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和美
(湖南科技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引發(fā)的美德思考
莊和美
(湖南科技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孔子把人類美德和有價值的道德都包涵在“仁”之內,它認為“仁”是為人之根本??蓮漠斀窭劾郯l(fā)生的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看,美德所體現(xiàn)的“仁”之道義,已經從一些人的心底悄悄淡去。各級政府部門在整治交通肇事逃逸的方案中,是否意識到“仁”的重要性,是否注重過加強人們的美德需要培養(yǎng)?筆者認為:加強人們的美德需要培養(yǎng),使人們內心強化“仁”性,是避免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的最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交通肇事;逃逸;美德;防范
人類物質文明是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無限便利和享受的同時,也給人類自身的安全帶來了威脅。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人們擁有汽車的比例逐天上漲,但交通事故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趨勢。為什么?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部分人表現(xiàn)出道德觀念的淡化、人性美德的模糊,什么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生命的價值全然不顧,侵犯別人的正當權利,丟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嚴重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與社會秩序。當前,這些丑惡的“失德”、“失范”社會現(xiàn)象,在累累頻發(fā)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彰顯出來。為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更安全,我們有必要剖析這些案情發(fā)生的一些主要原因,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的辦法。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離事故現(xiàn)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行為目的在于推卸、逃脫責任。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往往導致案件難以偵查,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亡,損失無法得到賠償。為了杜絕或減少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這類案情加重了處罰。但是我國目前交通肇事后逃逸現(xiàn)象還是禁而不斷,頻頻出現(xiàn)。是刑法打擊不力?還是人們的美德良知泯滅?抑或是其他原因?
我們來分析一下交通肇事人逃逸的主要四種心理:一是逃避賠償和處罰的賴賬心理。近年來,交通事故賠償數(shù)額在不斷增加,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傷引起的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賠償,比過去增加近一倍。加之有的車輛因沒辦理車輛保險,經濟上負擔不起,便選擇一走了之躲罰賴賬的逃逸方式。二是避免被害人方報復的害怕心理。出事后一些駕駛員最怕的是傷者或死者家屬情急之下傷害自己,因而選擇急速離開現(xiàn)場而逃逸。個別外地肇事者因怕接受本地受害者家屬的各種要求,又害怕受害者家屬報復而選擇急忙逃逸。三是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僥幸心理。一些駕駛員由于是在夜晚或凌晨時分發(fā)生的事故,就以為高速公路地處偏僻,或人煙稀少的路段沒人看見,往往就抱著不會被人知曉的僥幸心理而逃逸,甚至還有出現(xiàn)被害人被多次碾壓致死的案情。四是旁觀者冷漠助長的無事心理。以往就有類似案例,事故發(fā)生在車流量較大的路段,也有不少車輛經過交通事故現(xiàn)場,但大多數(shù)駕車人和路人卻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匆匆而過,導致交通肇事者藐視法律,不當一回事“揚長而去”。
以上交通肇事逃逸者反映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肇事逃逸人品行修養(yǎng)的問題,是由于交通肇事者內心美德缺失導致。
平時我們經常說到道德,并無時無刻不在以社會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和他人。何謂道德?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何謂美德?人格心理學認為,美德是指可以給一個人增添力量的東西,或是能逾越我們自己本性的品行。當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yè)心在你的心靈中永遠扎下根來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有美德的個性。在《荀子·非相篇》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最為天下貴也。人的超我理性及情感是其他自然界生物所不具有的。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也曾提出,人類具有21種美德,其中就包含了勇氣、正義、慷慨、憐憫、仁慈、真誠等。
