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軍
有關部門要轉變觀念,努力成為社會公益和社會慈善發(fā)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礙。規(guī)范社會公益組織發(fā)展,重在監(jiān)管,而不是把“人”擋在門外,這樣廣東的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才有良好的空間。 ——汪洋
民間公益組織“千分一”登記6年屢經波折,在一篇報道引起省委書記的重視后,一個批示讓其得以“轉正”。在更大的范圍內,引發(fā)對民間慈善事業(yè)如何規(guī)范高效發(fā)展的深切關注。10月1日,一張《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批準通知書》讓“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注冊成功,也讓為“轉正”持續(xù)奔波六七年的坤叔如愿以償。
國慶前夕,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看了《南方日報》《坤叔公益團隊“轉正”受挫背后》一稿后作出的重要批示:有關部門要轉變觀念,努力成為社會公益和社會慈善發(fā)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礙。規(guī)范社會公益組織發(fā)展,重在監(jiān)管,而不是把“人”擋在門外,這樣廣東的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才有良好的空間。
汪洋在批示中說,看了這篇報道,很為坤叔的公益團隊憤憤不平。群眾想辦點好事怎么這么難!東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的觀念是有代表性的。他們的出發(fā)點并不壞,但結果卻很糟糕。我們不能對公益組織在成立時就搞“有罪”推定,而成立后卻疏于監(jiān)管。有什么理由從他姓“俞”,就推斷人家會去“偷”,實在沒道理。更何況坤叔已做慈善多年,有業(yè)績可鑒。
坤叔助學團隊登記注冊經歷了怎樣的波折?注冊成功后,坤叔為何“只是驚訝沒有驚喜”? 坤叔團隊的“執(zhí)拗”與主管部門的堅持背后,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坤叔是誰?
坤叔的助學路,源于自己的女兒,一個有著美妙動聽嗓子的女孩。
1988年,14歲的女兒以一曲《跳街舞》,奪得當年廣東業(yè)余歌唱大賽冠軍,此后又獲得央視舉辦的青年歌手大賽“熒屏獎”,成為青少年歌迷的偶像,每天收到大量的信件。為了不影響學習,這些信件由坤叔代為回復。
一次,坤叔收到一個孩子的來信,信中稱他因交不起50元學費想輟學?!八皇遣?0元就沒書讀,我覺得很可憐?!崩な逭f,不經意間,他產生了資助的想法,寄了50元給女兒的小歌迷。從此,越來越多的貧困現(xiàn)實,打動著這個老板。
早年的坤叔做建材生意,日子過得比較寬裕。1992年,廣東吹響希望工程的號角,坤叔自出經費到各地調研,成為希望工程的推動者之一。此后,他一發(fā)不可收,慢慢走上棄商從善的路子。
坤叔助學的事跡早已被媒體多次報道。從1988年開始,坤叔獨立資助湖南鳳凰縣的貧困兒童上學,在坤叔名聲鵲起后,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坤叔牽線,助學貧困兒童。1998年,坤叔賣掉自己唯一的建材企業(yè),開始專職義務助學。
20多年來,坤叔助學的足跡遍布廣東、湖南、廣西、四川等貧困地區(qū),團隊達到1300多人,每年資助經費數(shù)百萬。坤叔自己,也從當年西裝革履的老板,變成一個勤儉樸素的慈善者。
在他11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一面墻擺滿金燦燦的榮譽,他所收到的感謝信,已經難以數(shù)清。
“在最艱難的時候拉他一把,而不是偶爾給三五百?!崩な逭f,很多孩子的父母之所以貧困,主要是因為吃了沒知識的啞巴虧。如果他們的孩子再不讀書,就會更加貧窮。
走慈善路并不容易。20多年來,滿懷熱情的坤叔,在助學路上,卻遭遇了異常的艱辛。
65歲的坤叔,頭發(fā)花白,皺紋深邃,長期為助學奔波的他,年事漸高。2000年,坤叔患上冠心??;2006年,坤叔不幸中風;今年3月,彌漫性血栓讓他難以走動……坤叔助學團隊還能堅持多久?助學模式能走多遠?巨大的疑問,讓這個年邁的老人充滿擔憂。
不僅如此,由于團隊資助的學生大部分在外省,有人對坤叔的助學產生異議。2010年10月,在東莞慈善界一次集會上,有助學組織負責人就表示,東莞有的慈善組織在湖南、廣西、江西等地大力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卻忽略了本土的需求。每當聽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話語時,坤叔都覺得特別孤單?!按髳蹮o疆,又何必區(qū)分本地外地呢?”
