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芳
(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英語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已走向成熟與完善(戴煒棟 2001)。教學觀念不斷更新,不斷發(fā)展。英語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學習方式的變革一直是英語教改研究的重要課題,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student-centered”) 的教育原則,是我國英語教育長期的工作。
根據研究學校生源的具體情況,尤其是英語基礎不均衡的實際背景,英語寫作教學改革具有實際意義。以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2007年兩個高一平行班英語寫作模塊化考試情況所作的調查為例。筆者從2007年兩個高中平行班近80名學生中每班隨機抽取30名學生進行對比研究,對兩個班具有基本相同的基礎英語背景的60名學生采用全面抽樣方法,使其樣本包含具備其各自特定特征的全部單元。目的在于通過取樣分析得出關于兩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而透視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2007年高一學生的英語寫作總體情況。
通過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2007年高一學生的英語寫作總體成績小規(guī)模調查的現(xiàn)狀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至少從某個側面,調查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反映了目前部分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兩個班參考學生多畢業(yè)于普通初中,即入學前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通過近一年的貫穿英語寫作的整體英語學習,實驗英語寫作結果與高中英語入學成績成正增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初中英語基礎的背景是高中英語學習的重要前提。
在探索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際意義領域,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成果在系統(tǒng)性介紹理論的同時,突出了實用性、時新性、連貫性等特點,提供了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全方位思路。但針對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等問題的研究有待于充實和爭鳴。改革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當前高中英語課程設置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焦點應從研究“怎樣教”轉移到研究“怎樣學”,即從研究“教師”轉移到研究“學生”。
依據“語義與形式并重”(FFI)教學法探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法是本文的基本構思。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TBL)途徑,采取多種形式的有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踐和探索在真實任務驅動下學習英語寫作的有效途徑。
正如戴煒棟教授(2001)所示,“語言主要用來交際,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蹦壳?,就英語教學法而言已基本達成共識,即用以學習為中心 (learningcentered)的教學法來取代以教師為中心的(teacher-centered)教學法。在準確性與流暢性方面,事實證明二者同樣重要。這是關于語言學習語義與形式并重(FFI)討論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回顧二語習得近二十年教學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Long 1991;Ellis 2001;朱涌河 2003;張香存2005;陳永亮 2005等)的研究焦點集中在調查和討論“形式和意義平衡”或“語義與形式兼顧”,提供了我國目前英語教學對"語義與形式并重"(FFI)教學方法的認知分析研究。很多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從多視角提出并倡導在任務型教學環(huán)境中構建語義與形式并重的教學模式 (Fotos,S.1998;Ellis,R.Basturkmen.H.and Loewen,S.2001), 多見討論通過折衷教學法對預先的并重語義與形式的教學模式,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麥肖群 2003;陳永亮 2005等)。
提倡任務型語言教學有利于解決傳統(tǒng)語言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程曉堂 2004:23-24)。
任務語言教學(TBL)最大的優(yōu)點是語言在真實的交際中得到運用,并且在學習者為向全班匯報做準備時,他們不得不從整體上考慮語言形式,而不僅僅像PPP模式那樣,只是把重點放在某一種形式上。然而,PPP模式的活動過程是從準確到流暢,而TBL模式是把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結合起來,并從流暢到準確加流暢 (龔亞夫、羅少茜2003:81-82)。
近年來,隨著教學思想的轉變以及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各種新的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類型:①“自學——指導模式”、②“目標——導控模式”、③“問題——探究模式”以及④“情——知互促模式”(成有信等 1999:166-169)。
