琪羅傳》。羅蘭還贈送給父親一張他和甘地會面的照片。父親在這張照片的背面記下得到照片的時間是1932年,還有一行法文記錄“甘地與史拉德小姐在羅曼·羅蘭的沙龍”。這張照片一直為父親珍藏,至今猶存。
羅曼·羅蘭與甘地會見
關于父親與羅蘭交往的情況,姐姐還寫了一篇回憶文章《一位羅曼?羅蘭教導過的中國留學生——記我父親1929——1937留學瑞士伏利堡天主教大學》(《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9期)。當法國羅曼·羅蘭學會主席馬丁娜(Martine)看到這篇文章的法文文稿后,很快給姐姐回信說:“Jacgues Leomy先生來了,你請他轉給羅蘭協會的那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會負責轉給那些有可能知道你父親和羅蘭友誼的專家教授。”在回信的同時,馬丁娜還寄給姐姐羅蘭學會的會刊,熱情邀請姐姐參加學會的年會。
馬丁娜將姐姐的文章轉給了巴塞爾大學教授梅蘭博士(Jean-Pierre MEYLAN),梅蘭博士是專門研究羅蘭在瑞士期間的專家,他讀了姐姐的文章后,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段極其動人的歷史”。他到伏利堡大學查閱了父親的檔案材料,并進行了調查了解,寫了一篇題為《閻宗臨, 作家魯迅和羅曼 ?羅蘭》的文章,發(fā)表在2010年7月25日出版的羅曼?羅蘭學會會刊上。在這篇文章中梅蘭分析了羅蘭想了解魯迅的原因。他寫道:
相當長的時間以來,羅蘭感到自己已進入研究亞洲的恰當時機,這自然是研究印度和中國。當時,他已寫了有關甘地的評述。……羅蘭主張不僅要有勇敢的過客,更要有強有力的對抗者,他要和來自歐洲以外的全世界反殖民主義革命者一起抵抗。
魯迅(周樹仁的筆名,1881-1936)已經是作家和教授,是擁護孫逸仙革命的年青人發(fā)起五四運動的協同創(chuàng)始者,因此,他反帝反封建的行動引起了羅蘭的注意。魯迅在學生革命中起著政治角色的作用,魯迅和學生們一起攻擊蔣介石1927年反共行為。魯迅的一些政治姿態(tài)和反法西斯斗爭的羅蘭很相似。
正是出于對魯迅的尊重和認同以及了解中國的需要,羅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羅蘭想知道更多含有這些謎底的中國哲學,他向伏利堡大學要求為他派出一位盡可能好的行家。在此時期,伏利堡大學只是一所年輕的,不算大的雙語宗教學校,借光于天主教的綜合世界各種文化,而有國際聯系?!币簿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父親有了認識羅蘭的機遇。梅蘭認為:“羅蘭很友善地接待了這位來做中文著作翻譯的年輕人……在那里建立了這個學生和羅蘭間相互信任的關系,羅蘭成了一種類型的學生家長和導師。”
后來,梅蘭還贈送我們一張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的羅蘭和甘地會面照片的復印件。這張照片和1932年羅蘭送給父親的那張只是拍照的角度略有不同。梅蘭在這個復印件背后,寫了一段話:
甘地于1931 年12 月在瑞士的Villeneuve 市訪問羅曼·羅蘭時的二人合影。這張照片曾廣為流行發(fā)表于世界各地。羅曼·羅蘭在閻宗臨離開瑞士到上海之前把這張照片送給了閻宗臨,囑他以此照片向上海的出版社表明羅蘭同意出米開朗琪羅傳的中譯本。
巴塞爾(Bale),2011年4月13日,讓-皮埃爾(Jean-Pierre)梅蘭(Meylan)博士,贈于巴塞爾大學圖書館。
羅蘭在不同的時間送給父親兩張他和甘地會面的照片,我想,這大概表達了他對和甘地會面的重視。羅蘭對父親說過,在亞洲人里,他最敬重的就是甘地和魯迅。這也表達了他對魯迅和中國的向往吧!
