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志
(武漢工業(yè)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
辛亥革命前夕激進文人詩文中的新型婚戀意識書寫
李奇志
(武漢工業(yè)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
“英雄英雌”是聯(lián)袂彰顯于辛亥革命前夕有關婚戀的新知識譜系的?!爸臼俊眴尽芭堋?,“英雄”配“英雌”自是革命需要,亦是情愛妙事,所以激進文人在詩文中勾畫出了富有時代特色而又切實可行的愛情理想:“娶妻當娶蘇菲亞,嫁夫當嫁瑪志尼?!辈⑶遥坝⑿塾⒋啤钡幕閼僖庾R為其后的中國現(xiàn)代革命所承續(xù)與發(fā)揚。
辛亥革命前夕;激進文人;英雄英雌;婚戀意識
辛亥革命前夕,西潮東漸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中,新型婚戀觀是頗受人矚目的,其中的“自由結婚”在此期的婚姻論中成為最具“新”質的吶喊,集中體現(xiàn)了激進文人的性愛理想。
“自由結婚”這一主“情”派的關鍵詞在辛亥革命前夕初被使用的頻率已經很高。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對這一觀念的引用闡釋自不待說,更值得注意的是,《女子世界》與《復報》的“唱歌集”、“新唱歌集”都不約而同地刊登過《自由結婚》與《自由結婚紀念歌》的歌曲,這些歌曲一經登載就頗為流行,傳播暢通,輻射面大,產生了風靡效應,收到了深入人心的影響效果。其時對婚姻自由、情愛渴望的社會風氣,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就婚姻本體而言,在其中植入豐富的人性內涵和現(xiàn)代性的情愛意識,已被有識之士認可,更被辛亥革命前夕的激進文人首肯。然而,結合其時的國情,婚姻革命就含納了更多的屬于社會政治生活的內涵。辛亥革命前夕的激進文人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時,強調的往往是種族,而其落腳點實為國家思想:“夫人情意不洽則氣脈不融,氣脈不融則種裔不良,種裔不良則國脈之盛衰系之矣?!保?]并且這種思維理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具有應和實踐性。這,我們可以激進文人寅半生(鐘駿文)主編的《游戲報》(1907年創(chuàng)刊)中一則材料為佐證:
“澄海黃君任初曾游學日本,回籍完娶成婚之夕,卷簾秉燭對眾侃談,無非開通智識,破除神權諸要義?!保?]婚禮的舊俗讓位于新思想新信息的交流,成婚大廳一變而為演講堂,而結婚對聯(lián)則是:
為青年學會完全國民既海外壯游定遵守文明結婚通例
是黃種女權萌芽時代得閨中畏友可商榷家庭教育新書
《游戲報》本以“游戲”為目的,但其“游戲”也在追慕著愛國新風,可見此風之盛。更有意味的是,這則新婚趣事已表明20世紀中國人婚禮上喜用的時代豪語,原來在世紀初的維新時代就已開始,這也許是中國追求現(xiàn)代化的特有景象,反映出近代以來知識分子視個人與民族國家關系為一體的特殊情懷。
辛亥革命前夕乃革命之風盛行、豪杰志士輩出的時代,古時“三從四德”不問國事的女性已不能滿足仁人志士的情愛向往。而“志士”喚“女杰”,“英雄”求“英雌”自是革命需要,亦是情愛妙事,所以激進文人在其詩文中寄予革命理想與浪漫情懷應在情理中。
