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合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科,河北 豐南 063300)
助陽化氣法治療高脂血癥60例療效觀察
王繼合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科,河北 豐南 063300)
高脂血癥;中藥療法;降血脂藥;湯劑
高脂血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心腦血管疾病、胰腺炎的危險致病因素之一,控制血脂對預防上述疾病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西藥降脂有一定療效,但臨床副作用較多。2007-02—2010-10,筆者采用助陽化氣法治療高脂血癥60例,并與辛伐他汀膠囊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均為我院內(nèi)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7.0±0.2)歲;病程8 個月 ~10年,平均(35.0 ±1.2)個月;血清總膽固醇(TC)增高25例,甘油三酯(TG)增高17例,TC、TG均增高18例。對照組60例,男4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6.0±0.6)歲;病程 7個月 ~9年,平均(34.0±0.8)個月;TC 增高 28 例,TG 增高 16 例,TC、TG均增高1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內(nèi)科學》[1]中有關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擬定:TC>5.72 mmol/L和(或)TG>1.7 mmol/L。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診斷學》[2]中脾氣虛、脾陽虛證的診斷。納入標準: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患者停用所有降脂藥物2周以上,符合高脂血癥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醫(yī)辨證屬脾氣虛、脾陽虛證。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及嚴重肝腎損害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采用助陽化氣法,以《金匱要略》中苓桂術甘湯為主化裁。藥物組成:茯苓30 g,桂枝10 g,白術30 g,炙甘草 10g,枸杞子 20 g,何首烏 20 g,雞血藤 20 g。大便干燥加炒萊菔子、生決明子、全瓜蔞各20 g;尿少加車前草3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對照組 予辛伐他汀膠囊(山東魯抗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618)20 mg,晚餐時服用1次。
1.3.3 療程 2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治療前后各空腹抽血1次檢測血脂[TC、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日本生產(chǎn)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并作詳細記錄。
1.5 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TC-HDL-C/HDL-C下降≥20%。有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 上升≥0.104 mmol/L 但 < 0.26 mmol/L,TCHDL-C/HDL-C下降≥10%但<20%。無效:血脂檢測未達到以上標準者[3]。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變化比較 見表1。
表12 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變化比較mmol/L,±s
表12 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變化比較mmol/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治療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 治療后TC 5.99 ±0.09 5.06 ±0.11*△ 6.01 ±0.32 5.90 ±0.63治療前 治療后*TG 2.23 ±0.66 1.18 ±0.06*△ 2.36 ±0.81 2.10 ±0.81*HDL-C 1.20 ±0.90 1.28 ±0.40* 1.15 ±0.90 1.26 ±0.47*LDL-C 3.33 ±0.90 2.93 ±0.60*△ 3.49 ±0.79 3.18 ±0.70*糖化血紅蛋白(%)5.90 ±0.30 5.80 ±0.40 6.00 ±0.20 5.95 ±0.30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TC、TG及LDL-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 <0.05),HDL-C 升高(P <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
2.2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2組療效比較 例(%)
高脂血癥為代謝異常所致,沈紹功認為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調(diào)脂而不是單純降脂,中醫(yī)辨證其多屬痰濁蘊結(jié),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4]?!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贰瓣柣瘹?,陰成形”的理論,提示痰濁蘊結(jié)為有形陰邪,是陽虛氣化不足所致。脾胃位居中焦,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脾胃陽氣虛,則溫煦功能降低,氣化不利,精微、水濕不能營養(yǎng)周身正常代謝,反而凝聚成痰濁。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已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我們正是應用了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化裁治療脾虛型高脂血癥,溫陽健脾,利水化飲。方中茯苓淡滲利水,利水而寓通陽之意;桂枝溫陽化氣,化氣而藏利水之功,另外《長沙藥解》指出“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jīng)絡而達榮郁……通經(jīng)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白術健脾燥濕,以治生痰之源;炙甘草益氣而助運化之力;枸杞子、何首烏、雞血藤補腎活血,火旺則土溫,血活則痰瘀得散?,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枸杞子、何首烏、雞血藤3味均有一定的“降脂作用”[5]。在整個治療中,注重給邪出路,大便干燥加全瓜蔞、炒萊菔子、決明子通便;尿量少加車前草利尿。諸藥合方,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28.
[2]郭振球.中醫(yī)診斷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3.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7-89.
[4]韓學杰,李成衛(wèi).沈紹功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76.
[5]方文賢,宋崇順,周立孝.醫(yī)用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98,661,688.
R589.205.31;R972.6
A
1002-2619(2011)11-1641-02
王繼合(1965—),男,副主任中醫(yī)師。從事內(nèi)科臨床工作。
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