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新娜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387)
新聞學者甘惜分教授在《新聞理論基礎》中提出:“我們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是最講黨性的,是堅持黨性原則的。而我們的黨性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堅持新聞事業(yè)的人民性,就是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于人民群眾。一張不受人民歡迎的報紙,不受聽眾和觀眾歡迎的廣播和電視,不能給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食糧的新聞事業(yè),是談不上無產階級黨性的?!盵1]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強調“以人為本”,倡導“三貼近”,其核心就是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黨的新聞工作者應該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了解人民群眾的感情,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呼聲。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更是聯(lián)系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紐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我們,主流媒體在組織新聞報道時,要把注意力放在廣大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上,在重大或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能夠打主動仗,先聲奪人。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微博、博客等網絡媒體迅速崛起,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方便、迅捷、動態(tài)的傳播方式給大眾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通道。聲音多了,容易出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錯誤的思想與觀念難免夾雜其中。江澤民同志說: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2]黨的報紙、廣播、電視,其輿論引導力不是獨有的,要在眾說紛紜的輿論環(huán)境中擔綱主唱,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采取積極的輿論引導策略。
當今,黨的宣傳輿論主陣地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lián)網的巨大影響,信息量已不再是傳統(tǒng)媒體的制勝法寶,淺層次的或帶有過強宣傳色彩的新聞報道很難再引起受眾的興趣。在過去的一年里,微博被評價為“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它傳播主體廣泛、發(fā)布門檻低,雖然只有短短的140個字符,但三言兩語配上圖片和視頻就能將新聞現(xiàn)場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2010年甘肅舟曲泥石流和2011年郭美美引發(fā)的中國紅十字會風波,都見證了微博所具備的信息傳播功能和所形成的輿論風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流媒體在重大或突發(fā)事件傳播中常持非常嚴謹?shù)谋J貞B(tài)度,這實際上是把社會穩(wěn)定與公民知情權擺在了互相沖突的位置上。2011年7月人民網發(fā)表的評論《打通“兩個輿論場”》一針見血地指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諸多社會熱點問題上,網絡輿論“愈戰(zhàn)愈勇”,攪動社會人心;而官方媒體屢屢“失明”“失語”,容易陷入新的一輪思想僵滯。
公信力是黨的新聞媒體最寶貴的資本。做好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加強輿論監(jiān)督,增強對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實現(xiàn)新聞的有效供給,是增強黨的新聞媒體公信力的重要途徑。從2009年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jié)目中國之聲實現(xiàn)了新聞直播常態(tài)化,新聞比例提高到75%以上,新聞欄目《央廣新聞》實現(xiàn)每半小時一個單元滾動播出,時時刷新,并邀請多位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擔任特約觀察員。中央電視臺2003年成立專門的新聞頻道,并先后五次改版,推出了《面對面》、《焦點訪談》、《新聞1+1》等欄目,采用低視角、小口徑的報道角度,減少公文式報道;同時加強對突發(fā)事件的直播,建立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一改原先在突發(fā)新聞和熱點新聞競爭中的弱勢形象。面對種種熱點和敏感問題,不能避而遠之,也不能蓄意炒作,積極穩(wěn)妥地進行熱點報道是黨的新聞媒體的重要責任,也是正確進行輿論引導的方式之一。2011年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fā)生后,中央級各大媒體紛紛行動起來,不斷進行跟蹤報道,并敢于發(fā)出質疑的聲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播出了溫家寶總理與遇難者家屬見面的錄音報道。《人民日報》的《人民時評》欄目刊發(fā)的《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制度》中提到:“天災人禍之后公布遇難者和失蹤者名單,在我們很多地方還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雷池。我們切盼,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從此被不折不扣地遵循。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并時時提醒各級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針對鐵道部發(fā)言人王勇平在新聞發(fā)布會中曾多次反問“你們相信嗎”,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1+1》節(jié)目中評論說:“一個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現(xiàn)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簡單地信了,對鐵路糾錯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痹趯刂輨榆囎肺彩鹿实恼麄€報道過程中,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報道有了很大的突破,亮點頻出,提高了在受眾中的威信。