和梅蘭博士一樣,在瑞士伏利堡大學歷史系有位博士生柯萊特·吉哈爾德(Colette GIRARD),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在伏利堡天主教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父親是她關注的主要對象,自然也關注并對父親與羅蘭的關系感興趣。她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查閱了羅蘭遺留的檔案,檔案中保存了父親寫給羅蘭的三封信,羅蘭的《日記》中有關于父親的記載??氯R特曾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學了兩年中文,在讀博士的同時,還在日內瓦大學中文系學習,因而有很好的中文水平。她把羅蘭檔案中有關父親的內容翻譯成中文。我看到了她的譯稿,由于她尚未取得發(fā)表的授權,這里只能講大概的意思。
羅蘭的日記里多次寫到父親,詳細記載了父親的出身和經歷,按照西方人的習慣,說明羅蘭錄用過父親并和父親很熟悉?!度沼洝芬蔡岬礁赣H曾帶一位中國同學,去向羅蘭咨詢:怎樣面對他們的祖國,怎樣面對他們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希望在羅蘭的指導下得到對生活新的看法。羅蘭感到他們都極其善良、單純和嚴肅?!度沼洝愤€記載了父親翻譯《米開朗琪羅傳》的事。經過兩年多,當羅蘭看到翻譯的第三稿時,贊揚父親書寫得非常精美仔細。當父親提出還想翻譯《圣路易》時,羅蘭卻鼓勵他選擇《約翰·克里斯朵夫》片斷來翻譯,羅蘭認為克里斯朵夫這樣一位英雄,他的精神很可能會成為給中國同胞的滋補品。從《日記》看,羅蘭對父親的印象很好,他寫道:“閻宗臨這樣的年輕人讓我和我的妹妹都很感動。我愛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雖不說任何話,卻敢于觸及社會底部殘酷的現實,面對這樣的現實,他們不訴苦也不怕命運的嘲弄。他們能保持鎮(zhèn)靜,繼續(xù)他們的前進旅程,沒有絲毫的動搖?!绷_蘭《日記》關于父親的記載,使父親與羅蘭際遇的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得到證實。
作者姐姐、作者與馬丁娜
三
據姐姐的回憶,父親晚年,對羅蘭的指導與關愛,深深感念;對《米開朗琪羅傳》未能出版,有負羅蘭的期望,非常遺憾。父親曾傷感地說,他可能再沒有機會去歐洲了。最近我準備為父親寫本傳記。姐姐很支持,邀請我到歐洲去看看父親當年學習、工作的地方,查找一些資料。還有,就是去為羅蘭掃墓,代替父親表達感激之意,為父親彌補內心的遺憾。
我們到克拉姆西是由羅曼·羅蘭學會主席馬丁娜接待的,她為我們預定好了旅館。我們到克拉姆西后,馬丁娜和她的助手讓·拉科斯特(Jean Lacoste)先帶我們去參觀離我們住的旅館不遠的羅蘭父親的住宅,羅蘭于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這里。羅蘭的父親是一位公證人,是當地頗受尊重的人士之一。羅蘭父親祖先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激進的革命分子,羅蘭深受父親思想的影響。母親莊重而富有文化修養(yǎng),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羅蘭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教他彈鋼琴,在母親的教育熏陶下,羅蘭有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演奏鋼琴的高超水平。為了使羅蘭受到更好的教育,在他15歲時,羅蘭父親決定舉家遷往巴黎。
羅蘭父親的故居現在已改為羅曼·羅蘭歷史和藝術博物館,其中陳列的內容包括當地出土的高盧-羅馬時期的文物,運河上用過的木筏,這一地區(qū)的瓷器、各種藝術品及名畫,名畫中有一部分是由法國前總統(tǒng)密特朗贈送的。只有羅蘭出生的房間是有關羅蘭的專題展室,展題是“羅蘭,故鄉(xiāng)的驕子”。展室內外陳列著羅蘭家族的譜系,書櫥中有羅蘭各個時期的著作,有1916年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章和證書。展室中央放著那張羅蘭和甘地會見時的書桌,桌上還有那臺舊的打字機,這些都是從瑞士運回來的原物。展室的墻邊,放著一張紅絲絨的長沙發(fā),沙發(fā)上有三副耳機,參觀的人可以通過按鍵,選擇聽到羅蘭講話的聲音或用鋼琴演奏的音樂,仿佛羅蘭依然在這間屋里。緊靠博物館的一條街,就被命名為“羅曼·羅蘭街”,表達了故鄉(xiāng)人民對他的敬重和懷念。
