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劍
(湖南理工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情感與思維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曾曉劍
(湖南理工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影像的魅力在于它能夠以情感人,通過視覺的情感力量沖擊人們的心靈世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十分重視情感因素在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作用和力量;同時,復雜的思維活動也成為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情感;思維;攝影創(chuàng)作
影像的魅力在于它能夠以情感人,通過視覺的情感力量沖擊人們的心靈世界,表達攝影家的思想感情、理想價值觀念。攝影家的眼睛并不是機械地觀看,他以人文關懷的目光凝視周圍的世界。藝術如果沒有情感就不會感染人、打動人。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Rodin·Auguste)堅信:“藝術就是感情?!泵绹鴮W者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認為:“藝術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間、時間或詩中的投射,因此,藝術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夠將內在情感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出來以供我們認識的形式。”[1]香港攝影家陳復禮說:“一幅作品,如果沒有感情的內涵,就不是好作品。”[2]這些論述說明了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攝影家在創(chuàng)作中總是目之所及,情之所至,對所拍攝的對象寄予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情感的關切。解海龍拍攝的反映貧困地區(qū)學童教育的系列作品,就是懷著一片赤誠的關愛之心,傾注全部情感拍攝出來的。
攝影創(chuàng)作傾注著攝影家對社會生活以及作品形象的深刻的藝術情感,藝術情感是審美主體的心理機能的重要內容和明顯特點,在攝影藝術創(chuàng)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滲透著強烈的藝術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具有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和藝術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必然給作品帶來巨大的說服力和強烈的感染力,使作品從理性的說服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融合上實現(xiàn)崇高的社會職責和神圣的歷史使命。
作為社會人的攝影家,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面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拍攝對象,他不可能無動于衷。可以說,攝影家其實深藏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對人、對物、對客觀世界懷有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會轉化為深入生活進行拍攝的激情與沖動,成為攝影家創(chuàng)作的深層動因。
情感總是與某種情緒狀態(tài)相連,它們是人類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又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特定反映。心理學家認為,情感和情緒有積極與消極之分,一般來說,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引起積極的情感和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消極的情感和情緒。情感和情緒狀態(tài)有愛、同情、憐憫、激動、悲傷、憤怒、憎惡、煩躁、沮喪、憂郁等。攝影家很少在憤怒、煩躁等情感和情緒狀態(tài)下進行創(chuàng)作,但有可能在激動、悲傷、憐憫的情感和情緒狀態(tài)下進行拍攝。當然,攝影家遇事又要冷靜,不能被拍攝現(xiàn)場和情緒所左右,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冷靜觀察,客觀記錄。否則,難以完成拍攝任務。[3]如512大地震發(fā)生后,一大批攝影家趕往災區(qū)采訪拍攝,地震造成的災難令人痛心疾首,很多攝影家處在悲傷的情緒狀態(tài)下工作,有的甚至是“流著眼淚”按快門。[4]
情感是攝影創(chuàng)作的突破口。生活中的某種東西刺痛了攝影者,或者攝影者對生活中的某種東西動了情感,他一定會想辦法去拍攝,去記錄,一拍為快,所謂“技癢難耐”其實說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考察中外攝影名作,也無不飽含著攝影家深刻而感人的藝術情感,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情感的驅使,攝影家們才會鬼使神差地一次次走近被攝者并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經(jīng)典。當年,意大利著名攝影家喬治·洛蒂(George·ldi)先生就是憑借對中國的熱愛、對周恩來總理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才想出辦法,利用自己的機智和對攝影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里拍到了病中的周恩來總理的一張肖像。[5]
