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潮》作為“五四”前后北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的歷史產物,編輯與作者身份的重疊使期刊的風格更加受制于編輯的文風,更依賴于主編的興趣與審美。叢書和文藝叢書的出版既延續(xù)了《新潮》的精神,又顯示了歷史的獨特文學選擇。
[關鍵詞]《新潮》;編輯主體性;歷史語境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3-0117-03
《新潮》是“五四”前后影響力僅次于《新青年》的期刊之一。歷來研究者大多側重將《新潮》作為“五四”運動的一個部分,有的探討新潮社或《新潮》期刊與“五四”運動和新文化建設的關系,有的將新潮社作為新青年和文學研究會之間過渡的早期社團,有的探討新潮社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有的探討《新潮》的文學觀、社會倫理觀與期刊委頓的原因等等。作為一份對中國現(xiàn)代歷史進程和文化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期刊,《新潮》的獨特性和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編輯主體與作者身份的重合,作者的知識資源、教育背景和政治理念,對雜志所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被深刻挖掘出來。特別是在《新潮》??螅鲁眳矔托鲁蔽乃噮矔某霭婕捌鋵π挛膶W的影響,作為《新潮》的延伸與繼續(xù),更體現(xiàn)了新潮社及《新潮》期刊存在的價值。本文試圖將《新潮》期刊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還原“五四”前后真實的歷史語境,從編輯主體性出發(fā),理清《新潮》的蹤跡及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內涵。
歷史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新潮社的成立以及《新潮》期刊的編輯出版與發(fā)行就是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等一批北大青年學生在校長和老師影響下有意識的文化活動和批判實踐?!拔逅摹睍r期的期刊,大都帶有社團期刊的性質。新潮社創(chuàng)辦之初,擬定的社章雖然帶有實驗的性質,但已經將提供稿件作為社員的職責,這就決定了編輯與作者身份的重疊,這種編著一體化的模式使期刊的本質特征更加受制于編輯的文風,更加依賴于主編的興趣與特長。1918年秋季,新潮社成立,1919年1月,《新潮》正式出刊,1922年3月《新潮》停刊,共出版3卷12期。從社團成立之初的21人,慢慢發(fā)展為40多人,從主編的更換到社團成員的流動,從國內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到社員面對更加廣闊的西方科學文化土壤,“五四”前后青年學生的政治熱情消長等都對《新潮》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和沖擊。
編輯的主體性,即編輯者“自己的編輯思想”,編輯的個體生存體驗必然滲透在編輯的角色中,成為基于編輯生存方式的一種行為,成為編輯思想的主體性特征。在傅斯年、羅家倫、周作人不同時期對刊物的主持中,編輯個體生存的方式與角色轉換直接影響了刊物的內容,使《新潮》分別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質。
一、傅斯年編輯思想的旨趣
傅斯年1896年出生于山東聊城的一個讀書世家,六歲入私塾,八歲讀完十三經,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學堂,開始系統(tǒng)接受新式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大中國文學系,以深厚的國學基礎博得國學大師劉師培、黃季剛、陳漢章等人的贊賞,曾有“黃門侍郎”的美譽。在蔡元培主持北大改革、陳獨秀作為文科學長的時候,已經有一大批從國外歸來的學者,如魯迅、李大釗、胡適等,將國外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帶回中國,提倡以科學理性為基礎,救治中國的政治、學術與思想。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收,鼓勵各種新思潮新文化的傳播,—方面引進各類教員充實北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依照自我興趣,組織各類學會,培養(yǎng)校內的學術研究空氣,為北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年輕的傅斯年被新文化運動之初的嶄新觀點所吸引,他冒著背叛師門的罪名,開始和同學組織辦刊,宣傳新文化、新思想。他深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胡適的哲學思想和陳獨秀的革命思想影響,在《新潮》第一卷一號上,就寫了11篇文章,思想縱橫開闔,內容無所不包,從《人生問題發(fā)端》、《萬惡之源(一)》中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舊家庭的批判,到《社會革命:俄國式的革命》中的政治問題,再到《王國維之宋元戲曲史》、《馬敘倫之莊子札記》、《英國芳斯之科學原理》等的學術探討,既體現(xiàn)了《新潮》的主旨“批判的精神、科學的主義、革新的文詞”,又充分展示了青年們的精神擔當。在《怎樣做白話文》、《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等文中,傅斯年用超越學生、超越青年的思維對師輩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做出了強烈的呼應與支持,充分表現(xiàn)了青年學生對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改革理念的接受。《新潮》陸續(xù)刊登了400多篇文章,有人將《新青年》和《新潮》的關系比作“師生刊”,從內容的呼應和歷史價值的承繼與傳遞角度,這種評價不無道理。
