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亮,羅怡軍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突然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長時間缺血導致的心肌細胞死亡;按照心電圖是否有ST段抬高分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STEMI是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中的最危險的一類,是臨床常見的急癥,病死率較高。雖然搶救STEMI直接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療效肯定已成為首選治療方法,但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基層醫(yī)院不具備PCI的條件,不能開展直接PCI,且許多患者來不及轉院或不愿意轉院。為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探討如何降低STEMI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其臨床預后,本研究在及時溶栓治療后盡早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STEMI,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1月—2009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2例STEMI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28.0±4.5)d,年齡42~74歲,平均 (55.5±6.5)歲,其中高脂血癥33例,高血壓21例,糖尿病19例、吸煙史39例。上述入選的72例患者按合并病種和年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阿托伐他汀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7例,高血壓11例;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9例、高脂血癥16例,高血壓10例。所有入選者參加本研究前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1)STEMI的診斷符合2007年ACC/AHA STEMI診治指南定義的AMI的診斷標準:即心臟標志物肌鈣蛋白超過參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加上心肌缺血的表現(xiàn)胸痛持續(xù)30min以上,伴心電圖相鄰2個或2個以上導聯(lián)ST段抬高≥0.1mV。 (2)選擇溶栓適應證者,年齡75歲以下,發(fā)病12h內(nèi)到醫(yī)院就診,無溶栓禁忌證,同意進行本項治療研究,研究前病人與醫(yī)生簽署知情同意書。(3)入選病例均于發(fā)病3~12h內(nèi)進行溶栓治療,溶栓后梗死相關冠狀動脈再通符合血管再通間接判定指標 (因條件限制不能進行冠脈造影):①心電圖抬高的ST段于2h內(nèi)回落幅度>50%;②胸痛2h內(nèi)基本消失;③治療2~3h內(nèi)出現(xiàn)再灌注心律失常;④TnT(I)峰值提前到發(fā)病12h內(nèi),或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至發(fā)病14h內(nèi)出現(xiàn)。排除標準:溶栓禁忌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壓過高、嚴重心源性休克、嚴重感染者。
1.3 治療方法 72例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給予吸氧,心電和血壓監(jiān)護,糾正低血壓和心律失常;確診STEMI后適宜溶栓者立即給予:(1)溶栓治療:尿激酶150萬U+0.9%氯化鈉溶液100ml,30min內(nèi)靜脈滴入;溶栓結束后12h皮下注射普通肝素7500U,用3~5d;(2)抗血小板治療:確診STEMI后盡快給予阿司匹林300mg溶栓前嚼服,以后改為100 mg/d,如無禁忌,能耐受可長期維持;同時給予氯吡格雷300mg溶栓前頓服,以后改為75mg/d服用28d;(3)發(fā)病24h內(nèi)使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 (4)溶栓開始后1~3h監(jiān)測臨床癥狀、心電圖ST段抬高和心律變化,根據(jù)“血管再通間接判定指標”判定溶栓成功后 (不成功者轉上級醫(yī)院進行血運重建術),治療組在常規(guī)溶栓、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療基礎上,于24h內(nèi)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每晚頓服,用藥12個月;(5)對照組按常規(guī)治療,其中高脂血癥者,按常規(guī)給予控制飲食療法、非他汀類降脂藥煙酸緩釋片0.5g睡前服,1周后增至1g,以后根據(jù)病人的耐受性調(diào)節(jié)劑量;(6)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28.0±4.5)d,出院后均隨訪1年。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4個月血脂和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與隨訪1年發(fā)生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出血事件等;并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1.5 隨訪 進入研究后15、30d各隨訪1次,隨訪方式包括門診復查、再住院和電話隨訪。記錄隨訪期間發(fā)生的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卒中和再住院情況。所有患者必須隨訪1年或直至死亡。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分組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合并疾病、治療前的平均血脂水平和CRP水平、常規(guī)用藥劑量均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溶栓后的血清CK-MB酶水平和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治療4個月兩組患者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平均變化水平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3 藥物不良反應 (1)72例患者溶栓治療后,在住院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為:發(fā)生再灌注心律失常5例,經(jīng)靜注利多卡因50mg后消失;皮下淤斑3例,牙齦出血3例、未出現(xiàn)嚴重出血事件 (指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和顱內(nèi)出血)。上述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2)治療12周后他汀組曾出現(xiàn)頭痛2例、腹脹3例、消化不良2例、輕度轉氨酶增高2例、CK(肌酸激酶)輕度增高1例,消化道出血1例,未出現(xiàn)橫紋肌溶解癥和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無嚴重出血事件發(fā)生。(3)對照組出現(xiàn)面紅6例,胃部不適5例,皮膚瘙癢2例,消化道出血2例,經(jīng)調(diào)整劑量和對癥處理后均緩解,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和嚴重出血事件。