“志士女杰”、“英雄英雌”于是聯(lián)袂彰顯于辛亥革命前夕有關婚戀的新知識譜系:“英女皇額里查白終身不嫁。群臣或勸之嫁,答曰:‘吾已嫁得一夫,名曰英吉利?!庀嗉胃粻柦K身不娶。意皇嘗勸之娶,對曰:‘臣已娶得一婦,名曰意大利?!圃諓蹏?”①《世界兔塵錄》,《新民叢報》第7號,1902年3月17日?!缎旅駞矆蟆菲鋾r正致力于“新民”思想的傳播,即便是西方女皇、宰相的一則花邊新聞的編排,也顯示出編者的良苦用心,既要播揚新知,趣味兼?zhèn)洌忠_啟民智,于國有利,能樹立新的婚戀榜樣。這種傳播手段效果奇佳,“嫁夫娶婦皆為國”的西洋逸事頓時在中國激進文人的心靈上幻化為浪漫豪情的婚戀追求:“嫁夫嫁得英吉利,娶婦娶得意大利。人生有情當如此,豈獨溫柔鄉(xiāng)里死。一點煙士披里純,愿為同胞流血矣。請將兒女同衾情,移作英雄殉國體。”(柳亞子:《讀世界兔塵錄感賦》)宣傳的力量無窮,16歲的少年柳亞子尚未體驗何為“兒女同衾情”,就已準備將此“殉國體”了。更為動人的是,其時的一些“英雌”女子比男兒更希望踐行“嫁國”的愿景?!敖袢諘r勢有何望?惟望少年中國之少年。”丁志先,上海務本女學堂學生,作《少年歌》以自期自勵,不幸染疾,時值拒俄事起,憤不能救國,臨終前疾呼:“余無他系念,最不能忘者,國事耳。此生不能死國,我死實有憾?!雹凇丁瓷倌旮琛导啊词缿B(tài)〉詩末之“記者識”》,《女子世界》1904年2月第2期。死于花季少女不能報國之憾在張竹君輝煌的一生中得到了實現(xiàn)。張竹君少即懸壺行世,“持不嫁主義,以為當舍身以擔今日國家之義務”;如若嫁人,必有“子女牽纏”,必不能盡心國務”。[3]感念女士終身為國盡瘁,啟迪民智,時人譽之為“婦女界之梁啟超”[4]。
即便是“救亡”高于一切的辛亥革命前夕,“娶國嫁國”多是臨空高蹈,更何況其時的女子被冠以了“國民母”的美譽,肩負著誕育強種的神圣職責。所以一些激進文人對“英雄英雌”的婚戀作了更符合國情人性的設計,一方面,仍舊沿襲“英雌”“嫁國”的思路,“家庭幸福等閑身,嫁得亞洲免俗塵”;另一方面,“嫁得亞洲”是為了革命,革命的目的則是保種強國,故而繞了一圈,嫁娶終歸是為了“蜂蝶偵探革命花,雄雌交感孕奇葩”;而此《新感》作者稀奇古怪的化名“嫁亞女士許進化”似乎也是為強化這一意思而有意為之。[5]
經過前面的諸種探索,此期的激進文人終于提出了富有時代特色而又切實可行的愛情理想:“娶妻當娶蘇菲亞,嫁夫當嫁瑪志尼?!?高旭:《報載某志士送其未婚妻北行,贈之以詩,而詩闕焉,為補六章·之三》)中國傳統(tǒng)的婚嫁文化無關愛情,現(xiàn)如今愛情觀念剛由西方引渡過來,仁人志士即以政治信仰取而代之。在這里。我們看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流行的“革命+戀愛”的革命婚戀模式此時已基本形成:戀愛雙方有共同的革命目標,相通的愛國激情,“頭可斷,血可流”,英雄氣概不可沒。對這一理想婚戀模式的漸次探索過程,當年青春熱血的柳亞子在過了不惑之年以后,有過深情的回憶:“我最初的目標,自然希望找一位才貌雙全的配偶。但到辛丑壬寅之間,天足運動起來,目標便又轉移了。一個理想的條件,應該是知書識字的天足女學生。更理想一點,則要懂得革命,或竟是能夠實行革命的,像法國瑪利儂俄國蘇菲亞一流人物才行?!保?]革命裹挾著婚戀而生動飽滿,婚戀倚仗著革命而激情燃燒,“革命”與“婚戀”膠著的激烈壯懷,“志士”與“女杰”對舉的浪漫詩情,為其時的民族革命憑添了絢麗動人的色彩。
說到民族革命,必須提及南社。南社與本論題相關的要點是:南社聚集了眾多的反清革命志士,他們亦是辛亥革命前夕“英雄英雌”婚戀模式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中高旭、與何昭及早期的劉申叔與何志劍(即劉師培、何震)可謂南社諸子企慕、贊美的理想革命夫婦。1906年,高旭與務本女學堂的高材生何昭新婚結婚,可謂是“英雄兒女相得益彰”(柳亞子:《我和南社的關系》),同人諸友多作詩賀喜,《復報》第8期之“詩藪”,幾成賀革命新婚專欄。馬君武的《祝高劍公與何亞希之結婚》,有“娶妻當娶意大里,嫁夫當嫁英吉利”的“娶妻”與“嫁夫”對舉贊美;而柳亞子則褒揚高旭夫婦:“卻羨女權新史艷,更羅蘭、瑪利雄心貯?!?《金縷集·天梅將行婚禮,制詞自紀,屬步其韻。意有所寓,情見乎詞。世有伯樂,當相識于牝牡驪黃之外耳》)其時,法國革命者羅蘭及其妻羅蘭夫人是激進文人極力推崇的革命佳偶,柳亞子將高旭夫婦比作羅蘭夫婦,其對“英雄英雌”婚戀模式的嘉許之情可見一斑。更為有趣的是,但凡是柳亞子羨慕欽佩的志同道合的南社戀人,他都以西方革命夫婦作比,以示嘉許和敬意。南社即將成立,為結社而小聚,柳亞子就即席賦詩表達對劉申叔、何志劍夫婦的贊羨之情:“慷慨蘇菲亞,艱難布魯東。佳人真絕世,馀子亦英雄。”(《偕劉申叔、何志劍夫婦暨楊篤生、鄧秋枚、黃晦聞、陳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張聘齋酒樓小飲,約為結社之舉,即席賦此》)兩人遠去日本后,南社雅集少了他們,柳亞子又賦詩表思念:“別有懷人千里外,羅蘭、瑪利海東頭?!?《海上題南社雅集寫真》)
