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
12月3日下午5點,王愛玲打開家里的應急燈,開始洗菜。14歲的侄子在桌子上支了兩根蠟燭,開始看書。屋里的其他角落漆黑一片,冷得像冰窖一樣。
屋外一面矮磚墻之外,就是華美嘉園社區(qū),一個剛入住一年的商品房小區(qū),一排排六至十層高的板樓,刷著嫩黃色外墻漆。這里是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qū)朝陽街,非常接近市中心。
只有一處格格不入。樓體斷開,兩邊墻齜出銹色的鋼筋,樓間垃圾叢生,中間佇立著兩幢小磚樓,一幢是王愛玲的娘家,一幢是婆家,王愛玲的丈夫張安房“全副武裝”守護這兩幢房子,已近7年。
不到40天前,王愛玲的婆婆和丈夫還都住在這里?,F(xiàn)在,婆婆在醫(yī)院生命垂危,丈夫被刑拘,理由是,兩年多前他在抵抗強拆中,用磚頭砸壞了挖掘機的玻璃,“涉嫌故意損壞財物”。
老房子的新命運
“談什么房子!只談尊嚴!”12月5日,看守所里的張安房對律師王良其說。王良其說,他的頭發(fā)胡子都比上次見時長了,身上還穿著刑拘之前穿的深紫色毛衣,外面套上了橙色的刑拘服。他剛剛連續(xù)絕食6天,以示對刑拘的抗議,因此衣服看起來有些寬松。
張安房看得比命還重要的房子,就是將華美嘉園分割成兩半的小磚樓。房屋沒水沒電,四周垃圾叢生,地下水滲上來泛著白沫;每到陰雨天,墻皮就會滲水掉落;床單都是潮的;房頂全是霉斑,只好一遍遍地涂防潮膠。
如果沒有張安房,這棟小樓可能早已在2005年的棚戶區(qū)改造時被拆掉。但張安房不承認自己是“釘子戶”,“那都是開發(fā)商逼我們這樣的?。 ?/p>
2005年5月16日下午,拆遷通知單出現(xiàn)在小樓大門口,寫道:蚌埠燈芯絨集團九通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已獲得了該區(qū)域的房屋拆遷許可證,將于5月18日開始動遷,這個地區(qū)的433戶居民都需要搬家。
張家人都很開心,最開心的要屬張安房的女兒張楠,“終于能有獨立的房間了。”
這幢小樓是張安房的父親張貽勝在1957年時購置的。張貽勝本是山東鄒城的一個木匠,1948年戰(zhàn)亂時一路逃難,直到蚌埠才安頓下來,成了親。1957年,張安房出生時,張家剛剛在此地買了三間房,于是給這個二兒子起名“安房”,以示紀念。
六個孩子漸漸長大,成家,當年的三間草房也變成了三層樓房,除了出嫁的女兒,2005年時,這里住了16口人。分配如下:一樓三間房分屬老兩口、大哥一家三口和四弟小兩口;老二張安房一家三口住二層的大套間,夫妻倆和女兒張楠房之間也沒有門;對面是三弟一家。三樓只有一間房,住著四弟的兒子。房頂上有間浴室,廚房則在陽臺上搭起來。
五戶人家,希望拆遷后每戶能有一套獨立的房屋,“面積最小的就行”。
但當協(xié)商與拆遷漸漸進行到張家附近時,拆遷的情景把張家人嚇壞了。時常斷水斷電,公廁、下水道都被拆了。一鄰之隔的尚玉華家,只有母女兩個,本來也不滿意拆遷條件,但一個磚頭砸向屋里,只好搬走了。
見此情景,張安房暗暗準備了高壓噴水槍、短鋼棍,還辭掉了在巴士公司的工作。
談判僵持
張安房在全家中性子最倔,說話直,本來就對拆遷方式一肚子不滿,于是,全家人商量決定:“這談房子的事,還是讓大姐來辦吧?!?/p>
但張安房提出:五戶人家,不搬都能住下,但拆遷后卻是得有五套房子才能住下,面積小也行,“這是我的底線?!?/p>
經房地產管理局裁決認定,張家的房屋面積共104.33平方米。按照當時蚌埠市政府第12號令《蚌埠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開發(fā)商評估:張家可獲得15.6078萬的貨幣補償,或者等面積的房屋產權調換。開發(fā)商因此給出的條件是:置換一套等面積住房,但張家需補償房屋新舊差價約10萬元。
換句話說,大姐帶回的開發(fā)商的條件是:張家要么拿走15萬元錢,要么再掏10萬塊,換一套等面積的住房。
張家兄弟當時家里都是雙下崗職工,而當時蚌埠的房價大約每平方米1800元,無論按哪種方案,都無法解決這么多人的住房問題。
“四兄弟不可能一起住,父母年紀大了也租不了房子?!睆埌卜繄猿终f,“我們就想換5套房,超平方的部分,我們給錢?!?/p>
反反復復的談判,開發(fā)商的條件終于有所改變:換兩套房,免收差價。張安房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五套房,一套房補差價3萬6千元。
家人說,這個數(shù)字不是隨便說的,而是張安房研究各種法律政策,根據(jù)當時的房價,綜合新舊房面積等多項因素計算得出的。
開發(fā)商不同意,談判就這樣僵持下來。
2007年底,443戶的區(qū)域已經拆遷了440戶,剩下的兩戶是張安房及岳母家,另一戶不在開發(fā)商建設住宅區(qū)的范圍內,便無人問津。
水電徹底斷了,開發(fā)商說施工需要,還在進出門的必經路上挖了個兩米寬的大坑。
一家老小去市信訪辦上訪,張安房和弟弟張保安留守看家。
張安房回憶說,那天下午,他聽著外面動靜不對,眼看著二十幾個人喊著“一二三”往里沖。張安房連忙爬上二樓大喊:“你要敢上我樓梯一步,就是侵犯我人權!”
