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偉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太原東山地區(qū)地形復雜,經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多為黃土臺地和沖溝結合的地貌特征,高差可達20 m或者更多。濕陷土層大多為Q3紀馬蘭黃土,隨地勢變化濕陷等級變化較大,沖溝內多以Ⅰ級非自重濕陷為主,濕陷土層1~5 m;臺地部分較低的部位(高差10 m左右)多Ⅱ級自重濕陷,濕陷土層7~15 m;高臺部分以Ⅲ級、Ⅳ級自重濕陷居多,濕陷土層數(shù)10 m不等。
太原地區(qū)年平均降雨量在250~600 mm之間,屬干旱氣候、半干旱氣候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太原東山地區(qū)的濕陷土層天然含水量較低,土體本身的結構性很強,從而形成了很多土體直立達十幾米的自然景觀。
基于這樣的濕陷性黃土場地,建筑物的地基處理有以下幾種常用的方法:墊層法、強夯法、預浸水法、灰土(土)擠密樁法、樁法、孔內深層強夯法(近幾年太原東山地區(qū)使用較多),化學加固法、雙復合樁法等方法。處理的目的都是消除濕陷性,也可用于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
包括素土墊層和灰土墊層。處理深度一般1~3 m,當處理厚度超過3 m時,挖、填土方量大,施工質量不易保證(目前也有6 m以上換填,主要做法是下部用素土換填,分層碾壓,上部采用灰土墊層)?!稘裣菪渣S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中注明承載力特征值素土墊層不宜超過180kPa,灰土墊層不宜超過250kPa。優(yōu)點:工期短,施工工藝簡單;缺點:局限于低層建筑或多層建筑。
強夯法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是在重錘夯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通過夯錘對地基土反復沖擊和振動,從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并降低其壓縮性,改善地基性能,地基處理有效深度預估值最大12 m。優(yōu)點:工期短、效率高、施工工藝簡單;缺點:振動和噪聲較大,場地要求高,場地附近不能有已建建筑物。
此方法一般適用于濕陷性黃土土層較厚、濕陷性強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是在修建建筑物之前,預先對濕陷性黃土場地大面積浸水,使土體在飽和自重壓力作用下發(fā)生濕陷產生壓密,以消除全部黃土層的自重濕陷性和深部土層的外荷濕陷性。由于浸水時場地周圍地表下沉開裂,并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響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在空曠的新建地區(qū)較為適用。優(yōu)點:處理濕陷性效果較好;缺點:必須保證水量充足,臨近沒有建筑物。此法工期較長,一般在1年左右,還要注意場地附近邊坡穩(wěn)定問題。另外,地基預浸水結束后,在基礎施工前應進行補充勘查工作,重新評定地基土的濕陷性。
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處理濕陷性黃土場地的方法,原理是通過成孔過程中的橫向擠壓作用,樁孔內的土被擠向周圍,使樁間土得以擠密以達到處理濕陷的目的。適用于加固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地基,它是利用打入鋼套管或振動沉管或爆擴等方法,在土中成樁孔,然后在孔中分層填入素土(或灰土)并夯實而成。其上部荷載由樁和樁間土共同承擔,擠密后的地基為復合地基,上部荷載通過地基往下傳遞時應力要擴散,而且比天然地基擴散的更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應力將大大減少,灰土(土)擠密樁對地基的加固處理效果不僅與樁距有關,還與所處理的厚度與寬度有關。優(yōu)點:能夠很好地消除處理范圍內土層的濕陷性,加強土體后承載力有明顯提升。缺點:同灰土墊層法類似,處理后的復合地基承載力250 kPa左右,不適用于高層建筑的地基處理?!督ㄖ鼗幚砑夹g規(guī)范》JGJ 79—2002中明確指出,處理深度5~15 m。由于設備限制,一般設計過程中,用此方法處理濕陷土層在10 m范圍內比較常見。
原理為采用樁基礎穿透全部濕陷性黃土層,使上部荷載通過樁基礎直接傳遞至壓縮性低或較低的非濕陷性黃土(巖)層上,當?shù)鼗芩窈笸耆鼙WC建筑物的安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樁基礎一般采用打入樁、靜壓樁、鉆孔或人工挖孔灌注樁以及沉管灌注樁等,近年來,使用較多的為鉆孔(或人工挖孔)灌注樁、靜壓樁以及沉管灌注樁。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使用樁基礎與其他地區(qū)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設計計算時,在濕陷土層范圍內不但不能考慮樁身的側摩擦力,還應在樁的承載能力上減去樁的負摩擦力。優(yōu)點:直接穿透濕陷土層,完全不考慮濕陷土層對建筑物的影響;缺點:設計樁長較長,經濟性方面較差。
