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初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綜述
彭述初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重心從“教”轉向“學”,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逐漸成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介紹了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背景,概述了國內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主要課題及成果,并探討了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外語教學
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從廣義上講,是指學習者用來獲取、儲存、提取或使用信息的一套做法或步驟。在語言習得中,是指學習者用來提高其目標語語言能力的各項活動。學習策略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策略研究的興起有其理論背景,也有其社會背景。
(一)理論背景
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在這之前,以刺激-反應理論為核心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對刺激和反應的研究,而忽視有關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以及刺激為什么引起反應的研究。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指導下,教學理論的研究人員主要是致力于教師如何教(即如何有效的刺激)的研究,而相對忽視對學生如何學(即產(chǎn)生反應的原因和過程)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人之所以與其它動物不同,是因為人具有意識和思維能力。行為主義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是建立在對動物的實驗基礎之上。其研究結果肯定不能完全適用于對人的描述。把人當作簡單的被刺激對象和機械的條件反應者,顯然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中,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指導的幾種外語教學方法都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認知過程的認識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根據(jù)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人的認知活動是極其復雜的思考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是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學習者不只是被動的“受刺激者”和“反應者”,而且是積極主動的“思考者”和“問題解決者”。在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學習者內隱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研究的重點,這為學習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社會背景
學習策略研究的興起除了有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外,還有其社會背景?!皩W習策略的研究,是在現(xiàn)行教育體系、教學方法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與社會要求極不適應的矛盾尖銳化的背景下興起的。自70年代中后期以來,美國等國家的教育質量調查表明,各級各類學校所出現(xiàn)的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技能普遍缺乏,究其原因,人們認為這主要是70年代的返回基礎運動只片面強調讀、寫、算等低級技能,而忽視了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高級技能的學習與訓練?!?閻金鐸等,1999)
片面強調低級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高級技能的培養(yǎng),直接結果是學生不會學習。這不僅會使總體教育質量下降,而且間接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甚至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國的外語教學現(xiàn)狀就屬于這種情況。很多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外語學習的效果還是不理想。雖然可能有各方面復雜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外語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隨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和理論的逐漸完善,國內外語言教學界開始認識到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和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將研究的中心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楝F(xiàn)代的以學生為中心,從傳統(tǒng)的“教法”轉移到科學的“學法”,從“學會”轉向“會學”。所謂“學法”就是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學習策略。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率先進入這一領域的是美國的Rubin、加拿大的Naiman、
Frohlieh和Todesco等人。1975年,Rubin在TESOL Quarterly上發(fā)表了“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善學語言者能教給我們什么?)一文。同年,Stern和以Naiman為首的研究組也就善學語言者這一課題分別在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和TESL Talk上發(fā)表了文章。從此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逐步成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熱點。
國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主要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起步階段,研究者主要通過描述成功語言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或者通過研究學習策略和學習成績的關系來發(fā)現(xiàn)有利于學習的學習策略。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繁榮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1987年,Wenden和Rubin合編了一本論文集“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習者策略》),1990年又出版了兩本研究第二語言學習策略最重要的專著,即Oxford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語言學習策略:每位教師應該知道什么》)和0’Malley & Chamot的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策略》)。這標志著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達到了一個高潮。研究者們比較成功語言學習者與不成功語言學習者的策略差異,還大量討論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加深了對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認識。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者對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和訓練方法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另外,0’Malley和Chamot將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理論引入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研究開始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20世紀90年代后期是反省和停滯階段,研究的文獻明顯減少,人們對策略培訓的有效性產(chǎn)生質疑。進入21世紀后,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又開始成為研究的熱點,研究者們開始挑戰(zhàn)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至今已成為一個自成體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熱點。