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輝 俞 琦
理查德?邁耶是美國建筑師,現(xiàn)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曾就學于紐約州伊薩卡城康奈爾大學,早年曾在紐約的 S.O.M建筑事務所和布勞耶事務所任職,并兼任過許多大學的教職,1963年自行開業(yè)。早年的邁耶頗受現(xiàn)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影響。在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體現(xiàn)出柯布西耶的風格。隨著不斷學習和工作,邁耶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設計風格。正如邁耶自己所說:“柯布西耶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但是也存著許多別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會不斷地變化。建筑是一種傳統(tǒng)。不論我們是打破傳統(tǒng)還是將其發(fā)揚光大,都會和過去有所聯(lián)系并不斷發(fā)展的。”我們在邁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設計手法非常的豐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設計手法相互交融,運用自如。亞特蘭大美術館就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美術館的地形位于桃樹街和第 16街的交界處,離亞特蘭大市區(qū)大約兩英里,那里臨近坐落在桃樹街的紀念藝術中心和長老會第一教堂。整個建筑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中一個被特殊雕琢以區(qū)別于另外三個部分。為了保存臨桃樹大街的一片綠蔭地,整個建筑向后退了一些。從入口進來,沿基地對角線方向的長坡道,通過一片幕墻和門廊到達美術館的主平面層。這坡道上的通長扶手既是構圖上一個張拉要素,是城市、街道與室內(nèi)的過渡,又是參觀路線的引導,從而成為該空間設計的組成要素之一。而伸入建筑中心的坡道因其沿對角線方向而打破了平面古典的對稱美,又動態(tài)設置了一系列更有力度的幾何形體,成功地使建筑物的空間秩序感發(fā)生了變化。在入口處的左側,有一個與主體分離的報告廳,它的入口在坡道的盡端處,這個位置使美術館的入口得到強調(diào),同時也形成了建筑形體的前后序列層次,反映了邁耶的建筑設計中精細的風格。右側坡道的盡端是像鋼琴一樣的圓弧曲線元素,這里就是主要入口與接待區(qū),從這里就可進入四層高的中庭。邁耶在設計這個展廳的時候,明顯受到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啟發(fā),即坡道環(huán)繞著畫廊回旋。賴特在設計古根海姆美術館坡道的時候,采用了雙向坡道,傾斜的地面、天花和墻,不僅讓人感覺不習慣、不舒服,而且,參照物的改變使得展品無論怎么擺都讓人覺得別扭。而邁耶克服了上述的不足,他將環(huán)形坡道與展覽空間相分離開。通過這種分離方式,可以使得參觀者更加隨意,可以仔細欣賞單件作品,也可以走馬觀花似地從一間走向另一個展覽區(qū)。美術館的中庭部分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流動空間形式,這與賴特的設計手法非常的相似。透過陽光的折射所產(chǎn)生的陰影效果,使得視覺藝術達到了極致,韻味十足,令人流連忘返。
整座建筑的結構由圓形鋼柱、框架和混凝土板組成。花崗巖底座作為所有坡道的橫向基座材料,從正面看去,成為覆蓋在畫廊表面白色精美嵌板的依靠和支撐。光,不論是直接進入還是通過天窗、條形玻璃窗、帶狀通氣窗和嵌板上的小孔透進的,都形成了連續(xù)而鮮明的效果:拋開它的功能不說,光簡直成了這個美術館啟發(fā)人們思索文化價值的象征,這個美術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激發(fā)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這些價值,以及通過空間的體驗來讓人們對其中的展品有更加深入的思索。
