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啟華,王志煜
?
灸時皮膚上下溫度看滅活病毒所需的灸熱量
龔啟華1,王志煜2
(1.紐約州立大學生理藥學系,美國 11203;2.上海市針灸經(jīng)絡研究所,上海 200030)
灸法;針灸療法;直接灸;隔姜灸;艾條灸
灸在中國古代起,就用來治病,尤其是治療傳染性疾病,如疫癘,瘧疾,霍亂,痢瀉等。到了漢代(公元前220年至206年),灸和針刺已非常盛行。據(jù)報道,在守疆士卒中,其療效是“治十中十,治百中百”[1]。那時用灸的壯數(shù)較多,常從十幾壯至上百壯,這么多的壯數(shù)一直令現(xiàn)今探究者不解。那時,為使患者能忍受灸時之痛,《扁鵲心書·竇材灸法》:“人難忍艾火灸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可五十壯,醒后再服,再灸?!彼ド⒌乃幬锝M成為山茄花八月收,火麻花八月收,采后共為末,每服3錢,小兒只1錢,茶酒任下。這么多壯的重復灸,看來是要使穴位下方的組織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高溫。這與治療有何關系?尤其是現(xiàn)今較難治的病毒所致的傳染性流行病有何作用?
從現(xiàn)今對傳染性病毒的認識來看,大多數(shù)病毒耐冷而不耐熱,在0℃以下的溫度仍能生存。為保存其種的繁殖常放于液氮中,此時溫度可達-196℃。然而,大多數(shù)傳染性病毒不能耐受較高的溫度。通常在55℃~70℃的溫度時,幾分鐘至幾十分鐘即可滅活或殺滅它們。如禽流感病毒在56℃度時30 min就可被滅活,在70℃時2 min可被殺滅;普通流感病毒在56℃時10 min即被滅活;艾滋病毒在56℃時30 min被滅活,在70℃時2 min,即被殺滅;HINI病毒在56℃時20 min被滅活;SARS冠狀病毒在56℃時30 min的滅活率為99.9%,在56℃時60 min則100%被滅活。但肝炎病毒在100℃時1 min才失去活力。
由此可見,溫度越高,殺滅病毒越快,而較低的高溫時,延長時間也能達到抑制病毒活動的效應。這一點在我們自身的防御系統(tǒng)中的“發(fā)燒”時也能表現(xiàn)出來,如感冒時通過機體自身提高體溫到38℃~41℃范圍,經(jīng)4~7 d后常見感冒會自愈。
古時醫(yī)生重復多壯用灸,其效應的一個重要方面,顯然是以此來維持灸下組織有一段較長時間的高溫以達到滅活病原體的作用,即把“生苗”(未滅活的病原體),“煮”成“熟苗”(滅活的病原體)的過程[2]?,F(xiàn)今要探討的問題是灸時皮膚上、下各組織的溫度是多少,每壯灸在這些組織中所維持的高溫是多少,尤其是在皮下三分處的情況?!睹魈孟陆?jīng)》:“凡灸欲艾炷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睘榇?本實驗是觀察直接灸、隔姜灸、艾條灸時,皮膚上、皮膚下、皮膚下方三分處的溫度量衡。
本實驗是在新鮮帶皮的離體羊肉上進行的,所測試的部位相當于人體的“腎俞”和“關元俞”區(qū)域。因羊的皮膚厚度在3~4 mm,這與人的皮膚厚度接近。雖然與在活體上的測試不同,但如果在維持一定的溫度條件下,以及考慮到系統(tǒng)誤差的話,所測得的結(jié)果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況且在隔姜灸測得的表皮上溫度變化,與魏建子等[3]在活體上所測得的變化來看,除所用起始溫度不同外,并無多大差別。
溫度測量是用FISHER SCIENTIFIC 多點式點溫度計(MODEL15-078-3A),探頭直徑0.5 mm,探測溫度范圍為-50℃~1230℃。測試時保持組織溫度在33℃~36℃之間。測量皮膚上下三處的溫度變化,皮上,即表皮處;皮下,即真皮下方,距皮膚表面3~4 mm處;皮下三分,距皮膚表面7 mm,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一寸=2.31 cm,故皮下三分約為距離皮膚表面7 mm,該處也是皮下脂肪與肌筋膜的交接處。各具體探測點部位詳見圖1。
圖1 艾灸時各溫度探測點在皮膚上、下各部位模式圖
所用灸法分別是直接灸、隔姜灸及艾條灸。直接灸的艾絨錐體底座直徑為1.5 cm,高2.5 cm。隔姜灸是用新鮮姜片,厚2 cm,直徑為1.6 cm,艾絨錐體大小與直接灸用的大小相當。艾條灸是用江蘇省吳江市華鑫醫(yī)療用品廠的溫灸純艾條,其直徑為1.8 cm,完全點火燃后距皮膚2 cm。