讓坤叔感到艱辛的還在于,扶貧思路和扶貧方式的分歧,也要他與當?shù)卣块T慢慢磨合?!艾F(xiàn)在隨便問一個受助學生是否還在學校讀書,都要我自己去學校核對。”坤叔舉例說,此前,湖南鳳凰縣以一個孩子不能重復享受補貼為由,曾規(guī)定接受民間資助的孩子不能享受“兩免一補”(免書本費、雜費,補助寄宿生活費)政策。2005年,為了幫700多名貧困生申請優(yōu)惠,坤叔甚至與當?shù)亟逃块T進行了一場“論戰(zhàn)”。
在種種挫折面前,坤叔還是選擇了堅持。“為的是一種信念的堅守,是對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麻木心態(tài)的一種無言的抗爭。我們的選擇,有些人是永遠無法理解的。”
登記注冊遭遇風波
據(jù)了解,坤叔助學團隊從1988年開始愛心助學之后,不斷發(fā)展,目前已達千余人,湖南、廣西、江西等地的2200多名貧困兒童得到了他們的長年資助。
但是這么大一個愛心團隊卻一直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一直被外界以“坤叔助學團隊”這個臨時名稱稱呼。
從2005年起,坤叔開始以“助學者協(xié)會”的名義申請登記,但當時東莞尚未放開社會組織登記的門檻,坤叔的團隊找不到業(yè)務主管部門,只得暫時放棄。
從今年8月5日起,東莞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首先“松綁”:其注冊登記將不需再找業(yè)務主管單位。4天后,坤叔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人,抱著一大堆資料前往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申請登記注冊,欲意取名“東莞千分一公益協(xié)會”,這個名稱寄托了一個美好的愿景:如果每個人都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全世界沒有哪個人得不到幫助。
但這個美好愿景的實現(xiàn)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雙方均樂見其成,但后來卻因一詞之差,雙方互不讓步。在其取名上,雙方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坤叔堅持保留“千分一”的字號,但民間組織管理局對此予以否定。
坤叔團隊并不愿妥協(xié),雙方就此陷入僵局。他的愿景是,以東莞為試驗田,發(fā)動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幫助身邊的各種弱勢群體。這個宏大夢想的終點,是將“千分一”的理念從東莞推向全國。
坤叔并不在乎,在他有生之年能否見到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坤叔連續(xù)7年6次申請“轉正”均受挫?!扒Х忠还鎱f(xié)會”登記注冊遭遇風波,這讓坤叔有些沮喪和氣憤。此后,坤叔團隊心灰意冷,坤叔更是幾乎放棄了注冊的希望。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月29日,南方日報報道了坤叔團隊“轉正”受挫的歷程,引起了省委書記汪洋的關注,并即刻做出重視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轉變觀念,努力成為社會公益和社會慈善發(fā)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礙。規(guī)范社會公益組織發(fā)展,重在監(jiān)管,而不是把“人”擋在門外。
經過相互溝通協(xié)調,坤叔與主管部門達成共識,以“東莞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的名稱申請登記注冊。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坤叔助學團體的注冊管理為試點,促進東莞社會公益團體發(fā)展?!?/p>
