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明(北京物資學院 商學院,北京 101149)
“做中學”教學模式在ERP沙盤實訓中的應用要點
柯 明
(北京物資學院 商學院,北京 101149)
“做中學”是在20世紀早期提出的一種高校教學模式。2005年以后,我國經管類院校才開始引入“做中學”模式,但也只是留于觀念層面進行的探討,實際應用的案例和具體做法還比較少。作者經過開發(fā)ERP沙盤實訓課程和多年從事ERP沙盤教學,積累了一些“做中學”模式的應用經驗。論文是對“做中學”模式在ERP沙盤模擬課程中的應用要點進行的探討。
做中學教學模式,ERP沙盤,互動教學方法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心理學家,曾提出過應用型高等教育的三個核心命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依次為據,他對知和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提出了一個大家非常著名的一個“做中學”的原則,杜威認為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并指出從“做”中學是比從“聽”中學更好的學習方法?!白鲋袑W”可把學校知識的獲得和生活的過程、活動等聯(lián)系起來,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知與行的統(tǒng)一。
“做中學”的原則另外一個特點是有利于建立現代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因為傳統(tǒng)的教育片面的強調教師的權威,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師是權威,學生必須聽你的。因而,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視老師的答案為正確標準的習慣,以至于走入崗位后,一時間難易適應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環(huán)境。在現在的主體教學模式下,教師單純的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削弱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杜威主張在整個學校的生活和教學中,學生必須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協(xié)助者。
將教師的角色轉化過程來并非易事。學生是主,我們是輔。這兩個關系的改變,牽涉到現在教學模式的不適應,我們雖然也在做一些什么案例教學、研討,仍然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所研討的問題和學生做事沒有關系,和學生的真實感受沒有關系,所以效果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突出。
自2005年以來,我們在“做中學”模式的應用方面做了許多的嘗試,特別是采用 ERP沙盤模擬的實訓形式,取得了很多有意的經驗。
ERP沙盤模擬實訓是以模擬經營 6年企業(yè)為任務的一項綜合性極強的體驗式訓練。這個訓練是將學生分成6組,每組4-5人,每組各代表不同的一個虛擬公司。訓練中,每個公司的成員將分別擔任公司中的重要職位(總經理、財務主管、市場主管、生產主管和供應主管等)。6個公司是同行業(yè)中的競爭對手。他們從先前的管理團隊中接手企業(yè),在面對來自其它企業(yè)市場競爭中,將企業(yè)向前推進、發(fā)展。在這個課程中,學員們自主做出所有的決策(如新產品開發(fā)、產能的改進、新市場開發(fā)等等)和每一項運作操作。每個獨立的決策似乎容易做出,然而當它們綜合在一起時,許多不同的選擇方案自然產生。大家要在模擬的幾年中,在客戶、市場、資源及利潤等方面進行一番真正的較量。通過這一模擬,使學生們有機會經歷一個企業(yè)從戰(zhàn)略到運作的各個階段的思考、組織、執(zhí)行的過程,最終可以通過經營的結果,檢驗當初的思考和決策是否合適。
多年沙盤教學活動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訓練初始時學生們的想法和認識,在訓練結束后,都會發(fā)生改變,特別是那些經營困難的團隊,變化最大。而在這期間,我們會收到來自各個團隊的咨詢或者聽到這樣的求助:
“老師,能給看看還有沒有救了?”
“老師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
“我們的錢都跑到哪里去了?”等等。
此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所在,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將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告訴學生,并引導他們在后來的模擬中改正。所有這些,在后來的學習和訓練中都會發(fā)現,學生在運用這些方法去解決經營中的問題,而且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一)“做中學”教學模式案例
在ERP沙盤模擬運作第二年,一個新的產品會在下半年投入生產,而在年初獲取銷售訂單時,學生們往往會因計算錯誤而多取或少取訂單。其實,可以用甘特圖的方法準確計算出產能?,F場教授使用甘特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的先教后做,另一種是先做后講,兩種教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采用第一種方法,老師都會在開訂貨會前,先告訴學生如何計算產能,會詳細講解甘特圖的使用方法(筆者曾看到很多老師是這樣操作的),而且好心的老師還會不斷地提示學生不要算錯了,如果發(fā)現錯誤還要告訴學生錯了。我們會發(fā)現,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后來的經營中并不太主動使用甘特圖測算產能,即便做了也還是經常讓老師來確認是否做對了,顯得很沒有自信。
采用第二種方法,老師開始不參與學生的決策過程,即便有明顯的計算錯誤,也不做任何的提示與糾正,直到讓學生經營到最后,自己發(fā)現算錯了,并且為了糾正錯誤苦想解決方案后,教師再采用以下的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教師:“為什么會拿錯訂單?”學生:“因為算錯了?”