當直接灸達2 min時,皮膚上的溫度達44℃,此時皮膚下的溫度是36℃,皮膚下三分處僅上升1℃;直接灸達8 min時,皮上溫度最高點為(273±19.5) ℃,此時皮膚下為91℃,再經(jīng)1 min皮膚下的溫度最高點為(102±4.7)℃,而此時皮下三分處溫度為62℃,再經(jīng)2 min皮下三分處才達到最高點,即(64±9.1)℃,并維持這一溫度達1 min,直接灸達20 min時皮膚上溫度回復至38℃,此時皮下溫度為41℃,皮下三分處為42℃。從直接灸能維持的溫度來看,皮膚上維持149℃~273℃的范圍是7 min,皮膚下維持80℃~102℃的溫度范圍是7 min,皮膚下三分處維持57℃~64℃的溫度范圍是6 min。詳見圖2。
當隔姜灸達7 min時,皮膚上溫度達最高峰,即(60±1.5)℃。再經(jīng)1 min后,皮膚下溫度達最高點,即(45±3.4)℃,此時皮膚下三分處的溫度也在最高點,即(41±2.0)℃;隔姜灸達14 min時溫度回落近原先起點,皮膚上為33℃,皮膚下為37℃,皮膚下三分處為36℃,在皮膚上方維持53℃~60℃溫度范圍的時間是4 min,皮膚下處維持在43℃~45℃溫度范圍的時間是5 min,皮膚下三分處維持在40℃~41℃溫度范圍是4 min。詳見圖3。
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表面2 cm處,2 min時皮膚表面的溫度可達到68℃,4 min時達到(71±2.9)℃,以后便一直維持在這一溫度范圍內(nèi),上下波動,因艾條燒成灰那部分需吹掉,故溫度有起伏;皮膚下溫度2 min時溫度達43℃,6 min時達(50±3.0)℃,以后便一直維持在這一溫度上下范圍內(nèi);皮膚下三分處2 min時溫度達41℃,6 min時達(48±2.4)℃,以后便一直維持在這一溫度上下范圍內(nèi)。詳見圖4。
直接灸在皮膚上的高溫達273℃,這一溫度導致表皮的碳化。而在皮下,其最高溫度也達102℃,足以使組織損傷及變性。皮膚下三分處,溫度在64℃左右導致組織部分燙傷,而根據(jù)現(xiàn)今生理學中知識,從熱和機械對皮膚的損傷所致的炎癥反應過程來看損傷使該區(qū)域的微血管擴張及其通透性增大[4],并誘導血管內(nèi)的白血球(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越出毛細血管壁至損傷處,與此同時,血漿也較多地溢出至損傷處,形成水泡,并增多了淋巴液。在1 h內(nèi)中性白細胞開始吞食病原體,約12 h移出毛細血管的單核細胞發(fā)展為巨噬細胞,大量地吞噬病原體、被滅活的病毒及損傷的組織片段、炭粒等,隨著損傷信息的持續(xù),白細胞不斷“涌入”損傷區(qū),越驟越多,其中一部分隨淋巴液帶至了淋巴結(jié),在那里與有關的淋巴細胞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更多的免疫活性細胞。而另一部分白細胞在1星期形成膿,排出體外,之后損傷處結(jié)痂。所以,化膿結(jié)瘡的形成也標志著有大量的防御細胞,參與了這一場抗損傷的炎癥反應活動。正如古人所強調(diào)灸后要見瘡發(fā)。
圖2 直接灸時皮膚上下溫度測量(n=3)
圖3 隔姜灸皮膚上下溫度測量(n=3)
圖4 艾條灸時皮膚上下溫度測量(n=3)
由上述可見,每一壯直接灸會產(chǎn)生一定的被滅活的病毒——“熟苗”,如炭粒中的病毒DNA,以及在100℃溫度下的組織中殺滅的病毒。但大部分的“熟苗”來自皮膚下三分處,那里是炎癥反應的活動區(qū)域。一般病毒在60℃需30~60 min才能滅活,而每壯灸在皮下三分處達57℃~64℃的溫度范圍有6 min,故看來需10壯灸才能完成。從古人對狂犬咬傷的灸療來看,也能看出用灸所需的熱量關系。《針灸資生經(jīng)·第七》:“先去卻惡血,灸瘡中十壯,明日以后,日灸一壯。百日乃止?!爆F(xiàn)代已知,對狂犬病毒的殺滅溫度是,50℃~56℃需1 h,60℃需10~15 min,100℃時僅需2 min??梢姽湃擞镁?0壯,其維持在56℃左右的溫度是近1 h,由此來滅活狂犬病毒,使其成為“熟苗”是有其臨床和科學依據(jù)的。尤其是強調(diào)灸熱要達到皮下三分處以及形成“瘡發(fā)”的效應。之后,所作的每日一壯灸以加強該“疫苗”的效價。
從隔姜灸的灸熱量來看在皮膚上維持53℃~60℃的溫度范圍內(nèi)有4 min。若用來治療艾滋病的話,因艾滋病毒的滅活熱量是56℃,30 min需7~8壯/次,而且只是皮膚淺表部分,若按組織厚度來看,所滅活滯留在組織中的病毒只有約直接灸作用范圍的1/4,因而需用30壯左右/次,方能達到直接灸的效果。而還未包括“瘡發(fā)”的效應。