國外研究者除了對學習策略的本質與分類進行研究外,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善學語言者使用策略的研究。早期的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善學語言者身上。他們主要是通過面談、觀察或問卷等定性方式,找出善學者所用的不同策略,歸納出他們的共同特點。1975年Rubin發(fā)表了她的研究成果。同年,Stern和以Naiman為首的研究組分別對善學語言者的學習策略進行了研究。雖然這些研究者列出了善學者所使用的一系列策略,但從這些策略中我們很難看出哪些策略是最基本的以及哪些策略應該與其他策略相結合從而使學習的效果達到更大。2、善學者與不善學語言者使用策略上的差異研究。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質疑對善學語言者的研究,一些學者開始從比較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使用策略上的差異。Ellis(1994)指出,雖然這些研究者們對比的結果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shù)研究者同意,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著五大差異:善學者關注語言的形式;善學者也關注語言的意義;善學者學習態(tài)度積極,能抓住一切學習機會;善學者能有效監(jiān)控自己的二語學習表現(xiàn),調控策略;善學者善于恰當靈活地運用策略。3、策略的使用與二語成績的關系。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研究者力圖通過考察策略使用與二語成績的關系,找出某些與成績相關的策略。此類報告不斷出現(xiàn),但結果并不一致。原因是由于研究者對二語成績測量的內容不同,調查策略的問卷內容也各不一樣。4、影響策略使用的因素。外語學習者策略的使用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文秋芳將這些分因素為兩類:一是環(huán)境因素,包括學習條件、教學任務、學習任務;二是學習者因素,包括智力、語言能力、意識程度、年齡、性別、情感因素、學習風格、努力程度等。有些因素已經(jīng)得到了比較多的實證數(shù)據(jù)支持。如Oxford 和Ehrman(1987)用SILL策略量表所做的研究表明女性學習者使用的策略在種類與次數(shù)上明顯多于男性學習者。5、學習策略的培訓。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三本有影響力的語言策略研究著作從不同側重點對策略培訓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學者們對策略培訓的有效性還有一定的質疑,雖然有些研究表明策略培訓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
國內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4年,中國學者黃小華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為題的碩士論文,標志著中國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的開端。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紹國外學習策略理論(吳增生,1994)、個案分析(文秋芳,1990)、調查(吳一安&劉潤清,1993)和實驗研究,盡管僅限于學習策略的籠統(tǒng)的介紹、描寫和成功學習者策略的直接推廣,但依然確立了學習策略研究在外語教學界的一席之地。如束定芳(1994)、秦曉晴(1996)等分別介紹了國外的學習策略研究以及學習者策略研究的意義、方法、主題和分類以及成果。通過這些學者對學習策略的介紹,國內其他學者們開始意識到學習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并逐漸投入到學習策略的研究中,掀起了國內學習策略研究的熱潮。1996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論述語言學習策略的專著——文秋芳博士的《英語學習策略論》。該書以國內外學習策略研究的成果為依據(jù),不僅概括了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框架,而且從實際出發(fā),介紹了各種學習策略的培訓方法。2002年程曉堂和鄭敏的《英語學習策略》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表明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在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關于學習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學界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對第二語言習得和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學習策略的研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是著眼于學生自己的發(fā)展,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將成為生產(chǎn)的主要要素。要解決知識的無限性和在校學習時間的有限性這個矛盾,必須實施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素質教育,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限的知識,還要通過學法研究與指導,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2.學習策略的掌握及運用是外語學習成功的需要。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實踐表明,學習方法的認知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依賴于語言知識的掌握,而知識要真正轉化為能力則需要方法為中介。所以學好外語的前提是先要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
3.強化學習策略的研究是深化外語教學改革的需要。70年代以來,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以及第二語言習得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學生是外語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自覺、積極、主動的心智認知活動。于是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領域相應產(chǎn)生一個新的門類,即對學習者學習策略(learner strategies)的研究,因為學法研究與指導本身就是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法和學法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只有同步改革,相互協(xié)調,共同發(fā)展,才是外語教學的全過程。
總之,學習是每個人終身面臨的任務。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有效的學習者。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yǎng)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減輕學習負擔,而且能夠大面積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Naiman,N.et al.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
[3]Nunan,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O’Malley,J.M. &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erry House,1990.
[6]Wenden,A. & J.Rubbin(eds).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 Hall,1987.
[7]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黃國營.英語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9]賈正傳,郭惠燕.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系統(tǒng)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
[10]劉潤清.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1]王篤勒.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2]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13]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G642
A
1673-2219(2011)12-0182-03
2011-10-01
彭述初(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與語言學。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