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玉, 任紅川, 侯彥賓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對專業(y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認識
蔡紅玉, 任紅川, 侯彥賓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從現(xiàn)代教育理念出發(fā),論述了自主學習的內(nèi)涵,從理論及現(xiàn)實角度闡述了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提出了應(yīng)從培養(yǎng)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學習動機、對學習策略的有效應(yīng)用3方面加強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隨著知識更新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長,終身學習和教育成為了社會的主導學習理念。依據(jù)認知理論及人本主義學習觀所倡導的重視學習者主體的學習觀念,在向?qū)W習型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迫切。HOL EC(1981)[1]提出,學校應(yīng)該設(shè)立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幫助學生獲得語言和交際技能;二是幫助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即學會如何學習。BENSON(1998)[2]也強調(diào),“自主”應(yīng)作為大學教育的目標,一方面,這是發(fā)展學習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這個時代需要產(chǎn)生新知識而不是重復舊知識的能力。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習者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學習者自主性應(yīng)成為每個學習者和每位教師的目標已在教育界達成共識”(Brookes&Grundy,1988)[3]。
在我國,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養(yǎng)成了極強的依賴心理,自主學習的意識非常薄弱,更不具備獨立承擔一切學習責任的能力。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人數(shù)猛增,教師人數(shù)相對不足,以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主性為目標的任務(wù)更顯得必要和緊迫。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理論有了顯著發(fā)展。HOL EC(1981)[1]、DICKINSON(1987)[4]、BENSON(1997)[5]以及 BOND(1988)[6]、LITLE (1991)[7]都從不同角度對自主學習進行了界定。以教育領(lǐng)域為自主學習背景,Dickinson(1993)[8]歸納了自主學習者的4個特征:(1)辨識已學過的知識;(2)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目標;(3)選擇應(yīng)用合適自己的學習策略;(4)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這些理論是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取代“以教師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和科技的迅猛發(fā)展迫使人們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自我發(fā)展和完善。大學里所學的知識根本無法滿足人們一輩子的工作需求,必須要進行終身教育,才能適應(yīng)殘酷的競爭,否則將被淘汰出局。因而,我們的教育必須徹底擺脫“應(yīng)試教育”的束縛,全面實施以人為本的素質(zhì)教育。大學生只有擁有了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進行自主學習,才能適應(yīng)走上社會之后的自我發(fā)展。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都公認,讓受教育者學會如何有效思考,是教育的首要目標。
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chǔ)是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個性化學習,體現(xiàn)了建構(gòu)主義理論關(guān)于學習者在已有知識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個人意義的理念。強調(diào)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者的自發(fā)學習,強調(diào)自我評估的重要性,這也正是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重要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因此認為教學工作的重點應(yīng)該是促進學習進程,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和人格的充分發(fā)展。此外,無論是交際法,還是整體語言法,也都特別強調(diào)以學習者為中心。正如Johnson &Morrow(1981)[9]認為的那樣,老師只能起幫助、建議和引導的作用,學習的任務(wù)只能靠學習者自身去完成。也就是說,學習者必須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真實目的語言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感知語言使用的某些規(guī)則。
為了解目前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狀況,筆者對河北大學、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河北工業(yè)大學和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英語專業(yè)本科二、三年級,共16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問卷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動機的調(diào)查。筆者根據(jù)內(nèi)外部動機理論,在參考學生的實際情況后,以陳述方式列出了學生的七種學習動機,要求學生在與自己情況一致的陳述上打勾,如果與以上7種情況均不符合,則在第八欄填寫自己的學習動機;第2部分考察了學生對學習中自己所負責任持有的觀念,有4個變量:課上所負責任、課后所負責任、對學習的監(jiān)控與評估和其它;第3部分調(diào)查了學生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持有的態(tài)度,有3個變量:課上自主學習能力、課后自主學習能力和對學習的監(jiān)控與評估;第4部分調(diào)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情況,包括3個變量:認知策略的使用、元認知策略的使用和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二、三、四部分題目均采用了五級選項。結(jié)果為:
(1)對學生學習動機的調(diào)查顯示28.6%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完全出于外部動機,61.2%的學生為混合動機,而只有10.2%的學生學習英語出于內(nèi)部動機。