從艾條灸的灸熱量來看,艾條距離表皮2 cm時, 2 min可達68℃,以后可維持在68℃~71℃之間,皮膚下溫度6 min時達50℃,以后可維持在50℃~51℃這一溫度范圍內(nèi),因皮膚溫度達55℃時患者有避熱反應,否則,會燙傷形成水泡,故按這一溫度來看,需30~60 min才有滅活滯留在組織中的艾滋病毒效應,而其作用的組織厚度只有約直接灸的1/3,故至少需作用3~4個穴位,況且,還未包括日后的“瘡發(fā)”效應。這里還需強調(diào)穴位的重要性,因穴位處是小動脈的會聚處,也是毛細淋巴管的集中處。河南衛(wèi)生廳援厄立特亞醫(yī)療隊在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對60例艾滋病的治療來看,采用艾條灸,距皮膚2~3 cm,每穴灸5~10 min,至皮膚潮紅為度。取穴以神闕、天樞、足三里、關元為主穴。脾肺氣虛型配肺俞、大腸俞;脾胃虛弱型配脾俞、胃俞、中脘;脾腎陽虛型配腎俞、命門。每日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療效以1984年4月WHO在日內(nèi)瓦制定的“艾滋病腹瀉選擇標準”為準則。療效結(jié)果顯示,顯效35例,占58%。對照組(黃連素和糖鹽水)30例中的顯效例為5例,占18%。從而可見,灸療對艾滋病的治療對該病毒有一定的抑制效應。若能按所需的灸熱量去做的話,療效應該會更好些。
直接灸治療艾滋病的另一優(yōu)勢是當灸熱使皮膚下方三分處,因熱損傷而導致該處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白細胞會移行出毛細血管壁至該損傷處,這些白細胞中含有被艾滋病毒侵入的T淋巴輔助細胞(Th)。在重復灸的作用下,這些滯留在組織中的細胞會被部分殺滅,包括那些受累的Th細胞和吞噬了艾滋病毒的巨噬細胞,這樣也使在這些細胞中的艾滋病毒被滅活。從而增大了艾滋病毒“熟苗”的濃度。但另一方面艾滋病患者體內(nèi)健康的Th細胞的減少,這會影響到免疫活性細胞的大量形成,而給治療艾滋病帶來困難的一面。而古人強調(diào)灸后要見“瘡發(fā)”,膿表明更多的白細胞聚集于此,日后的灸增強著“熟苗”的濃度?!隘彴l(fā)”現(xiàn)象相當于現(xiàn)今免疫學所述的,增強疫苗效價的佐劑[2]。
直接灸在皮膚上達到149℃~273℃溫度時,其維持時間有7 min;皮膚下達到80℃~102℃溫度時,其維持時間有7 min;皮膚下三分處達到57℃~64℃溫度時,其維持時間有6 min。隔姜灸在皮膚上達到53℃~60℃溫度時,其維持時間有4 min;皮膚下達到43℃~45℃溫度時,其維持時間有5 min;皮膚下三分處維持40℃~41℃溫度的時間是4 min。艾條灸距皮膚2 cm時達68℃,4 min時達(71±2.9)℃,以后維持在這一溫度的波幅上下,皮膚下6 min時達(50±3)℃,之后維持在這一溫度的波幅上下,皮膚下三分處6 min達(48±2.4)℃之后維持在這一溫度的波幅上下。
古人用直接灸對狂犬病的治療,“先去卻惡血,灸瘡中十壯,明日以后,日灸一壯。 百日乃止”的方法是有其科學依據(jù)的。實驗表明,直接灸每壯在皮膚下三分處達到57℃~64℃的溫度能維持6 min,10壯,即60 min,這與滅活狂犬病毒所需的熱量相符。
[1] 郭世余.中國針灸史[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17-40.
[2] 龔啟華,王志煜.探秘經(jīng)絡及針灸與氣功之精華[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0:58-68.
[3]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溫度-時間曲線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2):34-35.
[4] Elaine N, Marieb.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M]. 5thEdition, The Benji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 2001:796-799.
2010-09-09
R2-03
A
1005-0957(2011)03-0198-03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3.198
王志煜(1935 - ),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