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近年來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討論中得到肯定和提倡的有效教學模式。Jane Willis在1996年把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分為任務前階段(the pre-task phase)、任務鏈階段(the task-cycle)和語言分析階段(the language analysis)三個階段,Ellis在2003年將之分為任務前階段(the pre-task phase)、任務中階段 (the duringtask phase)和任務后階段 (the post-task phase)(程曉堂 2004:94-100)。
許多專家學者不斷探討求證通過任務型教學途徑實現(xiàn)語言學習語義與形式的并重,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準確度和流利度的兩全。探討在任務型教學環(huán)境下優(yōu)化組合教學模式,即通過選擇和運用適當和有效的教學模式,根據具體的應用條件和范圍,創(chuàng)設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huán)境,服務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是本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
(1) 研究對象
本項研究的60名被試者是從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2007級兩個高一平行班近80名學生中每班隨機抽取30名學生進行對比研究,對兩個班具有基本相同的基礎英語背景的60名學生采用全面抽樣方法,使其樣本包含具備其各自特定特征的全部單元。目的在于通過取樣分析得出關于兩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而透視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2007年高一學生的英語寫作總體情況。
(2)實驗材料與設計
被試者的寫作訓練詞匯材料是從近年來實用英語寫作出現(xiàn)的高頻率詞中抽取50個單詞及詞組,使其詞匯個體之間盡量具有相關聯(lián)系。實驗屬于單因素兩水平被試間設計。詞匯寫作訓練為主因素,兩種不同的訓練方法為兩種水平,即FFI學習法進行寫作要求和傳統(tǒng)寫作教授法進行準實驗研究對比。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兩個水平間的差異。
(3)實驗實施程序
確定50個實驗詞匯前,筆者從上述材料中選取了150個生詞,由20名同年級的非被試者評定詞匯的熟悉度。在150個詞中,熟悉度為0的占60%。筆者從中選出60個詞作為實驗材料并把60個語料按兩種方式處理:實驗組采用借助鏈條式記憶的生詞表,即將60個詞匯進行分類,力求詞與詞之間的具有相關性。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式教學法,即只提供了中文意思隨意排列的生詞表。兩組實驗同步展開。要求實驗組的被試者按照FFI學習法進訓練,而對照組只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模擬寫作。準實驗采用前后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開學第一周進行,第二次三個月后進行,測試時寫作要求的詞匯排列順序與原來設計的生詞表不同。測試前向學生說明,測試結果不列入學績,不要求寫出姓名,從而力求反映一般情況。
(4)研究結果與分析
實驗后對被試的測試試卷進行評定。分別統(tǒng)計出兩組兩次測試的平均分和標準差,見表1和表2。
表1.被試第一次測試平均分和標準差數值
表2.被試第二次測試平均分和標準差數值
從表格可以看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差異比較顯著,這說明借助FFI學習法進行寫作訓練具有一定效果。兩組被試者記憶的數量相等,且測試的成績區(qū)分度明顯,因此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說明FFI學習法訓練高中英語寫作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運用spss對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分析結果是:F1=1.07,Sig.=0.48;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結果是:F2=1.79,Sig.=0.22。并進一步將實驗組的前后測試成績進行縱向方差分析,其結果是:F3=64.41,Sig.=0.00;對照組的前后測試成績進行縱向方差分析:F4=21.15,Sig.=0.00。由此可見,借助FFI學習法運作寫作與傳統(tǒng)寫作教學實踐具有不同的效果。
許多FFI教學法試驗研究引發(fā)了我國中小學教學思想的轉變以及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新教學模式具有的各種特征如簡略性、針對性、操作性和發(fā)展性,對我國英語教學具有指導意義。不過,凡教學法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與其有效的學習方法相結合, 學習效率和效果才會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1]Ellis,R.Basturkmen.H.and Loewen,S.“Pre-emptive Focus on Form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rterly,2001,35/3,407-423.
[2]Long,Michael"Focus on Form i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http://www.ruziniu.net Article/Class5/Class39/Class24/200409.
[3]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成有信,勞凱聲等.教育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張香存.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對“Focus-on-forms”和“Focus-on-form”教學方法的認知[J].外語教學,2005,(3):65-68.
[6]朱涌河.外語教學中形式和意義平衡的必要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3,(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