當然,“英雄英雌”最為普遍而經典的表現(xiàn)形式當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雖說是古來征戰(zhàn)幾人“女”,但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于是詩人顧靈石調動兩副筆墨,以兩副面相出沒于詩文中,時而模擬女子,作女聲:“與子結綢繆,紅燭明洞房。倏忽當遠別,臨行餞一觴。婦言庸可聽,記取語意長,豈無伉儷情,國仇終難忘,坐家守妻子,大局淪可傷。恨我非男兒,夢魂飛戰(zhàn)場。事成當封侯,不成為國殤。去去好自為,管取家國光。莫將兒女淚,柔折鐵石腸。”(顧靈石:《反杜新婚別征婦語征夫》)名為“反杜”的《新婚別》,實際上兩首詩的立意境界幾乎相同。作為現(xiàn)代征婦的新婚女,鼓勵丈夫“去去好自為,管取家國光”;而與之相隔千余年之久的杜詩中的新嫁娘亦有“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豪語。所不同者,杜詩確是沉郁頓挫,豪邁與婉轉同在,有“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的心理褶皺之別味;而顧靈石詩中的新婦一路高歌猛進,直蹈愛國文人所擬構的征女別夫一無私念的“英雌”行列。不可輕視這種擬構,實際上它有如拉康的鏡像,是可以逐漸內化為人物真正的自我意識并付諸實踐的。1905年9月,革命者吳樾炸清廷五大臣,行前其妻以詩壯行:“勸君愛國報同胞,幾個男兒意氣豪。愧我無才能共濟,莫因離別賦牢騷?!雹俎D引自劉納:《顛躓窄路行》,第152頁,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經由想望與實踐的結合,吳樾及其妻子實現(xiàn)了他們“英雄英雌聯(lián)雙臂”的追求,并以“英雄英雌”的經典形象閃耀于清末的歷史天空。
顧靈石詩以男擬女,吳樾妻再以女擬男,經過二度模擬后,我們幾乎分不清何為男,何為女,何為真,何為假了。但有一點是無疑的,激進文人在婚戀上的“英雄英雌”推崇是那時代男女婚姻生活中的新因素,也是促使“英雄英雌”不斷產生的強大精神內驅力之一?!俺踝R綺羅相,便束絨毛裝。丈夫能從戎,粉黛亦生光。國民各有任,男女無低昂。酬子一樽酒,愿子無相忘。紅飛十字旌,聯(lián)袂更搴裳。同袍赴國難,子為療痍創(chuàng)。柔情與熱血,燦爛而琳瑯。壯士忘其痛,躍起飛戰(zhàn)場。婦人在軍中,兵氣日以揚。努力挽陸沉,女權賴爾昌。須眉到巾幗,國運不可量?!?顧靈石:《反杜新婚別征夫語征婦》)征婦語征夫,畢竟有“男擬女”的模擬之隔;征夫語征婦,男性的主導者、范導者身份即刻活現(xiàn):即將從軍的丈夫言傳身教,鼓勵妻子獻身“紅飛十字旌”,并告誡妻子只有“挽陸沉”,才能“女權昌”。與上詩不同,此詩乃真正的“反杜”新婚別,它一反杜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的中國傳統(tǒng)習俗,力倡“婦人在軍中,兵氣日以揚”的新風。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傳達出了其時“英雄英雌”婚戀觀的中心意旨:女性在男性革命志士的導引、幫助下,成為革命“英雌”,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美滿的革命愛情夢想。
尚武重俠、激情似火、浪漫如歌是辛亥革命前夕革命的特點。與此相應,“英雄英雌”的情愛模式亦有了“花前說劍”、“烈士美人”的追求向度。