1919年5月到10月間,“五四”運動使《新潮》的業(yè)務出現(xiàn)過暫時的停頓。在《新潮之回顧與前瞻》中,傅斯年說,“五四運動過后,中國的社會趨向改變了”,他總結了新潮社成員的“勇猛的精神”,“由于覺悟而結合”的純潔性和“有些孩子氣”的優(yōu)點及與之相應的短處,同時他也看到“在中國是斷不能以政治改政治的,而對于政治的關心,有時不免是極無效果,極笨的事。”他呼吁同社諸君切實求學,“專心致志”辦“終身以之”的讀書會,這些觀點,似乎都在為《新潮》的未來辦刊理念和新潮社成員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年底,傅斯年和楊振聲、俞平伯等新潮社成員出國留學,從第二卷開始,《新潮》的社會鋒芒的確不像第—卷時那么尖銳那么急切了口
二、羅家倫編輯思想的潛在表達
羅家倫189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幼年入私塾讀書。在父親的開導下,12歲開始讀《革命軍》,1914年進入復旦公學讀書,孫中山擔任該校的董事會主席。上學期間,羅家倫與宋教仁之子宋振呂為同窗好友,與國民黨人士黃興、戴季陶等有過多次交往,這些經歷使羅家倫的知識視野得以拓展,獲得了新的思想觀念,并且對國民革命抱有好感。在復旦公學讀書期間,羅家倫曾編輯過《復旦雜志》,積累了一定的編輯經驗。在新潮社討論刊物宗旨、刊物名稱等事情的時候,羅家倫的意見都非常重要。1917年,羅家倫進入北大,1918年1月,羅家倫在《新青年》上發(fā)表《青年學生》,主張青年人應該以天下為己任,求新求變,呼吁青年人振作,強調責任,反對頹廢。1919年5月4號,《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與信條,既反映了新文化運動高漲的環(huán)境里學生的愛國熱情,又體現(xiàn)出羅家倫思想的氣勢磅礴,反映出以他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勇猛精神,而且,羅家倫的政治才能在隨后與各使館交涉和參加各地的學生聯(lián)絡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在《新潮》創(chuàng)辦初期,羅家倫集中發(fā)表的《今日世界之新潮》、《今日中國之小說界》、《今日中國之新聞界》和《今日中國之雜志界》等文章,體現(xiàn)了他宏觀的歷史視野和開闊的邏輯思維。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說:“然以今世歷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可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边@種進化的文學觀,深深影響了還是北大學生的《新潮》編輯羅家倫。他在《什么是文學?文學界說》、《駁胡先驪君的<中國文學改良論>》等文中,界定了真文學所具備的要素,解答了幾種對白話文學的疑難,猛烈抨擊舊文學的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的文學學說,充分表達了對胡適和陳獨秀的文學改良與文學革命主張的認同。在《近代中國文學思想的變遷》中,他指出:“因為文學的思想,最足以代表時代的精神。因為文學的思想,也絕不是無緣無故生出來的,必定有種人類的生活,做他的背景”。該文從文學思想變遷的角度,將近代社會和新文學劃分為四個時代,描述新文學的發(fā)生,在歷史的進化觀指導下考察文學思想的變化。該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史中的重要價值也由此體現(xiàn)出來。
在羅家倫主編時期,《新潮》的“精神面貌上已有了若干的轉變,最顯著的是勇猛的精神減退了,筆鋒沒有以前鋒利了?!钡牵驗橛小缎虑嗄辍吠实闹С?,有新潮社既有社員的努力,《新潮》還是保持了既有的文藝特色,在編輯不斷流動和稿源開始緊缺的情況下還能維護期刊的質量與聲譽。
1920年秋,羅家倫、康白情、汪敬熙等5名新潮社員在蔡元培、胡適等人的推薦下,前往歐美留學。隨著新文化健將們的z-次離開,《新潮》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同時也開始了它完成社會批判、文化批判的歷史使命之后的又一次轉折。
三、周作人主編時期《新潮》歷史使命的轉換
1920年,新潮社改為新潮學會。隨著羅家倫出國,從第二卷的第五期開始,《新潮》進入由周作人主編的時期。這一時期,主編的實際工作都是由顧頡剛、毛子水、陳達材、孫伏園等來完成的。此時的新潮社,社員隊伍不及此前壯大,稿源面臨—定的緊張與匱乏。此時的周作人正經歷著人生的轉型,思想在政治與學術之間游弋,文章的風格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由早期的凌厲浮躁向沖淡平和轉化。新潮社在“五四”期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胡適自由主義和杜威的實用主義,體現(xiàn)為新潮社后來放棄了社會政治運動,開始走向了學術。第三卷《新潮》只出了兩期,與前兩卷截然不同的是,第三卷的學術氣氛格外濃厚,哲學、宗教、心理學和文學的研究取代了鋒芒畢露的對政治變革和社會問題的激烈論證。新潮社的成員,后來陸續(xù)參與其他刊物的創(chuàng)辦,比如孫伏園作為《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和《語絲》等的主編,影響非凡,李小峰以北大新潮社為依托成立北新書局,繼續(xù)叢書的出版和其他出版發(fā)行業(yè)務,都顯示了新潮時期的編輯出版實踐歷練和青年學生的成長。
四、新潮叢書與新潮文藝叢書的出版及意義
