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霞
近年來,婦產科開腹手術切口愈合過程中,脂肪液化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延長了愈合時間,增加了患者在經濟上的負擔和精神上的痛苦。簡易負壓吸引技術是首先拆除切口縫線,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上切口并清除壞死組織后,在皮下脂肪層與肌層交界處放置止腦室引流管,也可用一次性吸痰管,并在引流管不同的方位側壁剪多個1~2 cm大的側孔,逐層縫合,吸引端從切口下第1、2針引出皮膚用絲線固定,然后連接一次性負壓吸引器持續(xù)負壓吸引并保持通暢,3~6 d無分泌物引出時即可拔出引流管。我科將這項新技術應用于婦產科開腹術患者切口脂肪液化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自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簡易負壓吸引技術用于婦產科開腹術切口脂肪液化治療的患者29例,均為女性,年齡22~54歲,體重指數(shù)(BMI)>25 kg/m2,其子宮肌瘤7例,卵巢囊腫3例,宮外孕1例,剖宮產18例。其中重度貧血,血紅蛋白<90 g/L 20例,合并糖尿病5例。
1.2 診斷標準[1](1)婦產科開腹術后第3~5天,切口局部有淡黃色滲出液,擠壓切口可見淡黃色滲液并可見漂浮的脂肪滴。(2)切口愈合不良,無紅腫,部分患者局部有硬結,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跡象。(3)腹部切口滲出液涂片檢查可見大量脂肪滴。(4)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腹部切口處低回聲或無回聲液狀暗區(qū),提示腹部切口脂肪液。
1.3 實施方法 簡易負壓吸引技術是首先拆除切口縫線,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上切口并清除壞死組織后,在皮下脂肪層與肌層交界處放置腦室引流管,并在引流管不同的方位側壁剪多個1~2 cm大的側孔,將有引流管與創(chuàng)面完全接觸,不留空隙,逐層縫合。吸引端從切口下第1、2針引出皮膚用絲線固定,然后連接一次性負壓吸引器持續(xù)負壓吸引并保持通暢,妥善外固定。3~5 d無分泌物引出時即可拔出。
1.4 結果 29例患者中,20例治療10 d內切口愈合良好出院。9例12 d切口愈合良好出院,平均住院時間10.5 d。
2.1 引流管的選擇與護理 引流管應選擇長度適宜,質地軟硬適中、透明。保持引流管通暢,無扭曲、受壓,妥善固定好一次性負壓吸引器,低于切口的位置并保持負壓。引流管內應有液柱流動,若有負壓,管道內無液柱流動,應考慮管腔堵塞,可先考慮擠壓堵塞部位解決,如無效可用0.9%氯化鈉溶液10~20 ml沖洗管道,確保引流管通暢。提醒患者及陪護人員維護負壓引流設備,不要折疊、壓迫、牽扯引流管。
2.2 引流液的觀察與記錄 注意觀察并記錄引流的量,性質,并記錄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變化,無味呈淡紅或暗紅均屬正常。一次性使用負壓吸引器每日更換1或2次。先鉗夾住引流管,關閉負壓,然后按無菌操作原則更換。
2.3 創(chuàng)面的觀察 處理引流液逐漸減少,大約4 d左右觀察刀口干燥無紅腫,隨后拔出引流管,撤去引流裝置,刀口逐漸愈合。
2.4 營養(yǎng)支持及心理護理 飲食方面給與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補充丟失的蛋白和營養(yǎng)物質,利于切口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切負壓吸引的必要性,說明該手術具有促進切口愈合、感染率低,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3.1 切口脂肪液化原因 切口液化的機制尚未明了[2,3],多數(shù)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見于肥胖患者并且和術中是否使用電刀有一定關系,臨床上電刀的不正確使用,用力鉗夾等,從而使脂肪組織受損、缺血壞死[4];患者腹壁脂肪層厚且柔軟,彈性差,淺筋膜層脂肪厚,血供差;縫合皮下組織時縫合技術欠佳遺留死腔,縫合過縫合不嚴密或過緊;老年伴糖尿病女性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發(fā)生貧血、低蛋白血癥、組織水腫等,可使本身血運差的脂肪組織的血運循環(huán)進一步發(fā)生障礙也可誘發(fā)脂肪液化。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術后脂肪組織發(fā)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療程長,一般需15~20 d。
3.2 切口負壓引流治療技術的優(yōu)點 目前隨著該項技術的不斷推廣和發(fā)展,已經廣泛運用于外科多個領域[5],同樣,在婦產科手術中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簡易負壓吸引技術在治療婦產科開腹術患者切口脂肪液化治療中,采取皮下脂肪和肌層交界處放置引流管持續(xù)負壓吸引的方法,可使得壞死的脂肪液化組織及時被吸走,保持切口干燥,與外界隔離,大大減少污染的機會,同時,避免了壞死脂肪組織引起周圍脂肪組織的壞死。切口脂肪液化治療需行擴創(chuàng)、引流、換藥及應用抗生素[6],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是徹底清創(chuàng)和換藥預防感染,病程長,患者經濟負擔重,而負壓吸引期間無需換藥,減輕了患者痛苦和對切口的刺激,促進切口愈合,操作簡單,安全易行縮短了治療和住院時間,降低了費用,全面取得患者的滿意,值得廣泛推廣。
1 劉陽,王月秋.負壓封閉引流治療慢性難治性創(chuàng)面患者的護理.護理學報,2009,16:6465.
2 Chuang SD,Chiu HC,Chang CC.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compliating hypothermic cardiac surgery.Br J Dermatol,1995,132:805-810.
3 石松斛,劉俊田,寧連勝,等.乳腺脂肪壞死108例臨床分析.中華普通外科學雜志,2000,5:300-301.
4 陳書艾.武雪亮,王立坤,等.三聯(lián)療法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河北醫(yī)藥,2010,32:2569.
5 余黎,余國榮,陶圣祥,等.負壓封閉引流在毀損性斷肢再植中的應用.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8,10:44.
6 黎介壽主編.圍手術期處理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