道德的基本問題是“我應該做什么”,這是以義務為基礎,或許去做的本人未必很自覺、很自愿。而美德是要求自我把“我應當是什么樣的人”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強調一個人品質的性質,他回答“我應該做什么”時,不是靠義務地推動,而是出于圓滿形成的美德而自發(fā)地去做??梢哉f,美德是后天的修養(yǎng)感悟和不斷實踐形成的良好品行,美德是在不斷道德規(guī)范基礎上的升華。早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傳統(tǒng)理論中,就闡述過美德在人性中的主導地位。他們認為美德是一種有益的氣質,是有益的習慣或者說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或渴望具有的特征。中國古代倫理中也強調到美德,孔子把人類美德和有價值的道德,都包括在“仁”之內,認為“仁”是為人之根本。因而,所有外在的東西,比如相貌美丑、家庭背景、出生地、地位、銀行余額等,并不是衡量一個人真正價值的標準,只有美德,能代表我們真正為人的永恒的商標。
社會變革給中國原有的社會關系和倫理秩序帶來了巨大地沖擊,使人們的美德心理受到了強烈地影響。交通肇事人出事后為何選擇逃逸,這實質就源自其美德的缺失。某人的美德意識喪失,齷齪的事就會做得自然,丑陋的現(xiàn)象也就見怪不怪了。對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的處理是事后行為,而消除這類現(xiàn)象的關鍵是防。這就是說,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應靠事前的美德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的社會活動都是有目的性的,并不是盲目隨意的。美德教育也不例外,它應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性。只有確立了美德教育的目的,才能明確美德教育后的方向。對社會公民美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強人們的良知、憐憫、仁義、責任等意識,使人們自覺地去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與職責。作為中國社會公民,我們有責任注視社會發(fā)生的新問題,探索一條新路徑,構建一套新體系來維護社會秩序;我們有責任采取全方位、多渠道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激發(fā)全體社會公民來自覺進行美德修養(yǎng);我們有責任開創(chuàng)全社會關心、各戰(zhàn)線支持的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交通安全的新局面。
美德教育,主要采用“他律”與“自律”兩種方式。美德教育的“他律”,就是教育者為教育對象提供內容與方向上的保證,以預防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動力不足而為其“打氣加油”。美德教育的“自律”,則是教育對象在“現(xiàn)實自我”與“應該自我”的矛盾中作用,由社會規(guī)范的美德“必然”到自我意識的美德“應然”轉化,自己真正成為美德內化的直接動力。因而,“他律”與“自律”應該說是美德教育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美德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吐故納新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因而美德的教育也需要持續(xù)穩(wěn)定地進行。在對社會公民進行美德教育的設計中,應確立正確的美德評價標準,逐步建立與情境實踐相適應的主體性美德評價模式。這里,談幾點加強人們美德意識培養(yǎng)的想法:
(一)增強人們對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敬畏意識
堅持美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強對社會公民的生命價值教育。近期的“藥家鑫交通肇事殺人案”觸目驚心。這起殺人滅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筆者認為不僅反映罪犯的處事心理應激能力差,最根本的是他缺失善良、法律意識淡薄、心理不健全、漠視他人生命導致。記得一位名人說過,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德國通才史懷哲曾闡述,只有我們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它的無限生機。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只有生命的存在,人的價值才能逐步實現(xiàn)。常聽一些逃逸后被抓的罪犯說,逃亡的日子并不好過,良心不可能安寧,聽到警車聲就緊張,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膽的心態(tài)中,被抓后反倒有一種解脫的感覺。與其這樣,為什么不在出事后主動承擔責任而得到良心的安定?這說明,人只要不是神經出了問題,一般清楚自己行為是否違法,只不過這種關注他人生命的意識還不夠清晰,自我否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因而,杜絕人們交通肇事逃逸的現(xiàn)象,應從培養(yǎng)人們對自己與他人生命敬畏的美德意識入手,來喚醒人們的美德良知,使人們建立“做人”應具有的思維能力,增強承擔責任的勇氣和力量。這種教育應在考駕照時同時進行,作為拿駕證的主考內容之一。
(二)重視個性美德修養(yǎng)的需要意識