在克拉姆西的三天,馬丁娜還帶我們去參觀了羅蘭1940-1944年居住的小市鎮(zhèn)維內熱(WEZELAY)。1937年羅蘭在這里買了一幢房子,一樓是客廳、餐廳和廚房,二樓是羅蘭的工作室和羅蘭夫婦的臥室,三樓是羅蘭夫人的母親和保姆的臥室。羅蘭在這里逝世后,羅蘭夫人將這幢房子和房內的東西全部捐贈給巴黎大學。后來巴黎大學管理處與維內熱市共同決定在羅蘭故居建立了澤烏(ZERVOS)博物館,主要陳列現代繪畫作品,其中還有三幅畢加索的畫。羅蘭的臥室和工作室還大致保持了原狀。馬丁娜送給我們一張羅蘭故居的畫片,并在畫片背面題詞“羅蘭學會主席馬丁娜非常榮幸你們來參觀羅蘭的故居。2011年5月25日”,署名是“馬丁娜和她對你們的友誼”。
送給羅蘭的作者父親1937年在劍橋的留影
在和馬丁娜的接觸過程中,深感她的干練與熱情。我們只知道她原來在巴黎工作,退休后,她和他的先生一起回到柏赫威村居住。馬丁娜從小就生活在這個村里,這個村莊也是羅蘭祖父居住的地方,所以馬丁娜和羅蘭是真正的鄉(xiāng)親。由于她熱心公益,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因此,被推舉為學會主席。這個學會還設有一位秘書,負責具體事務;一位財務,管理經濟。正式會員有350人左右,加上聯系的人就有近700人。參加學會的有專家、學者,也有熱愛羅蘭的人。馬丁娜說,柏赫威就有不少參加學會的村民,這一點和我們國內學會大概有所不同。國內的學會是純粹的學術團體,而羅蘭學會既是學術團體,也是熱愛羅蘭的群眾團體,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學會每年要開一兩次年會,每兩月出一期會刊,會刊的名稱就叫《柏赫威》。學會的一切活動,都由會員義務承擔,如會刊的編輯、排版、撰稿都不付報酬。雖然會刊的出版由巴黎大學資助,花費最多的還是會刊的郵寄費,大約每期1000歐元。馬丁娜的先生自然是承擔義務最多的會員,每期會刊出版,他都要開車去巴黎運回來,再加以分發(fā)。我們出去參觀,也都是先生開車,令我們很感動。
馬丁娜帶我們到柏赫威村看了羅蘭祖父的故居。故居離馬丁娜的家不遠。在前往故居的路上,碰到一位年老的婦人,馬丁娜向我們介紹,她的名字叫菲赫楠德(Fernade),她的父親卡塞特(Grasset)是羅蘭的好朋友。納粹時期,卡塞特被捕,羅蘭利用國際紅十字會的關系,把他救出來。后來,羅蘭祖父的故居就由卡塞特購買了。羅蘭晚年回到維內熱居住時,常來柏赫威看望老朋友卡塞特和祖父的故居,因為羅蘭在童年時代,他的父親常帶他來祖父家里,羅蘭對這幢房子很有感情。菲赫楠德九歲左右,常在家里見到羅蘭,羅蘭總是對她很親切,給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F在故居就由她的弟弟居住。菲赫楠德陪同我們去看了故居,并告訴我們,門口前,拱形的鋼架上盤繞的葡萄樹,還是羅蘭親手種植的。我們在這里有幸碰到一個親自見過羅蘭的人,真不容易,也是一種緣分吧!
我們此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為羅蘭掃墓。羅蘭去世后就葬在柏赫威村的公用墓園,后來,羅蘭夫人也與羅蘭合葬在這里。羅蘭夫婦的墓在公用墓園的一個靠墻的角落里,非常簡樸,沒有任何裝飾,就是平躺著的一塊大理石的墓碑,碑上刻著羅蘭夫婦的姓名。墓碑經歷了六十多年的風雨,已經很陳舊,落滿了塵土。墓碑前方與墻之間,有一株粉紅色的玫瑰花,是馬丁娜親手種植的。我們在墓前獻上了兩盆花,姐姐用法語致悼詞。她回顧了羅蘭對父親的關愛和教導,也告訴羅蘭父親晚年的遭遇和對他的感激,告訴羅蘭父親對《米開朗琪羅傳》未能出版的遺憾。姐姐最后說:“我和弟弟來到您的墓前,代表我們的父母和全家向您獻花,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這白色的菊花,代表著我們的哀悼和思念,這紅色的西竹花代表著我們的感謝與祝愿,祝愿您和夫人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樂!”姐姐的悼詞受到在墓旁的馬丁娜和讓?拉科斯特的贊揚,他們對姐姐說:“您的講話很讓我們感動?!?/p>
在羅蘭的墓地,我也很感動。我在大學時就讀過《約翰?克里斯托夫》,在我心目中,羅蘭是一位光芒四射的文學巨匠。當時,想不到父親和他還有這樣一段溫暖的際遇;更想不到半個世紀后,我會來為他掃墓獻花。羅蘭墓地的簡樸、平凡,也出乎我意料之外。如果不是馬丁娜帶我們來,我們很難找到偏處一隅的羅蘭墓地。羅蘭就這樣安安靜靜地躺在故鄉(xiāng)的懷抱里,躺在鄉(xiāng)親們的身旁,傾聽著他熟悉的運河的濤聲。我想,這簡樸里有他高尚的品格,平凡里有他偉大的精神,這大概就是羅曼?羅蘭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