在清末尚武精神激蕩下的文人志士,把赤鐵崇拜奉為他們唯美生活方式、革命生活方式的至愛?!鞍蝿τ吒?,有幾根俠骨,禁揉搓?!保?]譚嗣同的這一感慨,表達的是那一代男女志士的共同心聲?!澳仙缢膭Α?劍公高旭、鈍劍傅專、劍華俞鍔、劍士潘飛聲)或者公俠、孟俠、心俠、鑒湖女俠之類的字號,固然可以理解為那時代文人好為大言的積習,然而其中起而行俠的豪氣又何嘗沒有。其時,“寶劍-國仇-英雄英雌”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為激進文人所推崇。對男性志士而言,是烈士美人并舉;對女性革命者而言,則是英雌流血共存,合二為一就是“我愛英雄尤愛色,紅顏要帶血光看”(么鳳:《詠史八首·之七》)。而其中的紐帶與連接則為赤鐵崇拜,所以“因劍說女”成為一時風尚。高旭名詩《自題〈花前說劍圖〉》曰:“提三尺劍可滅虜,栽十萬花堪一顧。人生如此差足奇,真風流亦真英武?!痖|國士知多少,寂寞魚龍江海秋。人間冷落好匕首,心肝爭向路人嘔。愛國無妨蒹愛花,屠龍不成盍屠狗。憤來拔劍肝膽粗,銀屏畫燭歌鳴鳴??蓱z馬上殺賊手,教寫《花前說劍圖》。”英雄美人惺惺相惜固然是題中之義,而呼喚金閨國士之心又何嘗不急切;花前說劍固然有“紅顏從古解憐才”的渴望,更有追求“慷慨索菲亞,艱難布魯東”而不得的郁悶。其實,高旭之類的郁悶是有化解的可能的,女志士陳擷芬的《題美人倚劍圖》不就是高旭們所向往的“金閨國士”的自白嗎!“腰懸寶劍光輝芒,胸抱雄才氣豪勃”,在這里,“亞東美女”的塑型完全豪杰化陽剛化,最重要的是,“她”符合高旭們有關革命女性的想象——美女+赤鐵+國仇,并進而鋪衍為全體女性的寫照:“修我戈矛誓我?guī)煟幢M蠻風驅我敵。一聲唱起泰西東,百萬裙釵齊奮力?!?/p>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男性志士的情愛心態(tài)竟然對女性革命者也有巨大的浸染作用。秋瑾自幼慕男兒風采,有英雄情結,追慕的是橫刀立馬的雄風,并且對男性志士“烈士美人”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身踐行之。東渡日本后,秋瑾以男裝示人,研制炸藥、盤旋舞刀、拔劍斫第、飲酒高歌,是其生活常態(tài)。更讓人驚異的是,喬裝日久,秋瑾竟在情愛心理上亦沾染上其時男性豪杰烈士美人并舉的風尚。摯友徐自華回憶過她們姐妹之間一段耐人尋味的往事:“晨起余代櫛發(fā)戲曰:女子何如是裝束。君曰:我豈尚女子,乃烈士耳!子能作佳人俊眼否?”[8]“烈士美人”乃辛亥革命前夕男性革命者唯美婚戀意識的極端表現(xiàn),現(xiàn)如今作為女性家庭革命的始作俑者秋瑾,竟于不自覺中對自己的女性現(xiàn)代性別意識作了反動,于此情境,讓我們多少看到了“花前說劍”、“烈士美人”的情愛追求向度中的以男性為主體的傳統(tǒng)情愛意識沉淀的現(xiàn)代轉換。
的確,辛亥革命前夕的激進文人,在婚戀中著意于“英雄英雌”的意識追求。但另一方面,“英雄英雌”的想望實際上遠不是純粹的,其間的張力既使得他們能在異性的身上獲得別樣的革命快感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志士們的傳統(tǒng)士人習氣。
吳樾稱清末為“暗殺之時代”[9],大抵是不錯的。那時代,革命風起,前途難測,志士多有走極端,扔炸彈,求赴死以報國的奇想。生命懸于一念,不思一生平安。如此,對異性的渴望大異從前,如能得一“英雌”同道,方可慰志士英雄情懷。于是有柳亞子對革命男女最堂皇的召喚,“他日義旗北指,羽檄西馳,革命軍中必有瑪尼他、蘇菲亞為之馬前卒者。巾幗須眉相將攜手以上二十世紀之舞臺,而演驅除異族光復河山推倒舊政府建設新中國之活劇?!保?0]而在此堂皇思想的背后還隱匿著另一層情愛心理,所以柳亞子贈高旭夫妻的詩中有“最幸同衾得同調”的綺思??磥?,“女郎”與“戰(zhàn)場”,“紅粉”與“炸彈”的意象結合,對于崇尚革命崇尚暗殺的激進文人更具刺激性和頑艷感,以至于柳亞子竟會產生“夢中偕一女郎從軍殺賊,奏凱歸來,戰(zhàn)瘢猶未洗也”的幻影。