需要,是一個人感到某種欠缺并力圖獲得滿足時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這種需要即可由有機體內部引起(渴了想喝水),也可來自個體周圍的環(huán)境(期盼別人的認可)。當人們感受到這些要求引起個體心理的不平衡時,就會轉化為他的某種需要。需要總是指向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客體或事件,即追求某種客體,并從客體中得到需要的滿足。正如前蘇聯(lián)心理家波哥斯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fā)展條件的必要性,它反映有機體、內部環(huán)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穩(wěn)定的要求。如果不引起個體自覺重視個體美德修養(yǎng)的需要,強制性教育的結果只會使受教育者感到“勉強”或“壓力”,效果顯然不會如愿。要想有效地對社會公民進行美德教育,就必須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激發(fā)社會公民的美德修養(yǎng)需要意識。如,通過電視、電臺、報紙等媒體宣傳交通中的美德事跡,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將美德品質深入人心,在“美”與“丑”的對比中,來促使社會公民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增強美德仁義意識,自覺避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發(fā)生。
(三)明確遵紀守法違者必究的處罰意識
現(xiàn)實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一些駕車人就是缺乏嚴厲的處罰意識造成的,認為出了問題最多只是罰點“小錢”,躲過的更沒有事,因而沒有把交通安全問題放在心上。還有的是根本沒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認為自己“有的是關系,賴我不何!”對于以身試法的交通肇事逃逸者,應該加大處罰力度。如果未造成實質性傷害逃逸的,應該加重扣分與罰款數(shù)額,超過一定違章積分后,一段時間內暫停駕車;對于已經造成實質性傷害并逃逸的,應該根據(jù)情節(jié)和后果與刑事銜接,處罰要嚴厲,以此來消除一些法律意識淡薄者、以身試法者、有僥幸心理者的各種心態(tài)。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對于道德一時散失的人,必須要美德教育與刑事處罰雙管齊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起到足夠的法律警示其人與他人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其在教訓中醒悟。社會道德是在“生生之德”中發(fā)展的。這就是說,一人達到了德,還要使他人遂其生,要在旁邊扶助他人,而不是代替他們生長。嚴厲處罰與教育,實質上是在幫助和扶助他人“長德”,防止其犯更大的錯誤,正如老人們常說的“棍棒底下出好人”道理一樣。
(四)加強交警規(guī)范執(zhí)法的責任意識
正常的交通秩序是避免交通肇事的重要條件。這其中,離不開交警的辛苦工作和責任心及科技與科學管理。因而,加強交警隊伍自身的責任意識教育,提升交警隊伍的整體素質,使執(zhí)法人員做到堅持正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guī)范操作體系,不要因熟而異的處罰,避免一些人因“熟人心理”而導致犯更大的錯;進一步規(guī)范執(zhí)法,不要冷一陣熱一陣,造成人們認為“過年過節(jié)時才加大警力,平時無所謂”的心態(tài)而犯罪。加強巡邏查堵崗哨,提高路面執(zhí)法的及時性,盡可能及早地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案情嚴重化,或一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大科學技術的應用,擴大“電子眼”的可視范圍,避免一些交叉路段處于“盲人”區(qū),造成事故沒法鑒定,給缺德分子“鉆空子”。交警在整個執(zhí)法過程,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即切實落實好便民措施,積極提高執(zhí)政為民、執(zhí)法為民的實效性,執(zhí)法中既要嚴厲,又要注意處事的方法,讓老百姓從心底里感受到交通秩序的重要性,順服交通法規(guī)而自我遵守交通秩序,逐漸提升交通安全意識。
(五)建立社會適當援助的解難意識
隨著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逐漸完善,建立交通事故后的一些社會救助體系也勢在必行。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遇到緊急、突發(fā)和特殊困難的公民,依靠自身能力無法維持基本生活,而提供基本物質幫助和相應服務的制度安排。社會救助體系,是指為落實社會救助而建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以及為保證這些政策法規(guī)順利實施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整體。對于在意外交通事故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或賠償經額巨大而沒有能力償還的,社會應考慮適當給予援助。這樣,能使一些被傷害人不會因肇事者逃逸而延誤救治,也使真正無經濟實力的交通肇事者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而避免肇事后逃逸。當然,社會各界人士的非政府行為給予的援助,更能及時的解決問題。我們應大力培養(yǎng)公眾慈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的共產主義美德風尚,真正使我們進入一個祥和安寧的社會。
物質生活的充實與富裕,不會自發(fā)地帶來人們精神文明的進步,而只有使整個社會成員對美德的重視,并不斷強化美德的重要性并實際踐行,才能真正使社會公民增強美德品質,擁有文明健康的心理,使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發(fā)展,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交通肇事逃逸等違反交通法規(guī)現(xiàn)象的發(fā)生。
D648
A
1673-2219(2011)12-0118-03
2011-09-22
莊和美(1954-),女,浙江寧波人,湖南科技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