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執(zhí)芳 陳夢媛 劉 楠
(山東行政學院管理工程系,山東濟南 250014;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山東威海 264209)
跨國并購后知識獲取影響因素探析
孟執(zhí)芳 陳夢媛 劉 楠
(山東行政學院管理工程系,山東濟南 250014;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山東威海 264209)
并購海外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并以知識轉移形式獲得該公司技術,已經成為國際上許多企業(yè)獲得所需關鍵技術和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并購主體要實現并購目標,對跨國并購后知識獲取的影響因素要予以關注,這些影響因素包括:內生性因素(知識的默會性和嵌入性);主導性因素(戰(zhàn)略意圖和知識轉移能力);情境性因素(距離以及東道國);支持性因素(跨國知識轉移機制、人力資源以及技術關注度)等。
跨國并購;知識獲取;影響因素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大中型企業(yè)認識到海外技術并購后的知識獲取對于提高企業(yè)自身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國際上相關經驗的不足和缺乏有效的技術并購操作指引,所以近年來許多以獲取技術為并購初衷的跨國并購案例均以失敗而告終。國內外許多學者對跨國企業(yè)內部知識轉移進行了相關的理論開拓,但對跨國并購產生的跨國公司知識轉移則關注較少。本文擬分析企業(yè)跨國并購后知識獲取的影響因素,以期對提高跨國并購后知識獲取效率提供參考。
Sanyal(2001)指出,完整的溝通模式是由一系列連續(xù)的步驟所構成的,其溝通主體包括發(fā)送者和接受者,溝通過程包括溝通信息編碼、選擇信息中介、信息的接受、接受者對信息的解碼,以及提供反饋給發(fā)送者等。①Sanya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a,20:595 - 623.而溝通過程中所面臨的環(huán)境因素也將影響溝通質量。②Fletch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0(4):68 -78.本文根據溝通模式原理對跨國知識轉移的解釋,結合企業(yè)跨國并購后知識獲取的相關現實情境,把該行為模式的主要相關主體分為以下三類:知識的締造者和傳輸者(海外子公司);知識的整合者和執(zhí)行者(并購主體企業(yè));知識轉移的促進者和阻礙者(東道國)。此外,我們將有可能左右該行為模式績效的影響因素分為四類:內生性因素(知識的默會性和嵌入性);主導性因素(戰(zhàn)略意圖和知識轉移能力);情境性因素(距離以及東道國);支持性因素(跨國知識轉移機制、人力資源以及技術關注度)等。
Polanyi(1967)最早提出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qū)別,并給出了隱性知識(也稱暗默性知識)的概念。他指出,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夠解釋的要多。③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correctedEd.)[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之后,Reed和Defillippi(1990)提出了知識的默會性概念,并首次把默會知識和明晰知識放在一起比對,認為與可以用文字、語言、符號等形式表現的明晰知識相比,缺乏具體表現形式的管理訣竅、經驗,以及設備操作技巧等默會知識很難編碼。④Reed R and Defillippi.Caus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1):88 -102.默會知識具有不易表達和復雜性等特點。
知識的內化是將吸收的知識轉化為組織中其他成員的隱性知識的過程。由于組織的行業(yè)經驗和員工對于職位定義的理解等隱性知識都是基于一定的組織情境形成的,存在一定的情境嵌入性,并且任何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都無法剝離這些情境孤立地實現。①Alice Lam.Embedede Knowledge:Problem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Global Cooperative Ventures[J].Organization Studies,1997,18(6):973 -996.因此,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內化轉移知識技術成果的構思、設計、試驗等思維邏輯方法,而這也是知識技術轉移中隱性知識轉化的核心。
從企業(yè)跨國并購后的知識獲取角度來看,由于并購雙方所處國家的語言、文化和消費者特征等均有較大差異,使得默會知識的不易表達性和復雜性顯得更為明顯,從而增加知識轉移和內化的難度,因此企業(yè)跨國并購時要充分考慮默會知識的轉移和內化特點。
Zack(2002)分析了組織戰(zhàn)略與知識戰(zhàn)略的缺口,以及雙方如何相互對應。他認為,應首先分析組織應該做什么,導出組織必須知道什么,然后分析組織目前知道什么,據此分析知識缺口,最后考慮如何進行知識轉移,彌補知識缺口。②Zack M.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In:C.W.Choo and N.Bounties(ads).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Szulanski(1996)認為,正是知識的缺口引導著知識轉移的發(fā)生。因此,我國企業(yè)總部通過分析知識戰(zhàn)略的缺口和子公司知識存量的匹配情況所確定的知識需求,是我國企業(yè)跨國并購后選擇知識獲取內容的決定因素。由于企業(yè)跨國并購都是出于某種戰(zhàn)略意圖的考慮,對于不同級別的戰(zhàn)略目標,總部也會對于子公司知識的獲取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度和不同程度的資源投入量。此外,由于獲取拓展國際市場的相關知識也是企業(yè)進行跨國并購的一個重要動因,因此東道國市場對于并購企業(yè)的重要程度也將左右總部對于并購后知識獲取的關注度和資金投入比例。
