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英文中的“scholarship”很難譯成中文,可以指助學金,也可以指獎學金,經常需要前綴加以明確。不管是發(fā)放助學金,還是發(fā)放獎學金,學校的錢就是這么多,此消彼長,零和游戲。如今的美國法學院,大多只發(fā)獎學金,不發(fā)助學金。
顧名思義,獎學金是擇優(yōu)分配,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其中大有講究,分數高低并不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院方經常要做手腳。為招攬成績好的學生,金門大學法學院發(fā)放各種獎學金,其中包括全免學費的獎學金,一年3萬美元,煞是吸引人,但有一個條件:學生必須保持平均B的成績,否則就取消獎學金,第二年、第三年學生必須繳付全額學費。有些學生不明就里,歡天喜地來報到了,發(fā)現上當,叫苦不迭,悔之晚矣。2011年,金門大學法學院大約有70%的學生拿不到平均B的成績。
有選擇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慣用伎倆,也是律師的主要技巧之一。美國法學院也用此技巧對付自己的學生。
韋恩州法學院在給學生的信函中說明,必須保持3.25 的平均成績,否則第二年取消獎學金。在韋恩州法學院,3.25 的平均成績相當于全年級排名前三分之一。但在給學生的信中,院方對前三分之一排名的事只字不提。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即便法學院完全披露了所有信息,恐怕還是會有很多考生自愿上鉤的。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才智高于一般水平,但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為了拿到好成績,學生疲于奔命。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是心中不平。
美國法學院的少數名校雖然也有獎學金,但主要是發(fā)助學金,并不計較學生的成績排名,只要考試及格即可。來我們這里的都是好學生,院方理應一視同仁,不應再分三流九等。這也是名校與非名校之間的區(qū)別之一。
有些美國法學院裝模作樣地撥出一些專款,用來幫助那些從事公益法律工作的畢業(yè)生償還貸款。但這錢也不容易拿,申請程序十分復雜,很是折磨人。每年還款金額很少,可能還趕不上驢打滾的復合利息——利息計作本金。我曾嘗試申請該項贈款,可幾個回合走下來便領教了其難度。與其苦苦哀求費時、費力,還不如自己還款算了。
曾幾何時,美國法學院將中國留學生視為前來西方取經的唐僧,學費全免,管吃、管住。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可以得到“道德貸款”。如果中國留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回國,這筆貸款便一筆勾消。即便滯留美國不歸,是否還款,全看個人道德,院方不會來追款。現在已經沒有這等好事了。如今,華爾街金融機構可以在中國橫掃千軍如卷席,美國自然也不需要再花大力氣培養(yǎng)中國的“人才”了?,F今中國學生申請美國法學院,不僅沒有任何照顧,反而受到更多的苛求。
薛捍勤女士和史久鏞先生是國際法院的大法官和前任大法官。兩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所占席位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配額,但兩位是在美國學的法律,而且拿的是美國的助學金。這就讓我們心中多少有些不爽。中國留學生拿美國的助學金,無異于被寄養(yǎng)的孩子——希望不是讓人領養(yǎng)。過去中國缺錢,迫于無奈,只能寄養(yǎng)孩子。如今中國有錢了,外匯儲備就有3萬億美元,為什么還要寄養(yǎng)孩子?是我們向自己赴美留學生發(fā)放助學金的時候了。
當今中國,資本市場如火如荼,流動資金泛濫,有錢人吵著找不到投資機會,何不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中國學生在美學習的助學金?倘若資助10個學生,只要其中一個發(fā)了財,愿意涌泉相報,助學金的投資就是一本萬利。可惜,助學金是長遠回報,商人大多急功近利。據說我們的主權財富基金是長遠投資,是不是可以發(fā)揮國企的優(yōu)勢,在中國留學生的貸款方面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