輿論監(jiān)督被視為傳媒的職責,它是一種軟性監(jiān)督,它沒有有形的權力,它的力量在于形成的道德壓力和輿論影響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落實黨內監(jiān)督條例,加強民主監(jiān)督,發(fā)揮好輿論監(jiān)督作用,增強監(jiān)督合力和實效。過去我國主流媒體最擅長的是正面報道和典型報道,這種“只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實際上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正確的輿論監(jiān)督,可以起到廓清是非、辨別真?zhèn)?、正本清源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適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也是正面宣傳的一種形式,更是引導輿論的有力途徑。
在突發(fā)性事件的信息傳播中,負面的、虛假的信息容易流傳,特別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傳播者又沒有太多的道德束縛,廣大群眾難以辨清真?zhèn)?。這時輿論主流一旦被謠言和謊言占據(jù),勢必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引發(fā)不良的社會情緒。黨的新聞媒體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在關鍵時刻有責任向受眾澄清事實、揭示真相、權威發(fā)布、深度挖掘、細致分析,在第一時間先聲奪人占領社會輿論主導權,維護政府權威及其良好形象。構建主流輿論場,黨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必須做好把關人,積極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3]
當下,新媒體已經對傳統(tǒng)媒體形成倒逼,如果傳統(tǒng)媒體信息發(fā)布不及時、不迅速,就會被新媒體取而代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傳統(tǒng)媒體的一次發(fā)展機遇。一方面,傳統(tǒng)主流媒體應主動出擊、轉變思維方式和內容生產方式,鞏固黨的新聞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努力提高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應采用新技術、改造傳統(tǒng)傳播模式,加強網站建設,積極開辟新的傳播渠道,構建現(xiàn)代化的傳播體系。[4]在這方面主流媒體已經有了很多積極的嘗試。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考察時,就曾在人民網同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溫家寶總理也先后兩次與網友在線交流。人民網自主研發(fā)的微博產品“人民微博”,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客。人民微博開辟的“民意通”、“記者圈”、“牛媒體”等特色欄目,彰顯了媒體特性和互動特點。其中,“民意通”聚焦各部委和地方黨政官員的微博,成為又一具有網絡問政特色的優(yōu)質平臺。主流媒體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以主流媒體的網站平臺為依托,改進報道方法,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廣泛聽取人民聲音,在暢通干群對話渠道、塑造政府機構親民形象方面收效顯著,從而把握住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黨性原則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靈魂和基石,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黨的新聞事業(yè)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必須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5]無論社會的輿論環(huán)境發(fā)生怎樣深刻的變化,主流媒體都必須堅持黨性原則不動搖。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就是在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組織上確保黨的領導權,在實踐中貫徹黨的意志,特別是在面臨重大挑戰(zhàn)的關鍵時刻,更要有強有力的思想保證,準確無誤地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日報》時提出:“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6]在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要更好地堅持黨性原則,一方面必須緊跟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步伐,努力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創(chuàng)新報道觀念、形式、內容和手段,充分認識新聞宣傳思想工作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從業(yè)人員特別是年輕新聞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修養(yǎng),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廣大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新聞宣傳系大局,輿論引導無小事。當前特別要以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切實做好各項新聞宣傳工作,把重大主題報道工作與學習宣傳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展示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實效。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展現(xiàn)出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弘揚社會正氣,壯大主流輿論,將“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新聞工作實際中去。
(責任編輯 陶新艷)
[參考文獻]
[1] 甘惜分. 新聞理論基礎[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141.
[2] 陳力丹.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33.
[3] 李濤. 在重大事件中構建主流輿論場[J]. 三項學習教育通訊,2011(5): 16-21.
[4] 樊彥彬,尤文光. 新媒介環(huán)境下如何提高黨報的傳播力[J]. 新聞知識,2010(5): 3-6.
[5] 李寶善.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黨的新聞工作方針原則[J]. 新聞戰(zhàn)線,2004(5): 4-8.
[6] 鄭保衛(wèi). 認真研究信息化時代新聞傳播特點和規(guī)律 [J]. 新聞戰(zhàn)線,201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