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艷 趙 麗 劉 建 劉玉華 郭建輝 郭 雯 付紅娟 張曉堃(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皮膚科,河北 滄州 061001)
天皰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大劑量激素治療重癥天皰瘡效果差,且激素副作用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重癥天皰瘡1例,報道如下。
趙某,女,65歲。2010-08-25就診。全身起水皰、紅斑,伴明顯瘙癢40 d?;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胸前、腋下散在出現(xiàn)數(shù)個米粒大小水皰,伴有明顯瘙癢,后水皰逐漸增多,3 d后就診于當?shù)匾辉\所,治療20 d(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理想,全身其余部位也出現(xiàn)同樣水皰,且水皰逐漸增多、增大,瘙癢難耐,遂就診于某醫(yī)院,診斷為“類天皰瘡”,給予轉移因子及潑尼松40 mg口服10 d,水皰仍逐漸增多,且部分皮損處皮膚出現(xiàn)大片紅斑,后到我院皮膚科門診診治。既往有高血壓病、腦血栓形成病史8年,腦出血病史5年?;颊咦园l(fā)病以來納差、眠差,大便干燥、秘結,小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shù)。查:體溫36.5℃,呼吸 19 次/min,脈搏 80 次/min,血壓 16.0/10.7 kPa(120/80 mm Hg),頸部、軀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米粒至核桃大小水皰,皰液澄清,口腔黏膜(+),外陰肛周(-),尼氏征(+),部分水皰破潰,破潰面部分已干燥結痂,可見散在分布大片彌漫性紅斑,皮損面積>50%,雙眼瞼輕度紅腫。西醫(yī)診斷:重癥天皰瘡。中醫(yī)診斷:火赤瘡。證屬熱毒熾盛兼脾虛濕盛型。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健脾除濕湯加減。藥物組成:水牛角20 g,炒梔子12 g,生地黃 10 g,七味一枝花 20 g,金銀花30 g,連翹 30 g,生石膏 10 g,赤芍藥 10 g,牡丹皮 10 g,薏苡仁15 g,扁豆 10 g,炒白術 15 g,蒼術 12 g,黃柏 12 g,枳殼10 g,芡實 10 g,茯苓15 g,車前子 15 g,澤瀉 15 g。日1劑,水煎取汁250 mL,分早晚2次服;同時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天津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809)40 mg,8∶00頓服。守方23劑,患者水皰絕大部分干燥結痂,部分痂皮脫落,僅有少量新起水皰,紅斑大部分消退,全身皮膚稍硬,口腔黏膜(+),外陰肛周(-),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shù)。復查肝功能:白蛋白 28.7 g/L;血常規(guī):WBC 11.15×109/L;C 反應蛋白、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ESR、心電圖、X線胸部正位片基本正常。證屬毒熱傷津,氣陰兩傷。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毒。方用青蒿鱉甲湯合完帶湯加減。藥物組成:青蒿15 g,鱉甲15 g,知母15 g,生地黃20 g,牡丹皮 12 g,茯神 15 g,白芍藥 15 g,當歸 15 g,雞血藤30 g,炒白術 12 g,山藥 15 g,黨參 10 g,蒼術 12 g,車前子15 g,陳皮 12 g,黃芪 15 g,澤瀉 12 g,蓮子心 15 g,蒺藜15 g,防風12 g。水煎服,日1劑,水煎取汁250 mL,分早晚2次服;同時口服醋酸潑尼松40 mg,8∶00頓服,守方10劑后其皮損已全部消退,無新發(fā)皮疹,復查所有異常指標均恢復正常,遂帶藥出院。
按:天皰瘡治療比較困難,雖然使用激素可以緩解病情,但減藥或停藥后往往容易復發(fā)。有些病例雖然使用了大劑量激素,病情仍不能控制。而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療效比較滿意[1]。中醫(yī)學文獻中記載的天皰瘡、火赤瘡與本病類似,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天皰瘡分為以下幾型:熱毒熾盛,郁于血分;心火熾盛,脾濕內蘊;濕熱內蘊,熏蒸肌膚;脾虛濕盛兼感毒邪;毒熱傷津,氣陰兩傷等。本例患者屬重癥天皰瘡[2]。疾病前期屬于熱毒熾盛郁于血分合并脾虛濕盛、兼感毒邪,方中水牛角、生地黃、生石膏、赤芍藥、牡丹皮涼血活血;炒白術、薏苡仁、扁豆、蒼術、枳殼、芡實、茯苓健脾除濕;連翹、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炒梔子、黃柏清熱解毒;車前子、澤瀉清熱利濕。因本病耗氣傷陰,故患者進入疾病后期氣陰兩傷,方中青蒿、鱉甲、知母、白芍藥、當歸、雞血藤、生地黃、牡丹皮滋陰清熱;炒白術、山藥、黨參、陳皮、黃芪健脾益氣;蒼術、車前子、澤瀉清熱利濕;茯神寧心安神,蓮子心清心經(jīng)郁熱;蒺藜、防風祛風止癢。本例在中藥治療基礎上,配合醋酸潑尼松片治療,既可以改善癥狀,又可以減少使用醋酸潑尼松片的并發(fā)癥和副作用,標本兼治,降低復發(fā)率和死亡率。由于患者服用大劑量醋酸潑尼松片,病情極不穩(wěn)定,隨時都有反跳的可能,一般仍需服用中藥,直到激素減至維持量為止。
[1]邊天羽.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26.
[2]朱學駿,趙景輝,陳喜雪.重癥天皰瘡21例治療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