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國海
(瓊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通過稅法的教學過程以及課后學生的反應來看,枯燥的法律法規(guī)很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的心態(tài),導致學生存在“拿起課本時什么都懂,放下課本又什么都不懂”的情形。故培養(yǎng)學生對該課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習并掌握該課程的關鍵。在課堂上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是要去解決什么問題。同時,在稅法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模擬的實際場景,使其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即讓部分學生變成征稅主體,另一部分作為納稅主體,按實際工作流程進行業(yè)務事項得稅務處理,使得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空間,增強學生對個稅的核算方法、步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知識水平,為學生今后順利上崗打下夯實的基礎。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為社會服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是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核心。個人所得稅法作為高校財經(jīng)專業(yè)稅法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教學過程既要注意稅收基本原理的學習,更要注重對現(xiàn)行稅法條例的理解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實踐運用能力。因此,基于稅法教學過程的問題及效果來看,如何正確處理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核算成為學習的難點。
除了對費用扣除標準的規(guī)定之外,個人所得稅法還規(guī)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nèi)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yè)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捐贈,捐贈未超過納稅人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如果是向紅十字事業(yè)、農(nóng)村義務教育、公益性青少年場所和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qū)的捐贈則準予在稅前所得額中全額扣除。該規(guī)定是對個人捐贈美德的鼓勵,也是從程序及額度上避免偷稅的表現(xiàn),因此應避免這種模糊性,以便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
例1:張某2008年6月的工資收入是4500元,其中各項社保費用500元,則其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元(4500-500-2000)。②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社保費用免予征收個人所得稅。
1)如果當月沒發(fā)生捐贈,則2008年4月張某應繳納175元個人所得稅(2000×10% -25),稅后收入為3825元;
2)如果當月張某通過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向汶川地震災區(qū)捐贈800元,則張某該月應納個稅95元((2000-800)×10% -25),其稅后收入為3105元(4000-800-95),若不按此規(guī)定準予全額扣除進行核算,則稅后收入為3825-800=3025元;
3)如果張某當月是通過非營利性團體向其他自然災害地區(qū)的捐贈,根據(jù)規(guī)定其可從應納稅所得額扣除的部分為600元((4000-2000)×30%),故其應納稅額=(4000-2000-600)×10% -25=115元,張某稅后收入為3085元,同樣,若沒按此規(guī)定進行核算則稅后收入為3025元(同上)。
通過以上的案例分析得出,當發(fā)生捐贈時在核算個人所得稅若不按稅法的規(guī)定則會對稅款的征繳出現(xiàn)差錯,進而侵犯納稅人合法的經(jīng)濟利益,當然,我們不能以這幾十元的差額來扭曲捐贈者的高尚道德,只是想通過該案例來加強納稅人的法治意識,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并以此來加強對征納稅雙方主體的監(jiān)督,是稅收法律制度賦予征納稅雙方的權(quán)利與義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xiàn)。
基于現(xiàn)行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的類型是分類所得稅,將個人應稅所得分為11類。對于工薪所得類采取按月計征,實行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類則按次計征,實行20%的比例稅率。
2.1 工薪所得的納稅籌劃
工薪所得是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屬于勞動合同關系的范疇,計算個稅時按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工資越高所繳納的稅款越多。一般的工薪所得繳納個稅的計算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只針對關于全年一次性獎金和“雙薪制”的計稅方法及步驟做一些說明。
2.1.1 年終一次性獎金計征個稅的方法關于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步驟如下:
1)先將當月內(nèi)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shù)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
2)將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按上述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