雖是幻影,但其震撼人心的效用不亞于真實,故作詩以紀之:“夢回瑤想一惺忪,突兀何由見此雄。最是令人忘不得,桃花血染玉肌紅。”(《夢中偕一女郎從軍殺賊,奏凱歸來,戰(zhàn)瘢猶未洗也,醒成兩絕紀之》)詩人固然感慨“十載江湖求女俠,隱娘紅線已無多”,然一旦求得,“女俠”作為救國救民的符號功能又似乎逐漸退隱甚至被遮蔽了,并迅速轉化為男性審美愉悅的想望對象?!疤一ㄑ薄ⅰ坝窦〖t”之類的意象,在“英雌”主體而言本是苦難體驗,而在關注客體男詩人那里,卻奇異地演變?yōu)槿粘sw驗所不得的對女性身體凝視的極端美感體驗。事實上,這并非為柳亞子所獨有,而是當時一種較為普遍的革命審美愉悅,所謂“我愛英雄猶愛色,紅顏要帶血光看?!濒斞冈鴳嵟肛熤袊癖妼Ω锩咚鳡奚穆槟静蝗始翱纯托睦恚⑻貏e指出,這些無主名的殺人團對革命者的危害性。而今讀到諸如此類的詩,看到男性革命志士如癡如醉地把女性革命志士的流血獻身視為審美鑒賞的最好對象時,頗有不知作何感想是好的尷尬。
其實,這類審美快感的獲得是與那時代志士的傳統(tǒng)文人習氣緊密相連的。而他們的文人習氣亦表現(xiàn)在對“英雄英雌”擬構的內外區(qū)別上。在革命公共領域,男性志士真誠希望女性包括自己的妻子,都能無愧于“英雌”的稱號。然而,一旦回歸二人世界,夫唱婦隨再次成為“英雄英雌”的生活倫理。柳亞子與其妻鄭佩宜同為南社詩友,伉儷甚篤。鄭佩宜的詩較為典型地反映了那時代作為革命男性的妻子的普遍心態(tài):“至意箴規(guī)休棄擲,韋弦能佩更欣然。”(《次韻題安如蓬心補草后·之二》)詩中的“韋弦”之典恰與“妻賢夫禍少”的古訓相吻?!盎ㄇ罢f劍”在南社是常事,高天梅曾繪圖以寓意,并有“愛國無妨兼愛花”的名言傳世,如若其妻是尋常女子對此無怨言,我們不會奇怪;但其妻是被柳亞子稱為“羅蘭夫人”的“英雌”,而她竟為丈夫的《花前說劍圖》題詩:“渠儂擊劍我吹簫,愁涌心頭把酒澆。便遇名花能解語,談天畫地恨難消?!睂Υ?,我們真有些奇怪了。
唯美而極端的“血光”審美觀的出現(xiàn),“英雄英雌”與“花前說劍”,真風流與真英武,新觀念與舊習氣的尷尬糾結,暴露出了那時代“英雄英雌”并舉的現(xiàn)代婚戀意識掩蓋之下的某種傳統(tǒng)文人習氣。即便如此,雙面纏夾中有“新”質的出現(xiàn)才是更重要的:畢竟那時代的激進文人在兩性關系中有了新的追求、新的希望、新的人生選擇?!暗蹏麣q舊,英雄志尚新”,盡管“新”的里面還時常以傳統(tǒng)的心理結構和表述方式為依托,但這一時期的“英雄英雌”并舉仍然是表現(xiàn)“新”的現(xiàn)代婚戀意識的一個重要維度。
更為重要的是,“英雄英雌”的婚戀意識為其后的中國現(xiàn)代革命所承續(xù)和發(fā)揚。到20世紀20-30年代,隨著革命的深化和轉型(從資產階級革命轉變?yōu)闊o產階級革命),現(xiàn)實中革命、男人、女人的錯綜復雜的三角關系,成為“革命+戀愛”文學敘事模式蓬勃生長的肥沃土壤。進入20世紀中期,直至20世紀70年代,革命對于其追求者來說,已經不是1920年代那模糊混沌的現(xiàn)代人的自我實現(xiàn)理性,它以中國現(xiàn)代性的全盤性變革的黃金世界誘惑著苦苦追求現(xiàn)代性的人們。它是一個巨大的漩渦,不僅是欲望、女性,而且連男人、個體都會被它吞噬。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此期,“性成為妨礙革命的力量,進而遭到壓抑,是隨著革命指令的增強而出現(xiàn)的變化?!保?1]鑒于此,我們可以說,革命、男人、女人在現(xiàn)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建構中糾結難解,但主脈是清晰的,這就是由“英雄英雌”婚戀意識發(fā)展而來的“革命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能以戀愛而犧牲革命”。
[1]煉石(燕斌).中國婚俗五大弊說[J].中國新女界雜志,1907(3).
[2]寅半生.海上調笑集·結婚新聯(lián)[J].游戲世界,1907(3).