原理為預先擠密成孔,對土體進行擠密,至設計標高后自下而上分層填料強夯并夯擴,第二次對土體進行擠密,形成高承載力的密實狀體和強力擠密的樁間土相結合的加強體。通過對土體的擠密消除濕陷性并提高地基承載力,此方法遇到含水夾層或地下水位較高時無法成孔。采用整片地基處理時,自基礎側邊外延寬度可采用地基處理深度的1/3,同時不小于2 m或外擴3排樁。當樁體填料為活性膠結性材料時可適當減少外擴尺寸。優(yōu)點:工期短,經濟性較好;缺點:當場地土含水量小于14%時,施工難度較大。建議施工前對場地土進行含水量試驗,當含水量較小時,可以采取增濕措施。
工程實例:太原東山某住宅小區(qū),場地為Ⅱ級自重濕陷,基礎底以下濕陷土層10~13 m不等,基底下場地土含水量最小為16%,建筑物為地上28層,地下1層。設計樁長18 m,正三角形布置,樁間距1.0 m,擠密成孔400 mm,填料為1∶4水泥土,夯擴后直徑不小于600 mm,樁頂鋪設300 mm厚3∶7灰土,復合地基承載力不小于400kPa。檢測要求,復合樁基檢測加載為1000kPa(2.5倍),樁體范圍內濕陷性全部消除,填料壓實系數(shù)不小于0.96,樁間土擠密系數(shù)不小于0.88,樁身強度不小于4.0 MPa。該工程現(xiàn)已竣工,檢測結果均滿足設計要求。
樁體軸心受壓承載力Q:
式中:Q:相應于荷載效應基本組合時,單樁所受軸向壓力設計值(kN);
fcu:樁體試塊抗壓強度設計值,kPa;
φc:系數(shù),取 0.6~0.7;
Apm:樁身平均橫截面面積,m2。
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m:樁土面積置換率;
d:夯后樁身平均直徑,m;
de:一根樁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等效圓直徑,m。等邊三角形布樁de=1.05 s,正方形布樁de=1.13 s,s為樁間距,m;
fpk:處理后樁體單位截面積承載力特征值,kPa;
fsk:樁間土的承載力特征值,kPa。當場地土質為黃土、非飽和性粉土和砂土時,宜按1.5~2.5倍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值;對淤泥、淤泥質土按經驗確定。
化學加固方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堿液加固法,硅化加固濕陷性黃土的物理化學過程,一方面基于濃度不大的、黏滯度很小的硅酸鈉溶液順利地滲入黃土的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與土的互相凝結,土起著凝結劑的作用。硅化加固中,由于黃土中鈣、鎂離子參加反應,生成硅酸凝膠,當土體達到一定強度,為了提高加固土體的早期強度,以減少加固過程中附加下沉,可采用加氣硅化法,加氣硅化一般用CO2和氨氣,一般使用CO2較多。堿液法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區(qū)使用較少,而且加固深度不足5 m,堿液加固原理為NaOH的溶液注入黃土后,首先與土中可溶性和交換性堿土金屬陽離子發(fā)生置換反應,反應結果使土顆粒表面生成堿土金屬氫氧化物,土粒(鋁硅酸鹽)表面會逐漸發(fā)生膨脹和軟化,相鄰土粒在這一過程中更緊密地相互接觸,并發(fā)生表面的相互溶合。這些混合物的生成,使土粒相互牢固地膠結在一起,強度大大提高,并且有充分的水穩(wěn)性。常溫下反應速率較慢,而提高溫度則能大大加快反應的進行。優(yōu)點:處理濕陷性效果較好,現(xiàn)在一般僅用于已建建筑物的濕陷事故處理。缺點:造價太高。
用兩種復合樁對地基土進行地基處理,其中第一種復合樁可處理地基土濕陷并能提高一定的地基承載力,第二種復合樁在已經消除濕陷性的前提下可提高地基承載力,通過這兩種方法共同作用來進行達到地基處理的目的。消除濕陷性的復合樁可以用灰土(土)擠密樁或者孔內深層強夯法等方法,一般只穿透濕陷土層(濕陷土層厚度較薄在5~10 m左右),這種樁施工完之后進行檢測,檢測的復合地基承載力作為第二種樁的計算承載力(本來計算這里用天然土的承載力),對第二種復合樁進行設計,第二種樁可以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樁、預制管樁、灌注樁等,當然如果在承載力滿足要求的前提下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更經濟,而且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屬于復合樁的范疇。這種方法布樁可以采用正方形或者正三角形,第二種樁布置在第一種樁的心形位置。一般使用較多的為正方形布置,一是有利于施工放線,二是可適當放大樁間距,不至于布樁太密集。設計進行建筑物沉降計算時,在第一種樁樁長范圍內可以進行壓縮模量的修正,修正系數(shù)根據(jù)勘察單位提供的經驗系數(shù)或重新試驗確定。當場地土復雜,濕陷土層之下有含水夾層時,多用此方法處理。優(yōu)點:施工工藝簡單,濕陷性處理效果較好,當?shù)谝环N樁在處理濕陷效果欠佳的情況下,第二種復合樁還可以選擇擠密樁對地基土進行二次擠密。缺點:工期較長,第一種樁檢測之后才能進行第二種樁的設計調整及施工。
上述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方法,近年來在太原東山地區(qū)被廣泛應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高層建筑也越來越多,濕陷性黃土地區(qū)的地基濕陷處理已經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會有更多、更好的處理濕陷的方法出現(xiàn)。但在經濟性比較的同時,不管是采用哪種地基處理方法,都要有嚴密的質量控制手段,才能更有效地獲得預期的效果。
[1]GB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
[2]CECS197:2006孔內深層強夯法技術規(guī)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