“我們決定在社會公益團體的注冊管理上,把步子邁得大一點,將以坤叔助學團體的注冊管理為試點,促進東莞社會公益團體發(fā)展。”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證實,“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在國慶首日召開的一個協(xié)調會上,正式通過注冊申請,給坤叔頒發(fā)了《民辦非企業(yè)登記批準通知》。
為什么鐘情“千分一”
“千分一”是坤叔在公益實踐中的總結出的理念。此名寓意為:如果每個人都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全世界沒有哪個人得不到幫助。意指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業(yè),把慈善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2007年,在漫漫助學路上艱苦跋涉了19年的坤叔,以其實際行動感召了上千名社會愛心人士,坤叔助學也愈發(fā)呈現(xiàn)出團隊化的發(fā)展趨勢。期間,一些認同并參與助學的后輩開始陪著坤叔到各地探訪貧困兒童,并逐漸成為團隊的核心成員。
同年初,在一次閑聊中,坤叔及其團隊核心成員首次萌生了“千分一”公益的想法,主要就是呼吁個人每月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公益事業(yè)。
“當時提出‘千分一主要有這樣兩個背景:一是我們對團隊以往的助學經驗進行總結時發(fā)現(xiàn),由于個人經濟不濟,一些資助人難以保證助學的連續(xù)性;二是坤叔個人年事已高,不斷擴大的助學規(guī)模讓他有些不堪重負,而這兩點已經使助學團隊的發(fā)展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崩な逯鷮W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盧敘安說。
一開始,“千分一”理念只是坤叔團隊在助學實踐上謀求的一種自我創(chuàng)新,即鼓勵認同并接受坤叔助學理念的人,每年獻出個人年收入的千分之一,積少成多開展助學。坤叔個人的行為感召上升到一種公益理念的推廣后,越來越多熱心公益的人士自發(fā)組織并加入,也有效分擔了坤叔的壓力。不久,“千分一”公益理念首先在團隊內部刮起一股旋風,“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別人幫助,也沒有人窮得幫助不了別人”也正式成為“千分一”公益理念的基本內涵。
不僅如此,在延續(xù)原有的“一對一”助學模式的基礎上,團隊還針對“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了八“自”方針。即,自發(fā)自然、自覺自愿、自主自律、自由自在。
“‘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后,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民間公益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崩な逭f。
但“千分一”卻在注冊時遭遇波折。民間組織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解釋,“千分一這個字號有可能會讓公眾誤解為‘硬性攤派、‘強迫捐款等,違背了慈善自愿的原則,所以不能用?!?另外,“公益”二字涵蓋面很廣,除了慈善,還包括文化、就業(yè)、科技等公共服務范圍。“而目前坤叔助學團體的業(yè)務范圍等與此不太對應,所以‘公益二字不適合。”
坤叔說,20多年來,助學團隊不接受任何社會捐款,團隊成員公開透明地花自己的錢,資助貧困學生上學,逐漸總結形成“千分一”的理念。團隊之所以堅持“千分一”的名稱,是因為這是一個公益理念,可以觸動更多人養(yǎng)成慈善習慣?!拔覀兪种袥]有任何權力,怎么可能去給別人‘硬性攤派?”