例2:某高校教師陳某2010年12月取得工資30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fā)放2010年全年一次性獎金7000元。計算陳某2010年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首先確定獎金的適用稅率:7000÷12=583.3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shù)25,其次計算陳某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為:(7000×10% -25)+[(3000-2000)×10% -25]=750元,稅后收入為9250元。
假設教師陳某2010年12月取得工資是10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fā)放2010年全年一次性獎金7000元。則如何計算陳某2010年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根據(jù)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發(fā)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低于稅法規(guī)定的費用扣除標準(2000元),則應將年終獎金檢出“當月取得工資薪金與費用扣除標準的差額”后的余額,然后按上述方法確定年終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即。因此,陳某2010年12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步驟為:1)[7000-(2000-1000)]÷12=500,確定其適用稅率5%,速算扣除數(shù)為0;2)12月陳某工資所得額為負不繳納個稅,只對其獎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7000×5%=350元,稅后收入為7650元。
2.1.2 “雙薪制”的計稅方法根據(jù)《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明確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執(zhí)行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2009〕121號)規(guī)定,已取消年底雙薪的單獨計稅辦法,個人取得年底雙薪,如果其單位沒有發(fā)放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按照全年一次性資金計稅辦法計稅。如果其單位既有年底雙薪,又有全年一次性獎金,并且二者在同一個月內(nèi)發(fā)放,可以將年底雙薪與全年一次性獎金合并,按上述方法計算;如果二者不在同一個月份內(nèi)發(fā)放,應將年底雙薪并入當月工資、薪金,統(tǒng)一計算個人所得稅。
例3:2010年12月某高校教師陳某工資所得25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fā)放的第13個月工資2500元。計算陳某12月應繳納的個稅。
根據(jù)規(guī)定,其第13個月工薪按一次性獎金扣繳,故其12月應納個人稅稅額為:(2500-2000)×5%+2500×5%=150元,稅后收入4850元。
假設a:在上述例子中,陳某12月份還取得學校發(fā)放的年終獎金5000元,則其應納個稅為:(2500-2000)×5%+(5000+2500)×10% -25=750元;
假設b:在上述例子中其取得的獎金不是在12月份,則取得雙薪當月應納個稅為:(2500+2500-2000)×15% -125=325元;發(fā)放的獎金應納個稅為:5000×5%=250元。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實行“雙薪制”又發(fā)放獎金單位,則不同的納稅籌劃會產(chǎn)生不同的稅負,即取得雙薪與獎金不同越會比同月取得少125元(750-325-250)。
2.2 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勞務報酬是指個人憑自身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從事非雇傭的各種勞務而取得的所得,屬于勞務合同關系范疇,計繳個稅時按次計征,費用扣除標準按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扣除標準為800;在4000元以上為費用扣除標準為每次收入的20%。適用稅率為20%的比例稅率,若所得畸高(超過20000元)則采用加成征稅方法,每次應納稅所得額①此處“每次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每次收入扣除費用800元或檢出20%的費用后的余額。超過20000~50000的部分適用30%,超過50000元的部分適用40%。
例4:某高校聘請外地一資深教授陳某來學校做報告一次,取得收入3000元,則陳某應繳納個稅為:(3000-800)×20%=440元;若取得收入為5000元,則應繳納個稅為:5000×(1-20%)×20%=800元。
例5:某高校聘請外地一資深教授陳某來學校講課(一周),取得收入30000元,雙方簽訂合同,若規(guī)定的差旅、住宿費8000元由陳教授自理,則其應繳納個稅為:30000×(1-20%)×30% -2000=5200元,其稅后收入16800元(30000-8000-5200);若差旅費、住宿費由學校支付,取得的勞務報酬為22000元,則陳教授應繳納個稅為:22000×(1-20%)×20%=3520元,其稅后收入為18480元(22000-3520),通過納稅籌劃,陳教授實際所得增加1860元(5200-3520)。
從以上幾方面關于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掌握正確的核算方法對于征稅主體和納稅主體至關重要。因此,在稅法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并從中掌握稅收核算的正確方法和步驟。同時,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真實場景讓學生扮演成稅務人員和納稅主體,使其將課本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業(yè)務之中,增強學生對稅收征收流程的理解,提高稅收核算的方法與應用。
[1]郭曉紅.國家稅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153-167.
[2]盧美玲.應用型本科《稅法》教學方法研究與開發(fā)[J].會計之友,2010(8):123-124.
[3]練曉月.試論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J].企業(yè)研究,2010(20):55-56.
[4]李晶.基于《稅法》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6(3):89-91.
[5]周承娟.基于稅權(quán)的稅收征納關系探析[J].稅務研究,2010(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