美國著名的人道主義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Smith.W.Eugene,1918-1978)的報道攝影也自始至終貫徹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對被攝者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復蘇并高速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的工業(yè)污染也日益嚴重。一個小漁村出現(xiàn)了因污染帶來的怪病“水俁病”。史密斯得知此消息后,不顧化工廠方面的污染威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漁村采訪報道。他與當?shù)卮迕裢酝?,對受害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整個采訪持續(xù)了三年半之久。史密斯屬于那種在苦難時代去執(zhí)著地為人性做見證的攝影藝術大師,“他不理會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才夠得上藝術標準,他只拍人,只拍受苦受難的人,只拍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人,只拍為別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關心的人。他熱情洋溢地投入人群、浪漫地看世界,有時濫情、有時感傷、有時自憐——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身為人類一分子的自己去拍照,去記錄他永遠不會失去信心的人性光輝?!盵6]
強調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因素。在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純粹意義上的無理性的視看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攝影創(chuàng)作是多種思維活動的結果。攝影家喬治·洛蒂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就談到了這一點:“幸運給了我這次機會,但靈感卻來自思想,思想則在于平時得到的學習和思考,如果不善于運用相機后面的大腦,當幸運和機會來臨時,也會擦肩而過,轉瞬即逝。作為一名攝影家,應該像飛行員一樣,知道飛行的高度、方向和目的,在任何復雜的氣候環(huán)境下,都能從容、熟練地駕駛飛機,使其準確地飛行并安全地在目的地著陸?!盵7]他還強調,攝影創(chuàng)作需要長時間地觀察、思考,反復地實驗和探索,攝影不只是表現(xiàn)拍攝者感到的東西,而是要表現(xiàn)出事物的內涵和拍攝者內心的感受。他的攝影名言是:“如果沒有理解就拍攝,即使拍出來也是表面上的美麗,實為糟糕的圖片?!盵8]
可以說,攝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審美情感絕不是脫離理性的孤立的情感,它是積淀了深厚社會理性內容的審美情感,情中寓理、情中融理、情理交融乃是它的特點。中國古代美學家葉燮在談情理關系時說:“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際。”在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中,理之于情恰如鹽之于水,理性之鹽,完全溶于情感之中。攝影藝術中的情感是極富深度的情感,這種情感的深度是在感性直觀中生成的,它不是一般理性邏輯所能比擬的,它超越了理性,并以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讀者在視覺的直觀中領悟生活。如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Kevin·Carter)拍攝的《饑餓的女孩》。照片拍攝的是1993年蘇丹大饑荒的情景,一只兀鷹緊盯著一個赤身裸體的小女孩。這張照片以最顯著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整個非洲大陸的絕望。畫面沒有一點悅目之處:奄奄一息的孩子,急不可待要撲向獵物的大鷹。1993年,卡特和西爾瓦一起趕到北部邊界去拍攝蘇丹的叛亂。當飛機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馬上著手拍攝那些饑民。為了讓自己從成堆的快要餓死的人的悲慘景象中放松一下,他走進了灌木叢。這時,他聽到了一聲微弱的哭泣,一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食品發(fā)放中心爬行。正當他蹲下了拍照時,一只大鷹落在鏡頭里面??ㄌ匦⌒囊硪淼剡x好角度,盡可能不讓那只鷹受驚。后來他說,他在那里等了20分針,希望那只鷹能展開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趕走了大鷹,注視著小女孩繼續(xù)蹣跚而行。然后坐在樹下,點起一支煙,念著上帝的名字放聲痛哭。這張照片讓凱文·卡特聲名斐然。[9]
攝影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傾注大量藝術情感的同時,常常會運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甚至還會運用逆向思維。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以及其他思維交替運作的結果。
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是人類的高級認識能力,人的知識、經(jīng)驗、理論大都是通過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整理的。攝影家面對拍攝題材時無疑是要進行抽象思維的,當他真要按下快門時,他會判斷這幅影像對他是否真的有價值,沙龍攝影家會考慮它是否很美,準備參賽的攝影家會考慮別人是否已經(jīng)拍過很多,攝影記者會考慮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圖片庫攝影家會考慮市場需要,社會紀實攝影家會考慮它能說明什么社會問題。有時候把相機舉起來又放下了,甚至無功而返,說明他經(jīng)過抽象思維,有過判斷了。初學者可能一上來就按動了快門,沒有進入抽象思維階段,拍到的是一幅無用的影像。有些門類的攝影如資料記錄、翻拍復制,可能用不著動用那么復雜的思維。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攝影家面對被攝事物時,應當進行更復雜、更高層次的思維,爭取作品有更充實的內涵,進入更高的層次。像巴爾扎克對藝術作品所要求的那樣,“用最小的面積,集中驚人的最大量的思想”。有些人這樣努力了,有些人則省掉了這些工序,或者想不到還有這么一道工序需要去做。