民間組織管理有關負責人建議用“坤叔愛心助學社”,但坤叔并未接受。“這個范圍太窄了。”坤叔說,助學要投入很大精力,其不打算擴大更多的受助者。未來兩三年,在繼續(xù)助學的同時,坤叔助學團體將逐漸把精力和時間轉移到東莞本土的弱勢群體上,特別是貧困新莞人子女讀書問題。
之前,坤叔助學團體進行了一次集體討論,想出了多個備用名:玉蘭花助學社、山那邊助學社等等。但有人認為,如果用這些名稱,這個團體的特色將不復存在。
商量再三,坤叔助學團體還是決定用“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保留“千分一”的字號。坤叔說,假如這個名字最后不能通過的話,將放棄登記注冊。坤叔對于“千分一”名號的堅持,緣于他對此理念的深度認可和急于推廣的迫切之心。
坤叔之所以急于登記該組織,一方面是緣于自己年歲漸老,身體每況愈下,今年上半年,坤叔就因心肌梗塞兩次動手術。另一方面,坤叔認為,必須依靠一個規(guī)范化運作的專業(yè)組織,才能有效推廣“千分一”的公益理念,從而實現(xiàn)更廣闊的公益夢想。
坤叔的忐忑
對于助學達人坤叔來說,2011年的國慶節(jié)有著非同尋常的紀念意義。10月1日,一張《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批準通知書》讓“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注冊成功,也讓為“轉正”持續(xù)奔波六七年的坤叔如愿以償。
10月1日,坤叔接到東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的協(xié)商邀請。當天,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王長勝當場同意提倡“千分一”理念。主管部門給坤叔頒發(fā)了注冊登記通知。10月1日18時34分,坤叔通過自己的微博宣布,“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已獲得管理部門批準注冊,正式宣告成立。
“可以登記注冊了,我以后更忙了?!眹鴳c節(jié)那天,坤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意味深長地說。10月2日早上,坤叔與十多名孩子一起來到東莞廣場,拍照留念。接下來幾天,他又回辦公室準備鳳凰助學行事宜,并準備團隊登記注冊的材料。
歷經諸多波折,終于成功“轉正”,對于這一峰回路轉的結局,坤叔并不是一味地釋然,取而代之的是萬千感慨:“我努力了六七年,但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F(xiàn)在突然峰回路轉,在10月1日下午召開的協(xié)調會上一個小時就解決了。太突然了?!?/p>
坤叔說:“注冊成功后,在陽光網上有很多網友恭喜我,但是也有個別網友在網上跟帖、發(fā)帖,對我們注冊成功不以為然,把我們說得一無是處。我擔心自己注冊成功后,是否會得罪一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會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現(xiàn)在心里還是忐忑不安。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益大夢
“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給我們打電話說想資助學生,而且據(jù)我們了解的,湖南鳳凰就還有一萬多名貧困學生等待資助?!崩な逭f,其實,不管有沒有注冊成功,我們該做什么還是得做,該怎么樣就怎么樣?,F(xiàn)在注冊了,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請幫手做具體的事情,打算請兩三個人,為熱心人士和貧困學生牽線搭橋,做好助學管理。同時,會有人慢慢接過我的班,不再是我一個人單打獨斗。但我自己也會一直堅持在一線,直到跑不動為止。
除了助學,以后我們還會將慈善項目增加助殘、助孤等等,還有很多事情要考慮,要讓大家接受,具體怎么操作,現(xiàn)在心里也沒有底。但是有一點,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不會改變,那就是我們不會接受社會的捐款,只是為熱心人牽線搭橋,他們將善款直接交到受助人手上,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坤叔告訴媒體,成功注冊將有力促進團隊從一個松散組織向一個正式機構轉變,接下來將制定規(guī)章制度,把“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的助學活動做成一個榜樣,帶動更多社會公益團體加入到助學中來。
