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微微,樊會云,梁二芳,馬晉利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常發(fā)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現(xiàn)象,為尋找降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的最佳按壓時間,在我科選擇14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病人,注射時均采用垂直進針的方法,注射后按壓時間分別為 3 min、6 min、9 min、12 min觀察皮下出血情況?,F(xiàn)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病人14例,共注射160次,其中膝關(guān)節(jié)置換的病人8例,髖關(guān)節(jié)置換的病人2例,每例病人注射8次,術(shù)前12 h 1次,術(shù)后7 d每天1次,共80次,靜脈血栓的病人4例,每例病人每天注射2次,注射10 d,共80次。
1.2 方法 所有病人及注射方法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病人用藥前,凝血功能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②注射時均采用腹壁垂直進針的方法,即消毒皮膚后,左手拇指、示指捏起腹壁皮膚形成皮褶,在皮褶最高點垂直進針,深度以針頭進入皮褶下為宜,為針頭的1/2~2/3[1],松開捏起的皮膚推藥注射;③低分子肝素鈣均采用同一廠家生產(chǎn)的;④注射部位選擇腹壁,在臍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圍內(nèi)(臍周1 cm除外)上下左右交替注射。將160例次注射分為4組,每組40例次,第 1組的注射部位在臍上5 cm,注射完畢按壓3 min,第2組的注射部位在臍下5 cm,注射完畢按壓6 min,第3組的注射部位在臍左10 cm,注射完畢按壓9 min,第4組的注射部位在臍右10 cm,注射完畢按壓12 min。按壓力度均以皮膚下陷1 cm為準;注射24 h后,觀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情況。
2結(jié)果皮下出血面積第4組和第3組差別不大,出血面積小或沒有出血點;第2組的出血次數(shù)、面積大于第 3組、第4組;第1組的出血次數(shù)、面積大于第2組,遠大于第 3組、第4組。詳見表1。
表1 各組皮下出血點不同半徑分布情況 例次
低分子肝素鈣具有明顯的抗Xa因子活性[2],皮下注射3 h達到血漿峰值,然后下降,但 24 h內(nèi)監(jiān)測,半衰期約3.5 h,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局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后皮下出血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這與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藥物濃度較高有關(guān)。從理論上講壓迫3 min可使血液凝固。如在血液未凝前停止按壓,則會造成出血,出血時間越長,出血面積越大。故注射后應(yīng)當延長按壓時間,經(jīng)實驗證明按壓時間在9 min以上可減少皮下出血的發(fā)生。
[1]王之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7A):1746-1747.
[2]王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局部壓迫時間與皮下出血的關(guān)系[J].護理研究,2009,23(3B):72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