新潮社的醞釀和《新潮》雜志的誕生與發(fā)展,前期主要是有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師長的支持,后期叢書的出版是對《新潮》工作和精神的繼承和延續(xù),繼續(xù)承擔著完成新文化運動的使命,得到魯迅、周作人兄弟的幫助。特別是在后期的出版活動中,魯迅給予新潮社極大的幫助,包括從選題策劃、提供稿源到設計裝幀、校對等,魯迅對編校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給李小峰等新潮成員極大的鼓勵和幫助。
1920年8月,新潮社改組為新潮學會,正式啟動叢書的出版。叢書出版的標準是:材料之本身有價值,編著或翻譯之文字有價值和應社會之需要。這個標準與傅斯年早期在《新潮發(fā)刊旨趣書》中論述的四大責任有異曲同工之妙。早期的新潮叢書主要是北大教授的著譯,比如王星拱的《科學方法論》等,但是,真正著手文藝叢書出版是在1923年春節(jié)之后,先后出版了冰心的詩集《春水》,魯迅翻譯的愛羅先柯的《桃色的云》、小說集《吶喊》。面對《吶喊》這樣劃時代的著作,新潮成員的“興奮是非語言所能形容的”,而且受讀者的強烈要求,這本書很快再版。之后是李小峰翻譯的法國孟代的童話集《紡輪的故事》、《兩條腿》,孫福熙的《山野掇拾》,周作人翻譯的《陀螺》,李金發(fā)的《微雨》等。其中,《微雨》的出版,標志著象征主義在中國的誕生。1923年出版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鄭振鐸曾評價為:“《中國小說史略》乃是這時期最大的收獲之一,奠定了中國小說研究的基礎”。叢書出版的意義,在當時和若干年后的文學實踐中清晰地呈現(xiàn)著,證明了叢書出版者的前瞻性和文學選擇的獨到眼光。
自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第一份期刊起到“五四”前后,期刊在中國的出版已有80多年的歷史,期刊的內容從早期的宣傳宗教介紹西方,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內容漸增,從綜合性向針對特定讀者的專門性內容轉化。期刊的出現(xiàn)與興起,既是社會變革的需要,又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戊戌變法前后到辛亥革命期間的報刊,更多的用來宣傳政見,充當政治改革的工具,即使有科學期刊或學術期刊出現(xiàn),也是以討論治國大業(yè)為中心。真正體現(xiàn)“人的發(fā)現(xiàn)”與討論人生問題的雜志,是從1915年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開始的。陳獨秀、胡適所倡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帶有一定的實用化目的,它的終極目標是摧毀束縛中國人的舊道德、舊倫理和舊思想,且不說文化革新運動背后隱藏著多大程度的政治救國動機和目標,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關注社會新思潮,積極進行社會批判,介紹外國社會科學名著,反對封建倫理,對婦女問題、道德及人生觀的討論,對“人的發(fā)現(xiàn)”,對白話文學的提倡與實踐,小說、詩歌、新式散文的嘗試以及對新文學理論建設的貢獻,都可看作是對《新青年》所倡導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積極呼應?!缎鲁薄吩捳Z文本的多樣性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都與“五四”理性精神相契合,顯示了在歷史面前的進步與主動選擇。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公允地評價了《新潮》的創(chuàng)作風氣和對新文化建設的貢獻,以及推動文學革新和社會改革的前進趨向。
從出版物的規(guī)律看,雜志的時效性比圖書強烈,圖書的內容比期刊更穩(wěn)定、更長久?!缎鲁薄吠??,新潮社的成員李小峰等人促成出版的新潮叢書和新潮文藝叢書,以及在新潮基礎上創(chuàng)辦的北新書局,無疑延續(xù)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成果,擴大了“五四”的影響,對新文學的發(fā)展功不可沒。新潮叢書與新潮文藝叢書的出版,實際上是對《新潮》精神和出版理念的延續(xù),顯示了新潮后續(xù)的精神力量。
20世紀20年代后期,從歐美陸續(xù)學成歸來的新潮成員,在西方思想文化語境影響下陸續(xù)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的“五四”知識分子,已漸漸消退了“五四”前后的狂熱,完成了自我的突破與革新、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的重建,體現(xiàn)為研究重點從社會轉向學術,在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開創(chuàng)上,做出了新的貢獻,顯示了中國一代知識精英在時代大背景轉換下的集體話語轉換,《新潮》特色和形態(tài)也由此定格在20世紀前期的歷史中。
[參考文獻]
[1]傅斯年新潮之回顧與前瞻[J],新潮,1919,2(1),[2]胡適文學改良芻議[J]新青年,1915,2
[3]羅家倫,近代中國文學思想的變遷[J],新潮,1920,2(5)
[4]李小峰新潮社的始末[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 動回憶錄(續(x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5]楊念君“五四”九十周年祭[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63,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