坤叔說,只有推廣“千分一”公益理念,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并養(yǎng)成一種幫助人的習慣。這樣,坤叔就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是十個、百個、千個……,“滾雪球”往上增長。
“‘千分一公益理念最核心的特點是,堅持‘一對一的直接捐助模式,以一種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公益實踐,讓成員毫無經濟壓力的前提下堅持參與公益,并最終讓公益成為公眾的一種習慣?!薄扒Х忠弧眻F隊的盧敘安說。
“每人每月捐獻收入的千分一,為什么是千分之一,而不是百分之一,也不是萬分之一?”坤叔解釋說,“百分之一可能太多,萬分之一又太少,千分之一比較有可操作性。一個年收入1萬元的普通人只需捐助10元就可以了,這很容易做到?!?/p>
通過“千分一”公益實踐,個體最大的收獲不是幫助人,而是讓自己養(yǎng)成了一種幫助人的習慣。顯然,在坤叔及其團隊成員的心中,有一個更廣闊的公益夢想,一個真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益大夢。
坤叔這樣描述他的愿景,以東莞為試驗田,發(fā)動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幫助身邊的各種弱勢群體。他希望,未來一到兩年內,東莞能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千分一”小組。而這個宏大夢想的終點,則是將“千分一”的理念從東莞推向全國。
“假如東莞有1/10的人接受了‘千分一的公益理念,這樣的公益力量將不得了?!崩な搴捅R敘安對此都充滿期待。
“坤叔困境”的思考
在坤叔團隊的“執(zhí)拗”與主管部門的堅持背后,映襯出一個“草根”慈善組織頑強生長的艱辛與試圖突圍的艱難。在力倡社會建設的環(huán)境下,如何與民間組織達成有效的溝通與合作,這對地方政府的執(zhí)政智慧和魄力仍是考驗。
對于“千分一”的理念和運作模式,長期關注慈善事業(yè)的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表示,這一公益概念很不錯,但在運作方面還須完善。
楊團認為,“千分一”理念的核心要素在于“自愿捐助”和“小組運作”,這不存在強迫性,而“千分一”組織也并非政府機構,不具備強制力,因此,認為該名稱涉嫌“硬性攤派”、“強迫捐款”的說法站不住腳。
“但為了避免可能對公眾造成‘強制攤派的誤解,‘千分一小組在運作的細節(jié)方面還要進行完善?!睏顖F說,比如小組在籌錢時,一定要強調組員的自愿性和小團隊的自發(fā)性,一旦讓人誤解為組織在開展私募行為,就容易觸及法律禁區(qū)。“這需要組織在制度的設計上更加規(guī)范化?!?/p>
楊團認為,對于民間組織的長遠發(fā)展而言,名稱問題不應該是一個大問題,對于一個專業(yè)團隊而言,理念和名稱可以不必直接相關。他建議,坤叔團隊對組織的整個運作,從組織架構到理念推廣,需要通過專業(yè)化的設計方案重新包裝。
清華大學公管學院NGO研究所所長鄧國勝則認為,坤叔團隊與民政部門的“對峙”頗有典型意義,這反映出民間組織與政府部門尚未學會如何相互合作。
鄧國勝也認為,“千分一”這一名稱不算違反法規(guī),但民間組織管理局有自由裁量權,“千分一”涉嫌誤導公眾的說法也有道理,關鍵在于,該局引援的法規(guī)本身具有彈性,就看誰先退讓一步。他建議,在政府部門一方,應該放下身段,避免以權威壓人,在與雙方商談陷入僵局時,可以嘗試引入第三方機制,通過專家座談或社會參與,共同尋找解決之道。在民間組織一方,也不一定非要囿于名稱之爭,如今很多為人熟知的公益項目或理念,其依托的組織并不被人知曉,組織名稱并不會對宣揚理念造成很大的影響。
鄧國勝說,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民間組織,都要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如果連名稱都無法溝通,以后如何進行合作?”