邁耶是一位運用立體主義手法的大師,他推崇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思想,他認為 20世紀 20年代的早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是整個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精華部分,比如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等。在亞特蘭大美術館中,有許多方面,如幾何形態(tài)、坡道、中庭以及色彩上都延續(xù)了現(xiàn)代建筑的語言,精妙之處在于邁耶對這些建筑語言進行細部設計,吸收了立體主義的精髓,將建筑與場地、環(huán)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見圖 1)。邁耶的建筑手法是一種復合的積淀物,他是用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來處理建筑的形式問題。
柯布西耶的設計思想對邁耶影響是深遠的,不光在亞特蘭大美術館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的影子,在史密斯住宅、道格拉斯住宅等作品中同樣能看到相似的設計手法。毫無疑問,邁耶繼承了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點(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層架空、帶形窗、屋頂花園),白色的表皮,簡潔的幾何形體。但是邁耶并不是一味的去臨摹柯布西耶,他把自己的設計哲學融入設計中,自成一體,他對白色有一種近乎頑念的理解和追求。在他看來,白色在傳統(tǒng)上被看作純粹、潔凈和完美的象征(見圖 2)。
邁耶注重立體主義構圖和光影的變化,強調(diào)面的穿插,講究純凈的建筑空間和體量。在亞特蘭大美術館里,可以體驗到邁耶對光影的處理下了很大的功夫。美術館中庭的設計,堪稱是對光和影交融的最好解釋,建筑的形體變化與白色的陽光折射出來的陰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白色創(chuàng)造了一種中性的表面,在這個表面上會出現(xiàn)空間感,并增強人對空間的結構感和秩序感。光線彌漫到每個角落,因此,我們可以最純粹,最基本地感知光線的存在。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邁耶通過美術館內(nèi)環(huán)形坡道來達到動感光影的效果。并且經(jīng)過嚴謹?shù)奶搶崒Ρ鹊耐魄?,大片的玻璃幕墻與白色的實墻互相交錯使用,并結合大量的結構框架和遮陽構造而創(chuàng)造的建筑形式極富層次感。
邁耶在設計亞特蘭大美術館的時候大量的運用了對比手法,特別是在細部空間上的處理十分巧妙。
1)墻不單純是分隔空間的構件,同樣是一種設計手法和造型工具,邁耶利用片墻產(chǎn)生了建筑的灰空間,豐富了建筑的空間關系。片墻與玻璃窗共同組合,既能夠阻隔視線,還能產(chǎn)生光影變化的作用。邁耶把這種手法同樣也運用到了室內(nèi)的中庭空間來,打破了單調(diào)的空間關系,創(chuàng)造了沁人心脾的空間環(huán)境。
2)將建筑融入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不產(chǎn)生沖突矛盾是邁耶的設計理念之一。邁耶的作品,表面常用白色,以綠色的自然景物襯托,形成強烈的對比,大自然成了美化建筑的另一張表皮,建筑同樣也為大自然增添了幾分色彩,建筑與環(huán)境顯得非常的協(xié)調(diào),這點又有賴特的風格。
從亞特蘭大美術館,我們看到了邁耶的設計風格,簡約純凈,功能與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同前輩大師一樣,邁耶也十分強調(diào)功能,但是與前者不同的是,邁耶有條件(技術上和實際上)的把功能與形式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邁耶大多的作品在形式上并不復雜,這與我國部分建筑師過分的追求標新立異決然相反。如何立足國情,立足本族文化,去創(chuàng)造豐富生動與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建筑新形式,或許從邁耶的身上能找到答案。
[1] 李學軍.從史密斯住宅到亞特蘭大美術館——簡評理查德?邁耶和他的風格[J].時代建筑,1991(1):47-51.
[2] 宋 炯,張 衛(wèi).墻板.立體主義.純粹主義——美國建筑師理查德?邁耶解讀[J].南方建筑,2001(4):91-94.
[3] 李 淼,盧顯偉.理查德?邁耶的建筑世界[J].山西建筑,2008,34(11):45-46.
[4] 陳 顥.淺議史密斯住宅[J].山西建筑,2008,34(1):48-49.
[5] 趙 文.創(chuàng)新與突破——邁耶新建筑讀解[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8):77-81.
[6] 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理查德?邁耶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