2.4 隨訪1年顯示,兩組發(fā)生的主要不良事件如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卒中及總病死率,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治療4個月兩組患者血脂和hs-CRP變化的比較 (± s,%)Table1 Comparison of som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治療4個月兩組患者血脂和hs-CRP變化的比較 (± s,%)Table1 Comparison of som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注:“-”表示與治療前相比“下降”的百分比;“+”表示與治療前相比“升高”的百分比
組別 例數(shù) LDL-C TC TG HDL-C hs-CRP(mg/L)治療組 37 -(29.32±2.67) -(21.45±3.22)-(14.15±3.66)+(5.45±1.61)>0.3<0.3對照組 35 -(13.25±3.46) -(10.32±2.45) -(6.20±3.58)+(1.52±1.56)
表2 隨訪1年兩組主要不良事件比較〔n(%)〕Table2 1 year follow-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major adverse events
STEMI主要發(fā)病機制為:不穩(wěn)定的粥樣斑塊破潰,繼而出血和管腔內(nèi)血栓形成,使冠狀動脈管腔閉塞,20~30min后,心肌細胞開始壞死,出現(xiàn)AMI的病理過程。急性心肌梗死后多種神經(jīng)體液因子被激活,從開始的心功能代償?shù)酱龠M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惡化,最終形成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huán)[1]。
他汀類藥物是降低LDL-C最有效的藥物,同時可升高HDL-C?,F(xiàn)多項資料證明,心梗后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可改善臨床預后[2]。2007年 ACC/AHA急性 STEMI指南也提出,急性STEMI的搶救治療應及早進行溶栓或PCI;所有無禁忌證的STEMI患者入院后應盡早開始他汀類藥物治療,無需考慮膽固醇水平[2]。他汀治療AMI的益處,不僅見于膽固醇升高者,也見于膽固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這源于他汀類藥物的多效性,即抑制炎癥細胞因子、改善內(nèi)皮功能、抑制膠原增生、穩(wěn)定粥樣斑塊、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等調(diào)脂以外的心臟保護作用。ACS預后與膽固醇水平 (特別是LDL-C水平)呈正相關,膽固醇水平每升高1%,ACS的病死率上升2%,故所有心肌梗死后患者都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將LDLC水平控制在2.60mmol/L(100mg/dl)以下[3]。
阿托伐他汀相對于其他他汀藥物而言耐受性好、不良反應較少,現(xiàn)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防治中。有多項臨床研究結果證明: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AMI后的心肌微循環(huán)[4];大劑量 (80mg/d)應用阿托伐他汀在預防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發(fā)生方面,積極的降脂治療至少具有與PCI同樣的功效[3]。還有臨床研究如REVERSAL試驗和PROVE IT-TIMI22試驗均得出了相同的結果表明:強化他汀治療 (阿托伐他汀80mg/d)比中等劑量他汀治療 (氟伐他汀40mg/d)更能達到低LDLC(<70mg/dl)與低CRP水平 (<2 mg/L),斑塊還有明顯消退 (斑塊體積縮?。?%),且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更少[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多種神經(jīng)體液因子被激活,大劑量他汀早期應用能改善AMI后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可能的機制是通過:(1)減輕AMI后炎癥反應,抑制細胞外基質降解[6];(2)抑制RhoA、mRNA表達,改善其誘導的心肌細胞肥大重塑;(3)增加NOS活性,提高NO的生成和生物利用度;(4)提高心肌的SOD活動,減少自由基生成,從而抑制心肌氧化損傷,改善心功能[7]。本研究也證實,急性心肌梗死后,及早溶栓治療,配合盡早 (48h內(nèi))應用大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能使STAMI患者盡早獲益,明顯減少了STEMI患者的病死率和缺血相關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且安全性高,未增加嚴重并發(fā)癥。
1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 [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85-288.
2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C].第九屆南方長城心臟病學會議資料,2010:90-91.
3 趙水平,王鐘林.臨床血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95-396.
4 董必慶,侯建等.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心梗再灌注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22(4):197-198.
5 Ridker PM,Cannon CP,Morrow D,et al.C -reactive protien levels and outcomes after statin therapy[J].N Engl JMed,2005,352:20-28.
6 張玉順,康海,林紹霞.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心梗心室重塑的近期影響 [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18:155-156.
7 袁朝英,覃數(shù).辛托伐他汀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生物機制[J].重慶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6,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