楊團說,在社會組織登記門檻降低之后,將會有不少類似坤叔的案例出現(xiàn)。目前國內的普遍情形是,民間組織專業(yè)性不足,政府機構服務意識待加強,在雙方溝通不暢之時,需要出現(xiàn)第三方的咨詢機構,為民間組織提供專業(yè)化的技術支持,通過有效的方案設計幫助民間組織順利“轉正”。(資料來源:綜合南方日報)
政府需要發(fā)現(xiàn)更多的“坤叔困境”從汪洋書記的批示中,不難窺見社會組織管理改革之難。哪怕坤叔做慈善已經多年,哪怕有充分的業(yè)績可見,其團隊還是連續(xù)7年6次申請“轉正”受挫,遑論其他并不那么令人矚目的社會組織。難怪連汪洋書記都感嘆:群眾想辦點好事怎么這么難!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已經迎來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重要轉折階段,在社會矛盾集中凸顯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陣痛更加強烈,這也使廣東在社會建設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7月舉行的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把社會建設提到議事和行動日程,《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的出臺,不僅體現(xiàn)了廣東探索加強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廣東之路”,更體現(xiàn)了廣東敢于先行先試,敢于率先突破,敢于擔當責任的改革精神。
然而,相較于“線”或“面”的經濟改革,社會管理的變革則是千頭萬緒的“立體”變革,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即便自上而下都在統(tǒng)一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思想,但真正實踐起來并非一蹴而就。社會組織治理思路,過去的思想是“監(jiān)督管理與培育發(fā)展”并重,但在實踐中往往重管理輕服務,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我們更需要重視服務?!笆濉币?guī)劃中,已經沒有再用監(jiān)督管理和加強管理的字樣,這體現(xiàn)了寓管理于建設之中,寓管理于發(fā)展之中,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的重要思想。打個比喻看待此次汪書記的批示,“設計師”做了規(guī)劃,但“施工者”還未對舊有的觀念與方法進行升級換代。
社會管理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和公眾參與”。政府負責什么?當然是負責公共服務。東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的觀念具有相當?shù)拇硇?,那就是很多官員內心還沒有把社會組織當作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只把社會組織視為社會管理新的對手,前怕狼后怕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擔心的無非是審批之后監(jiān)督管理自己需要擔責,但如果換一種觀念看,政府主要職能就是服務,倘若把人拒之門外,何來服務?這就是政府的失職,比監(jiān)督管理上的失職更嚴重。
政府放權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解放思想的背后是政府放權,不同于政府慣常的負責錢、資源、權力的分配。因此,要想一系列政策措施從紙面落實到實踐,需要政府發(fā)現(xiàn)更多的“坤叔困境”,一個個地去認真解決,而不是依賴于高層批示。只有這樣,廣東才能在成就經濟建設輝煌的同時,繼續(xù)創(chuàng)造社會體制改革的“廣東經驗”和“廣東模式”。(南方日報評論員)
讓更多坤叔站出來
在省委及省民政廳各部門的“關照”下,坤叔助學團得以注冊成功。這個看起來只是一個基層民政部門行政不作為的案例,深刻反映出當前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真實的發(fā)展困境,雖然早在2009年,廣東省民政廳就已經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發(fā)展的規(guī)定》,取消了四類組織需要業(yè)務主管單位的“門檻”。但是時至今日,雖然取消了硬門檻,在各級民政部門,尤其是在基層民政部門那里,許多政府管理人員仍然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維穩(wěn)觀念,設計出更多的軟門檻,使許多民間公益組織仍然難以登記。
坤叔案例再次說明,在當前的政府管理過程中,制度建設固然必要,思想觀念的解放也至關重要。不過板子不應該只打在基層民政部門頭上,他們人微言輕,畏手畏腳自然是因為怕上面怪罪,擔不起責任。而汪洋書記的批示其實正是表明上級領導的鮮明立場,希望省委書記的態(tài)度可以給在基層工作的同志一個定心丸,讓他們能夠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大膽前進。
實事求是地說,在開展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方面,廣東走在全國的前面,近年來一系列社會改革政策出臺都首先發(fā)生在廣東,廣東也成為民政部部省合作改革的實驗田。坤叔事件的喜劇結局正是這種改革進展的一個有力的折射。但是廣東要在社會管理領域真正成為排頭兵,引領全國社會的改革開發(fā),那么僅僅依靠省委書記不斷做批示是遠遠不夠的。
廣東的社會建設成敗,關鍵在民。廣東的公益慈善事業(yè)轉型,關鍵在有更多的民間公益組織能夠“洗腳上岸”,成為社會建設的主體。我們需要認識到,全民公益的理念在于普通人做公益不僅是做好事,也是他的公民權利,值得各級政府加以維護。坤叔是第一個公益組織維權者,希望有更多坤叔能夠站出來,只有這樣,廣東才能真正引來公益的春天,引領整個中國公益事業(yè)改革的方向。(作者為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
責任編輯/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