[3]馬君武.女士張竹君傳[N].新民叢報,1902-03-17.
[4]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40.
[5]嫁亞女士許進化.新感[J].女子世界,1904(9).
[6]柳亞子.五十七年(續(xù)五)[J].文學創(chuàng)作,1944,3(2).
[7]蔡尚思,等.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50.
[8]徐自華.秋瑾逸事[J].小說林,1907(7).
[9]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95.
[10]柳亞子.哀女界[J].女子世界,1904(9).
[11]段從學.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性與國家[C]∥葉舒憲.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48-249.
The Portrayal of the New Love and Marriage Consciousness in Poems and Essays of Radical Scholars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I Qi-zhi
(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Wuhan Institute of Industry,Wuhan430023,China)
“Heroes and heroines”were both highlighted in new knowledge on love and marriage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As the match of“heroes”with“heroines”is not only the need of revolution but also a wonderful matter of love,radical scholars have pictured in their poems and essays the practical love ideal with epochal characteristics—“making efforts to find a well-matched life partner”.Moreover,the love and marriage consciousness of“heroes and heroines”has also been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in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radical scholars;heroes and heroines;love and marriage consciousness
I 206.5
A
1674-5310(2011)-06-0018-05
2010年度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辛亥革命前夕的‘女杰’思想觀念及其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研究”([2010]397)
2011-10-19
李奇志(1963-),女,湖南郴州人,文學博士,武漢工業(yè)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及女性文化文學。
(責任編輯畢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