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南 李英鋒
莫以“成就”麻醉民生痛感
河北灤南 李英鋒
這種民生痛感,隨著近日河南農民時建鋒8個月偷逃過路費368萬元一事的曝光而進一步地加重。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1月18日上午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答記者問時表示:“有關高速公路的收費問題,我們非常理解廣大人民群眾對此事的關注。因為公路本身就是帶有公益性,而且公路的收費關系民生。但是,收費公路政策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很長一段時期,可以這樣說,沒有收費公路的政策,就沒有中國交通的現狀,也沒有我們剛才所說到的農村公路取得的這些成就。我想要強調一點,收費公路政策對支撐中國交通運輸體系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推進作用?!?/p>
相信,很多自掏腰包跑過收費公路的人都會產生一種民生痛感—中國的收費公路太長了、收費站點太多了、收費標準居高不下……這種民生痛感,隨著近日河南農民時建鋒8個月偷逃過路費368萬元一事的曝光而進一步地加重。不難讀出,交通部的副部長翁孟勇是知道民眾對收費公路有痛感的,但是,他卻更愿意“強調”收費公路的成就以及收費公路對于中國交通運輸體系的戰(zhàn)略支撐作用。翁副部長給予了收費公路政策頗高的肯定,在這種肯定聲中,收費公路政策是如此的正大光明,民生痛感與之相比是那么的渺小、無關緊要。
翁孟勇副部長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成就和民生應該是孿生的,成就越來越高,民生指數必然就會越來越高。評判成就的高低,一項最主要的指標就是看成就能夠創(chuàng)造多少民生指數,能夠祛除多少民生痛感。如果一項“成就”產生了一定的甚至較強的“副作用”,引發(fā)了普遍的民生痛感,那么這項“成就”絕不值得炫耀,干出這項“成就”的部門更不能以所謂的“成就”麻醉民生痛感,而是應該深刻地反思和自責。
不客氣地說,交通部門需要針對收費公路政策所做的反思和自責太多了。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全世界有收費公路14萬公里,其中的10萬公里在中國,占了全世界70%,收費公路長度創(chuàng)造了“世界記錄”;有些收費公路明明早已盈利,卻還在假裝虧損,大肆收費;不少由政府還貸的收費公路,在還貸期限即將到期之際,轉包給企業(yè)經營,結果,收費期限又大幅延長;收費公路的財務不透明,即便收費不合理,民眾也只能任由宰割……收費公路的這些污點正是民生的痛點,也是交通部門的恥辱,交通部門急需要做的,不是驕傲地談成就,而是正視恥辱,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及時優(yōu)化甚至改變收費公路政策,撫慰、祛除民生痛點。
民眾固然要成就,但不要民生痛感。目前,中國的國力已經有能力滿足民眾的這一要求。在國力不強時,民眾多負擔一些,支持公路建設,倒也無可厚非。但我國2010年的財政收入已高達7.7萬億,民眾有權利從7.7萬億中分享更多的民生蛋糕,政府也應擔當更多,政府完全應該增加在公路建設中的投入比例,減少民眾的負擔比例,讓公路真正姓“公”,這才是政府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