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自2008年秋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剛剛完成三年一個小循環(huán),個中得失成敗、酸甜苦辣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有體會。新課改的第一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及時總結三年成功的經驗及存在的失誤和缺陷,有利于今后的教學改革。下面就高中政治學案體例的編寫及使用談一些體會。
一高中政治學案體例
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學時:1學時
【情境設置】
中國文學是中華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輝煌燦爛的部分之一,而古典文學又是其中的一朵異葩。以“獨”為例: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這“獨”不正是朱淑真所嫁非人、愛情痛苦時的斷腸詞嗎?不正是“尋尋覓覓”后兩手空空的呻吟嗎?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這“獨”不正是李煜淪為階下囚時濃重愁情的寫照嗎?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獨”不正是晏殊登高望遠時交織著的憂傷惆悵、蒼茫百感嗎?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裙”(盧照鄰),這“獨”定然是淡泊名利的讀書人所追求的淡雅的情趣。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獨”是杜甫對李白的由衷欣賞和牽掛。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詩人韋應物能成眠嗎?不,國家衰弱、民生凋敝、前途茫茫困擾著他的心,這里是“獨不眠”了!
“獨”字在不同文人的筆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內涵的分量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文人是喜歡在獨處中去品味“獨”字的。正是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
上述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征?
【知識構建】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博大精深的表現
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1)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
(2)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qū)域性)
(1)區(qū)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3.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二)中華文化的特點:包容性
①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
②所謂“求同存異”是:
③所謂“兼收并蓄”是指:
④文化的包容性的意義:
(三)中華文化的作用
(四)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五)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精講點撥】
重點知識:博大精深的表現;源遠流長的原因。
難點知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思維導練】
1.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這一思想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和而不同”反映了中華文化具有的特點是()
A.包容性B.階級性C.民族性D.地域性
2.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俗、語言特點、文化傳統(tǒng)、審美觀念等因素,造就了民間音樂的民族風格或地方特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信天游”是西北民歌中有代表性的類型之一
B.南方民歌歌詞比較含蓄,善用比興,旋律多婉轉、流暢、細膩、抒情
C.“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是嗩吶和揚琴
D.“長調”和“短調”是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體裁
3.文學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是 ()
A.《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B.《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水滸傳》、《紅樓夢》
C.《鏡花緣》、《后唐傳》、《西游記》、《老殘游記》
D.《聊齋志異》、《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
4.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表明()
A.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B. 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C.中國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D.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
【高考鏈接】
1.(2010年高考政治試題,福建卷31)福建省惠安女服飾以其“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的特色,在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它適應了當地勞動的需要,汲取了閨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這體現了:
A.傳統(tǒng)服飾文化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
B.繼承傳統(tǒng)文化必須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飾文化使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D.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2.(2010年高考政治試題,江蘇卷19)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一直流傳至今,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表明:①中華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3.(2010年高考政治試題,海南卷17)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后,成立偽滿洲國,大肆摧毀當地的文化機關,廢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并代之以日偽的教材,強迫中小學生學習日語。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與消解中華文化的做法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其通過奴化教育以維護殖民統(tǒng)治的企圖始終未能得逞,是因為:①中華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時才能凸顯出來;②中華文化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強烈認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③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④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10年高考政治試題,安徽卷38)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走進世博、聚焦安徽”為主體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fā)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國文化悠久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現四大發(fā)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币彝瑢W:……
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fā)言,分析其中蘊涵的中華文化特征。
【熱點追蹤】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聘請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拓展延伸】
少數民族的繪畫與雕塑藝術歷史悠久,我國的著名石窟幾乎都為少數民族所開鑿。少數民族的音樂和舞蹈源遠流長,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蒙古族的“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壯族的“銅鼓舞”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笛是古代羌族人發(fā)明的,管子、篳篥是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人發(fā)明的,手鼓是維吾爾族的樂器,笙最早是壯、苗等族的樂器。此外,箜篌、琵琶、銅鼓、嗩吶、胡琴等,都是通過古代新疆各民族傳入中原地區(qū)的。
結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略)
【版權信息】撰稿:余樹堅 審稿:余樹堅
二使用說明及反思
以上為南昌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政治學案體例,由課題、課時、情境設計、知識構建、精講點撥、思維導練、高考鏈接、熱點追蹤、學后反思、拓展延伸、參考答案、版權信息等12個板塊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由情境設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知識構建濃縮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精講點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和能力目標;思維導練及時鞏固課堂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高考鏈接再現歷年高考真題,揭開高考真面紗;熱點追蹤從最新時政熱點到長效熱點,讓學生感悟政治的魅力、領悟國內外政治風云變幻;學后反思鼓勵學生將課堂的點點滴滴收獲及感悟或疑惑記錄下來,見證自身的成長;拓展延伸既是知識和能力目標的提升,又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回歸;撰稿由備課組集體備課后指定一個教師執(zhí)筆完成學案編寫,再由學校學術委員會指定學科審稿人審稿完成一個學案。
從2008年秋季使用新教材開始,我們就開始編制和使用學案:從最初的提前一周印制學案發(fā)到學生手中,到現在出版成書;從開始編寫學案到現在修訂學案;從編寫必修一《經濟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哲學生活》、必修四《文化生活》到編寫選修二《經濟學常識》、選修三《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從編寫到使用再到反復修改。三年,我們已經完成了新課改高中政治高考內容的全部新教材的學案編寫。有的如必修一《經濟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已經進行過二次修改,并且經過了三屆學生的使用。事實證明,學案在高中新教材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既能提高課堂實效,又能提高學生能力。
但是,學案的編制既費時又費力,因此要群策群力,發(fā)揮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集中大家的智慧。既要結合學校的校情、學生的學情,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又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做到與時俱進,切忌照搬照抄、墨守成規(guī)。同時,學案的使用要本著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有利于課改的原則,千萬不要讓學案成為課堂的累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