(2)問卷第二部分為學生對學習中自己所負責任持有的觀念。結(jié)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老師有過多的依賴。課內(nèi)自主學習及對學習的監(jiān)控與評估方面即問卷中第6、8、9、11、12項顯示:選擇自己負一點責任的學生分別占36.75%,39.80%,45.92%,27.21%, 33.33%。而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jié)果是自主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生“主動”學習、“有意識”學習的體現(xiàn)(項目說明:第6項——制定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第8項——選擇各科課程使用的學習資料,第 9項——選擇課上開展的學習活動,第 11項——評估你的學習過程(學習中是否根據(jù)自己的弱點制定了相應(yīng)的學習計劃,選擇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第12項——評估你的課程設(shè)置與自己的學習水平是否一致)。
(3)第3部分調(diào)查了學生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持有的態(tài)度。調(diào)查表明,課上、課外自主學習和對學習的監(jiān)控與評估3個變量的均值都小于3.5,說明由于學生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持否定態(tài)度,即使在完美的外部環(huán)境中學生仍不會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對于第14、15、17、20、21、22、和23項,大部分學生認為即使有機會也會做的“差”這樣的的學生百分比分別為24.49%,27.89%,36.73%,31.29%,23.37%, 30.85%,25.17%(項目說明:第14項——制定短期和長期學習計劃,第15項——選擇課上學習材料,第17項——選擇課上學習活動,第20項——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第21項——明確自己的學習弱點,第22項——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中是否根據(jù)自己的弱點制定了相應(yīng)的學習計劃,是否運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自己的學習是否在提高),第23項——評估所學課程的設(shè)置是否與自己的學習程度、學習水平相一致)。
(4)就第4部分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情況而言,學生對元認知、認知、社會情感策略的應(yīng)用停留在中低等水平(均值為2.97,3.06,2.95,Oxford認為當均值為3.5或3.5以上時,策略使用為高水平)。
總之,問卷調(diào)查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生持混合學習動機為主,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對自己及老師應(yīng)負責任持明確觀念,這些觀念會影響他們的自主學習過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部分的調(diào)查表明,即使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學習環(huán)境,大部分學生因?qū)ψ约鹤灾鲗W習能力缺乏足夠信心,也不會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習策略的低運用證明尚未做好心理準備的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學習程度很低。
意識與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兩大重要元素(Littlewood,1996)[10]。如果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空中樓閣。語言教學只有以學習者為中心,提高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地位,才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國學者華維芬(華維芬,2002[11])指出,學習者自主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一是意識培養(yǎng),二是態(tài)度轉(zhuǎn)變,三是角色遷移。所謂意識培養(yǎng),就是學習者需要逐步認識到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對學習過程至關(guān)重要;所謂態(tài)度轉(zhuǎn)變,指的是學習者通過嘗試新的角色和習慣,逐漸脫離陳舊的行為模式,確立一個負責態(tài)度的學習者形象;角色遷移則是指學習者隨著責任心的提高,逐步取代教師的某些作用,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問卷調(diào)查顯示,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老師應(yīng)負責任持明確觀念,大部分學生對老師有過多的依賴,為了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必要從入學起就對新生進行意識培養(yǎng),以消除他們對老師的過度依賴心理。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通過項目培訓、強化學習策略、教師在教學中的重新定位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態(tài)度轉(zhuǎn)變和角色遷移。
外語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能推動并促使漫長的外語學習過程持續(xù)下去。動機可分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持內(nèi)部動機的學習者對目的語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目的是與目的語國家人群進行交際與交流,并得到該語言社會的認同;持外部動機的學習者則出于某種實際需要才學習外語,如通過考試獲得某一資格或證書并以此改善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地位。無論是外部動機還是內(nèi)部動機均對自主學習有促進作用,是自主學習的動力所在。比較而言希望了解目標語文化并融入其社會的內(nèi)部動機對學習的成功起關(guān)鍵作用(Gardner& Lambert,1972)[12]。內(nèi)部動機能促使學習者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反過來,隨著學習者自覺和自主性范圍擴大,也會產(chǎn)生內(nèi)部動機。
問卷調(diào)查顯示:28.6%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完全出于外部動機,61.2%的學生為混合動機,而只有10.2%的學生學習英語出于內(nèi)部動機。所以英語專業(yè)學生持混合學習動機為主,教師應(yīng)更多鼓勵學習者的內(nèi)部動機,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外語水平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學習者只有認識和掌握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對他們的語言學習負起責任來。策略的使用和外語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即正確使用策略可以幫助提高外語能力,而外語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進策略的有效使用。