來人中有當時的拆遷負責人李杰,指著張安房大喊:“你相不相信,我花10萬塊錢,就能買你的人頭!”
“你相不相信,我一分錢不花,就能買你的人頭!”張安房回敬道。
鄰居尚玉華當時看到了這一幕,嚇得說不出話來,趕緊報警。
12月5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到九通房地產公司對此事予以核實,一位張姓項目負責人和一名陶姓拆遷負責人否認知道此事,并表示,李杰早在兩年前就離開了公司。
陶姓負責人說,今年1月《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新條例發(fā)布以前,按規(guī)定可以行政強拆,新條例實施后,只能通過司法手段?!靶路钪?,我們一直是文明的,如果不文明,能只剩這一戶么,早就拆了?!?/p>
從“曲藝能手”到“法律專家”
無論事實究竟如何,張家從那時起裝上了大鐵門,房前屋后裝了四個攝像頭,“取證用的”,還置辦了發(fā)電機、支架、電腦,一共花了近1萬塊錢。
從小看著張安房長大的老鄰居都說,這孩子對人好,熱心腸,不是個壞脾氣的人,唯一的毛病是,別人“惹”了他,他就會犯倔。
雖然是老二,他卻是姐弟六人中最顧家的。上初中時,弟妹還小,他每天利用午休時間,跑一公里路從學?;丶遥疹櫟苊?,做飯燒水,再跑回去。
張安房繼承了父親的巧手,家里的東西壞了,他全能修,連掛鉤都自己做。高中畢業(yè)后,他下放到兵團,是個二胡、手風琴、鋼琴、笛子、口琴都會的曲藝能手。他和妻子王愛玲青梅竹馬,戀愛了十年。王愛玲早年前患有甲亢,張安房帶著她四處邊旅游邊治病,一直等到病愈,二人才結婚。
閑時,他喜歡寫詩,譜曲,種菜,養(yǎng)魚,很向往田園生活;對朋友非常講義氣,常幫鄰居家修東西,做了多年貨車司機后下崗,便在巴士公司當臨時工,直到2005年。
可到了2008年,他床邊的詩歌和曲譜換成了法律書籍,每本都被翻爛了,重要條例折上角,記上符號,倒背如流。他開始跑信訪局、水電公司,每天晚上就趴在床上寫舉報信,或寫帖子,請人發(fā)到網上。
張楠說,家里人再沒看張安房開心過,常常心事重重地坐著,面無表情,喊半天,才有反應。
街道辦、區(qū)政府、行政執(zhí)法隊都代表開發(fā)商來協(xié)商過,家里人也開始主張妥協(xié),張安房卻仍然堅持“一套換五套”,但到2009年之后,每套補償上升到了5萬元。
開發(fā)商仍不同意,“要求太高,文件規(guī)定只能還原一套房子,如果都像他那樣,開發(fā)商就成了慈善機構了?!?2月5日,華美嘉園的項目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009年11月30日,發(fā)生了導致張安房兩年后被刑拘的一幕。
張安房回憶說,當天下午兩點,他在家翻看法律材料,院子里突然圍了很多人??磩蓊^不對,他跑上樓去拉發(fā)電機,哪知攝像頭的線被砸斷了,沒法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