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能力,包括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識傳輸能力,以及母公司的知識吸收能力。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識傳輸能力是指海外子公司向跨國公司總部確切而真實得發(fā)出和解釋新知識,并讓公司總部理解和接受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針對知識發(fā)出企業(yè)而言的。海外子公司向總部知識轉移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兩者在正式和非正式信息共享水平上的高下。在我國企業(yè)跨國并購后的知識獲取過程中知識傳輸是否順利,是直接由海外子公司的知識轉移能力決定的,海外子公司的轉移能力越強,就越能更好地將知識轉移至母公司。同時,對并購主體企業(yè)來說,擁有適當的知識吸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便于并購企業(yè)利用吸收進來的知識為其服務。知識獲取包括知識的吸收過程,而知識吸收進行的是否順利,將由我國企業(yè)總部的吸收能力所決定,總部吸收能力越強,其對傳輸進來的知識就越能充分的理解、消化和應用。
地處不同國別的跨國母子公司之間的距離不止包括地理距離,大多還包括由于技術發(fā)展水平和文化差異等造成的知識距離和文化距離。
Porter(1990)曾證明了地理位置接近是企業(yè)“面對面”學習的必要條件,Galbraith(1990)也指出,當兩個組織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分開的時候,在他們之間轉移技術嵌入性知識要慢得多。③Galbraith,Craig S.,Transferring Cor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0,32(4):56-70.而Hamel(1991)則從知識距離的角度證實了當知識來源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知識距離不是太大的時候,組織學習的動力最大,因為這使得學習者有能力對來源方的知識進行收集、加工和整理。如果差距太大,知識流動的數量就會減少。④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ret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 -103.
文化距離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企業(yè)文化的差距也會嚴重影響員工對新形成公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間接地影響跨國知識轉移的績效。Weber和Snekar(1996)曾證實了文化方面的差異對知識跨國轉移所產生的消極的負面影響。⑤Weber,Y.& Shenkar,O,National and Corporate Cultural Fit in Mergers/Acquisi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Management Science,42,8,1996,pp:1215–1227.但之后的一些研究則認為,伴隨著較大文化距離的跨國并購行為往往使學習和整合的過程更為便利,并且也會為從被并購子公司處學習新的知識提供更多的機會。⑥Vermeulen,F.& Barkema,H.,Learning through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3:457 –476.
由于知識的外溢將會導致擁有這些知識的組織逐步喪失對于知識弱勢組織的相對優(yōu)勢,為了防止過度的知識溢出造成當地知識優(yōu)勢的喪失,東道國往往會對被并購的子公司向并購主體的知識轉移進行諸多的條款限制。而且,較大規(guī)模的跨國并購很容易強化企業(yè)所在國的民族意識,使其產生排斥情緒,從而導致并購成本上升或成功率下降。
跨國知識轉移機制可分為初級轉移機制和高級轉移機制,初級知識機制主要是用來轉移明晰知識,而高級轉移機制則多與人際互動相關聯,并在轉移默會知識和嵌入人員、任務、網絡知識等方面有特別優(yōu)勢。知識轉移機制作為一個包括有轉移工具以及類似的促進或維護知識轉移制度的系統,無論是針對哪種知識類型,都將對跨國的知識轉移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知識特性中,默會性對轉移結果的作用主要依靠不同知識轉移方式的中介來實現,這說明如果沒有轉移機制的參與,知識默會性在知識跨國轉移過程中的作用就無法得到體現。對于并購企業(yè)來說,進行跨國并購獲取知識的目標主要是不易被初級知識轉移機制直接作用的默會性知識。因此,擁有更多知識轉移工具和更多激勵制度扶持的高級知識轉移機制就顯得更為重要。
跨國并購會造成企業(yè)員工隊伍的變化,其對跨國知識轉移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企業(yè)核心能力的影響發(fā)揮作用。隨著跨國并購的實施,一些不愿意留任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將離去,留任的管理人員也將進行大幅度的崗位變換,由此核心能力的主要載體——員工隊伍發(fā)生了變化,植根于企業(yè)員工的核心能力將隨之消失,而這將直接影響企業(yè)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
由于跨國并購后公司管理層的時間和注意力被集中于尋求和整合新的并購,許多公司在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能上的投資明顯不足。雖然跨國并購能夠在某些方面提高股東價值和回報,但企業(yè)原來重視技術、能力和產品的觀念會被新的重視財務的觀念所代替。①Long,J & David Ravenscraft.The Role of Acquisition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the U.S.Stock Market[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17:54 -69.大部分企業(yè)在進行完跨國并購后,管理層的注意力會被合并后的整合或債務管理過度吸引,從而使并購之前“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戰(zhàn)略意圖發(fā)生轉移,進而導致對知識轉移關注度的變化,最終影響跨國并購知識獲取的效果。
F276.7
A
1003-4145[2011]08-0140-03
2010-11-17
孟執(zhí)芳,女,山東行政學院管理工程系教授;
陳夢媛,女,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圣貝納迪諾分校與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交流學生;
劉 楠,男,山東省農業(yè)銀行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欒曉平luanxiao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