教師:“為什么算錯了?”學生:“……”
教師:“你們用什么方法計算計算出下半年能生產多少產品?”學生:“我們用……或者用……”
教師:“你們認為自己的方法可靠嗎?”學生:“……”
教師:“事實說明你們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同意我的說法嗎?”學生:“……”
教師:“現在我告訴你們一種可靠的方法,能夠準確測算出每一確定時間的產量,這就是甘特圖?!?/p>
這就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作為旁觀者根本不介入學生的決策活動,而是任其發(fā)生錯誤,直到第二年運行到最后,學生自己發(fā)現由于產能計算錯誤而無法完成訂單的事實,此時,學生們會有很強烈的后悔情緒,特別是,這一錯誤對今后的經營產生了影響時,學生的后悔情緒會更加強烈。此時,誘導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再施教甘特圖,其效果可想而知的。
(二)“做中學”教學模式案例分析
從應用的效果來看,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學生們的確是可以在第二年獲取準確獲取合適的訂單,但之后,還會發(fā)生計算產能錯誤的。使用“做中學”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先付出錯誤的代價,再學習甘特圖的用法,之后,很少有再犯產能計算錯誤,甚至在一年后的其他課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學生會利用甘特圖處理相關的計劃問題。
分析兩種效果的原因,我們認為,傳統(tǒng)“教”在前“用”在后的方法,不能刺激學生的意識,就是說學生不會產生不這樣做會犯錯誤的意識,而且教師的過多干預,會讓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依賴,對與錯的判定權自然轉移到教師那里。沒有了自主自信的判斷,學生將來還可能犯錯。
而后一種“錯”在前“糾”錯在后教法,由于錯誤打亂了學生們原先美好的計劃,在心理上造成了后悔的情緒。正是這種后悔情緒的作用,教師再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多拿訂單的原因時,會引起學生們規(guī)避犯錯的一種渴望,此時再詳細講解使用甘特圖進行產能計算的方法,能得到學生們發(fā)自心靈深處的共鳴,所以會在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這樣做“定”犯錯的意識,這種意識可產生如何避免“犯”錯的主動防御意識,并且會對防御措施有一種依賴感,因此他們會牢牢記住能幫助他們避免犯錯的方法和工具。
這就是“做中學”模式會產生比傳統(tǒng)模式更優(yōu)的教學效果的機理。
通過在沙盤訓練過程中應用“做中學”模式的效果比較,有三點收獲:
1.通過“做事”過程,才能對管理產生真實感,才能意識到管理是活生生的生活現實。
2.通過“做事”過程中的犯錯,才能讓學生體驗或感悟到管理方法和理論的重要作用,讓他們產生對管理方法的依賴意識。
3.通過“做事”中不斷地犯錯和糾錯的過程,讓學生發(fā)現自己距離優(yōu)秀的距離,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這對于他們人格的塑造極有益處,因為只有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才有進步的動力,這是優(yōu)秀管理者的最基本的素質。
[1]柯明.企業(yè)資源管理(ERP)沙盤模擬實訓課程體系研發(fā)報告[R].高等教育學會評審會,2008.
[2]柯明.關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三點思考[J].科技時代,2009,(6).
[3]柯明.實踐教學改革必須明確的三個問題[J].揚州大學學報,2008,(8).
G642
A
1673-2219(2011)07-0190-02
2011-03-01
本項目受北京物資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0年A-7)互動體驗式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資助。
柯明(1956-),男,北京人,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天津大學碩士,主要從事ERP、會計學研究。
(責任編校: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