要進行順暢而有效的抽象思維,攝影家必須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文化知識和理論知識,以備日后創(chuàng)作思維的一時之需。這種按動快門以前的信息積累,以及才思敏捷地調動這些積累的能力,對于按動快門一瞬間的思維是大有裨益的。我們許多人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拍攝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拍了許多沒有用的影像和廢片,漏掉了一些有價值的影像,總有一些事前應當想到而沒有想到的遺撼,所以有人感嘆說:“攝影是一門后悔的藝術”,后悔之處在于忽略了某些抽象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也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是依靠邏輯,而是借助形象進行思維。從人類進化看,形象思維先于抽象思維。兒童在成長期中,當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形成之時,就發(fā)展了形象思維。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著形象思維,因為它直接、生動、快捷而高效。心理學家認為它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的主要思維方式,因而又叫它藝術思維。
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經(jīng)常互相交替介入攝影創(chuàng)作。在專題攝影中,兩者的互動關系更為明顯。一邊拍照,一邊閱讀資料、編寫文字,能夠互相促進,使專題攝影更加深入。形象思維經(jīng)常受到抽象思維的引導和支持,也有可能遇到抽象思維的干預。
攝影家面對的是形象,他經(jīng)常進行著大量的形象思維。特別是那些追求個性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攝影家,以及那些以激情擁抱生活的攝影家,更加借重形象思維。攝影家到達一個現(xiàn)場時,他是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同時接受多種信息的。眼睛看到了形象,耳朵聽到了聲音,鼻子嗅到了氣味,皮膚感到了溫度,還有現(xiàn)場的語言文字以及各種符號向他的提示。不管他這時內心產生了什么樣的感受,他必須盡快地把這些信息,把其中有用的信息編織到視覺形象中來,盡快地在現(xiàn)場景物形象中找到可以寄托他的見解和情感的宿主,找到可以用來表達的視覺語言,因為他的最終目的是得到一幅視覺圖像。
攝影家的形象思維和其他藝術家的形象思維,應該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小說家和詩人下筆時,面對的是頭腦中的形象,他們用語言文字去結構藝術形象,靈感出現(xiàn)之后還可以精雕細刻地去改進完善這些藝術形象。攝影家就沒這樣的時間,他的路要短促得多,攝影家講的是眼疾手快,一次完成。畫家開始工作時,面對的是一塊潔白的畫布,他可以從構思到成畫,幾經(jīng)反復,甚至重新來過。攝影家的鏡頭面對的是一個已經(jīng)成形的世界,一個現(xiàn)成的形象,他必須從這個已有的型材開始,打造他的作品,置換形象的余地要小得多。
畫家、書法家、雕刻家運筆運刀時,指力、腕力、臂力隨著他的心意作細微多樣的變化。而攝影家只能按動那個冰冷的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快門鈕,所以攝影家受到很大局限,想要創(chuàng)立個人獨特風格要困難得多,他得另想辦法。表演藝術家、甚至畫家,創(chuàng)作時可以利用各種條件讓自己進入角色,進入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興奮或半興奮狀態(tài),讓形象思維和情感活躍起來。攝影家常常沒有這個條件,當題材撞上鏡頭時必須在千分之一秒中進入角色,成敗在此一舉。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創(chuàng)作對攝影家的考驗更為嚴峻。[10]
攝影家對表現(xiàn)對象的認識和理解、態(tài)度和評價都滲透著一定的理性的內容,表現(xiàn)出自己的觀念和睿智。這種理性思維是審美主體——攝影家重要的心理機能。偉大的攝影藝術家不能不是思想家,不能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性。誠然,攝影家是通過表現(xiàn)、刻畫客觀對象來顯露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以深刻的觀察和體驗,開掘對象的思想內涵,把蘊藏于生活現(xiàn)象中的理性因素提煉和概括出來;另一方面又在發(fā)現(xiàn)和表現(xiàn)對象的同時,進行主觀評價,形成自己的主觀思想。
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fā)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chuàng)立新形象。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因為要擺脫業(yè)已形成的“老習慣”就要下決心運用逆向思維,有意和自己原來的設想“過不去”。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只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看成釘子?!彼季S定勢一旦形成便會束縛創(chuàng)造性,[11]突破思維定勢和老的觀察方法,設想幾種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會有新的收獲,為攝影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們曾經(jīng)習慣于豎拍模特,橫拍廟宇,在逆向思維的指引下,我們完全可以嘗試橫著拍攝模特、豎拍廟宇,甚至去掉頭部和腳,只拍模特身體的中間部分,也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圖片。