在日常教學及學習過程中,有效地使用外語學習策略,不僅可以積極地改進外語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還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O’Malley’&Chamot(1990)[13]把學習策略劃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由確立目標、制定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和自我調(diào)整組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Vandergrift(1996)[14]認為,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習者全面了解其學習過程,具備預見能力和監(jiān)控錯誤能力,并最終完成反思、評估、糾錯和正確知識的建構(gòu)。通過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可使學生養(yǎng)成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安排學習任務(wù)、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估任務(wù)完成情況的習慣,進一步走向自主。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在對語言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和轉(zhuǎn)換時所用的策略,正如Oxford(1990)[15]所言,它們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直接影響。學生通過策略培訓可系統(tǒng)認識、掌握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容納了學習者與他人之間的言語互動行為和對自身情感、態(tài)度、動機等進行調(diào)控時所使用的策略。問卷調(diào)查顯示學生對元認知、認知、社會情感策略的應(yīng)用停留在中低等水平。因此,作為一名外語教師一定要把學習策略的培訓滲透到教學之中,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從而改善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獨立、自覺學習的能力。
以上論述分析自主學習的內(nèi)涵,從理論上闡述了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通過問卷調(diào)查及訪談證實了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的迫切性。進而提出了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從以下3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策略進行有效應(yīng)用的能力。
在現(xiàn)代社會,學習已成為一項終身任務(w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及其自主學習能力,由引導語言學習逐步過渡到對學習者完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習者真正具有不依靠老師而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成為時代所需求的高素質(zhì)人才。
[1] HOL 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2] BENSON P,LOR W.Making sense of autonomous language learning:Concept ions of learning and readiness for autonomy[J].English Centre Monograph,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2):3.
[3] BROOKES A,GRUNDY P.Individualization and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1998.
[4] 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 BENSON P,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6] BOUD D.Moving Towards Autonomy.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New York:Kogan Press,1988.
[7] LITTLE D.Learning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
[8] Dickinson L.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J].EGT Journal,1993,47(4):330-336.
[9] Johnson K,Morrow K.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C].Harlow Longman,1981.
[10] Littlewood W.Autonomy:an anatomy and a framework [J].System,1996,24(4):427-435.
[11] 華維芬.“學習者自主”探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12] Gardner R C,Lambert W 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972.
[13] O’MALL EYJ M,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4] VANDERGRIFT L.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core French high school student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6(52):200-223.
[15] 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TeacherShould Know[M].NY:Newbury House,1990.
Views on developing English major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I Hong-yu,REN Hong-chuan,HOU Yan-b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071001,China)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nten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n the light of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English major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rom both theoretic and pragmatic points of view.It proposes that to cultivate learners’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vital in reinforcing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utonomous learning;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strategy
G 642.0
A
1008-6927(2011)02-0223-04
2010-11-15
2010年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002024)
蔡紅玉(197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劉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