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是隨大流還是另辟蹊徑?怎樣才能拍到與眾不同、具有獨特個性的作品?成百上千的攝影者都去同一個地點拍攝相似的題材和對象,就會出現(xiàn)雷同和相似,沒有個性和沖擊力。要想有所創(chuàng)新,就必須跳出那個范圍,這是獲得新鮮題材和拍攝內容與對象的辦法之一。因此,另辟蹊徑是一個管用的辦法,有獲獎專業(yè)戶之稱的攝影家梁達明每每參加攝影賽事,總是不隨大流,相反,他往往選擇不同的創(chuàng)作線路,結果拍到的是具有獨特性的瞬間。他在介紹參加2002年河南焦作國際山水攝影節(jié)影賽獲特等獎所采用的策略時說:“我在出發(fā)去焦作前已有所構想,策略是避開大隊人馬,獨辟蹊徑”。而金獎獲得者盧廣的策略也大體相同,他說:“為了能夠拍出與別人不同的照片,我自己單獨行動,經(jīng)過構思我到了太極拳年會的比賽現(xiàn)場(體育館)。為了能夠體現(xiàn)太極拳這項既陰柔且陽剛的古老神秘運動,我選擇了體育館的制高點進行拍攝。我選擇了用慢門,使用了光圈F11-22,快門1秒-8秒不同的曝光反復拍攝,在取景中經(jīng)常用不同的構圖、不同的人數(shù)、不同的動作,花了三個小時,拍了兩個膠卷?!盵12]
《南方周末》圖片總監(jiān)李楠在參加完第四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委之后撰文指出:不能認為攝影真的就是碰運氣,或者說運氣在發(fā)揮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攝影師的思維。日常生活類組照評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關于金獎的爭論在《莫斯科的生活》和《孟加拉國的緬甸非法移民》兩件作品中展開。說實話,兩組作品都很優(yōu)秀,一時相決不下。“如果非要在這兩組作品中選擇出一個更好的來,我個人傾向于《莫斯科的生活》。因為《孟加拉國的緬甸非法移民》描述的是一群明顯處于災難和痛苦之中的人。他們值得同情,但是從攝影的角度來說,突顯在外的災難表象當然更容易捕捉和獲取,這也是攝影總是喜歡追隨戰(zhàn)爭和災難的原因;與此相反,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去敏銳地發(fā)現(xiàn)深刻的瞬間,這是一種更加高超的思維能力。而這樣的照片,也許更能真實地表達這個世界。”這個觀點幾乎贏得了所有評委的響應,《莫斯科的生活》獲得了金獎。[13]
此外,攝影創(chuàng)作和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有一個很相似的地方,這種創(chuàng)作既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又存在著非自覺的無意識的一面,是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非自覺與無意識是人的一種十分奇妙的、甚至有點不可捉摸的心理現(xiàn)象,是創(chuàng)作中客觀存在的心理事實。在攝影創(chuàng)作的審美活動中,意識與無意識、自覺與非自覺、理性與非理性,相互交融,相互轉化,以令人察覺不出的形態(tài)和方式統(tǒng)一在一起。一方面,沒有清醒的自覺的意識,創(chuàng)作肯定不能進行;但是另一方面與自覺的意識交融在一起的,又確實有無意識的非自覺的因素,而且,創(chuàng)作中的無意識、非自覺十分突出。這成為創(chuàng)作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攝影藝術家在審美創(chuàng)造中,往往不需要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思考過程,就可以接受和欣賞對象或事物的具體特征。
成功的創(chuàng)作,都是意識與無意識、自覺與非自覺不同程度地結合在一起發(fā)生作用,雖然有時這種因素明顯一些,有時那種因素突出一些。之所以會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攝影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是充滿激情的、滿載著感性直觀材料的、飽含著生活中本來具有的鮮活氣息和水分的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在這種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中,攝影家的審美心理的動力結構雖有抽象的邏輯思維作為其深廣的基礎,但它絕不是邏輯思維所能完全束縛得住的,情感和藝術思維最終起著決定的作用。
[1][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9.
[2]百度貼吧.中國風光攝影藝術家陳復禮[EB/OL].http://tieba.baidu.com.
[3]唐定.論情商與新聞記者成才[J].云夢學刊,2010,(4).
[4]參閱.三位青川攝影師的地震經(jīng)歷[N].中國攝影報,2008-06-06.
[5]肖逸.“錯誤”鑄成的經(jīng)典之作[J].人民攝影,2004,(4).
[6]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188.
[7]百度貼吧.世界是聰明人的——意大利著名攝影家洛蒂訪談[EB/OL].,2009-04-16.
[8]劉鐵生.洛蒂的機智——拍攝周恩來半身像的幕后故事[J].軍事記者,2003,(3).
[9]宋一葦,徐朝信.攝影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9.
[10]林少忠.攝影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EB/OL].游山游水網(wǎng),U3U4論壇,色影沙龍.
[11]張秉政.貴在發(fā)現(xiàn),善于表現(xiàn)——解讀觀察與創(chuàng)作中的攝影新進路[EB/OL].安徽攝影家網(wǎng),http://jiaoliu.ahsyj.com.
[12]盧廣,袁新民.焦作國際山水旅游攝影大獎賽金獎作品[J].大眾攝影[J].2002,(11).
[13]李楠.從華賽看中國新聞攝影[J].中國記者,2008,(10).
J404
A
1673-2219(2011)12-0152-04
2011-05-1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聞攝影》課程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0A04)階段性研究成果。
曾曉劍(1961-)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理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攝影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