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貝
廣東省中山市華僑中學(528400) 肖會玲
課堂練習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起著監(jiān)控、鞏固、反饋的作用。課堂作業(yè)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課堂作業(yè)必須對學生有意義、有價值,并且有趣、難易適度;作業(yè)量必須適當,學生能夠完成。課外作業(yè)布置要精心設計、精心挑選,設計或選題要有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批改反饋要及時,教師必須建立作業(yè)批改記錄本,統(tǒng)計差錯題,為補差和講評提供依據(jù)。講評要及時,要求學生及時彌補,所有作業(yè)有錯必糾。即對學生的作業(yè)要做到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自古就有“溫故而知新”,如果不練習鞏固,別說知新,就連“故”都可能是新的了。
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了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公式: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梢娊虒W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本次教學取得有效性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備課后需要反思,上完課后需要反思,指導后需要反思,期中、期末后需要反思,教書育人的各個過程或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反思,直至一生的工作歷程都需要反思,今天的反思是為了明天更好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要使課堂教學有效,應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三個不講”原則:“學生已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 “講了也不會的不講”;
2.“三個必講”原則:“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問題必講”;
3.“三個到位”的原則:“講練到位、點評到位、糾錯到位”。
只要我們能真正堅持把握好這幾條原則。確保做到位,也就能確保每一節(jié)課都是高質量、高標準的課,有效教學的要求也就能真正落到實處。
福建南安教師進修學校(362300) 吳明黎
案例一 限時找國家,活躍課堂氣氛
某天,我們全組到洪梅中學聽課調研。第三節(jié)課,我聽了初一(二)班一堂地理課,課題是七年級下第八章第一節(jié)“中東”。根據(jù)課標要求:學生應學會在地圖上找出主要的國家及城市,而教材中關于本區(qū)主要國家及城市并沒有文字介紹,只突出地圖信息。即在活動題中要求學生讀圖找出主要國家及城市。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地理分析、判斷能力。歷來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知識時,總是不太會利用手中的地圖,跟不上教師指圖的進度。然而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與學的方法令我大開 眼界。教師采用競賽形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布置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主要國家及城市的位置,完成活動題,教師巡回指導。我環(huán)視一下,學生興致不高,甚至有個別學生趴在桌上。這時,教師宣布:“現(xiàn)在,咱們來做個競賽,兩人一組,自由組合,一個報國家、城市的名稱,另一個在掛圖上找出相應的位置,時間兩分鐘,比一比,那組搭檔做得最好?”此時,同學們都來勁了,剛才趴在桌上的同學也挺直胸膛、睜大眼睛在地圖上比著、畫著。比賽開始了,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臺上緊張地尋找著,臺下整齊地倒記時“三、二、一”,這時,教師宣布結束。學生臉上露出惋惜的表情,有的同學連手都舍不得放下。
案例二 小組合作,競爭學習
這是2009年泉州市中學地理片段教學比賽的一個比賽片段。課題是“34個省級行政區(qū)”。本節(jié)課地名眾多、學生空間概念不強,空間位置很難掌握,尤其是省級行政區(qū)的位置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下面是尤老師的教學過程。教師先從信封收信人地址的填寫,講述省級行政區(qū)的劃分,然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文,了解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及分布,教師再以歌謠形式總結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接著進入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即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輪廓及位置,這是決定教師成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時間只有十分鐘左右,我真替他焦急。尤老師卻不慌不亂,與一般教師一樣,先讓學生讀“政區(qū)圖”,熟悉政區(qū)輪廓及位置。接著多媒體展示“34個省級行政區(qū)空白圖”,教師邊拖動政區(qū)圖片,邊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一個個政區(qū)的形狀,幫助學生記憶,學生視線一刻不離緊跟著鼠標箭頭移動著?!翱辞宄藛??掌握得怎樣?”“沒能全部記住?!薄皼]關系,咱們不妨來做個游戲比比。現(xiàn)在根據(jù)原來四個小組為學習小組,進行拼圖比賽,把34個省級行政區(qū)圖片擺放在政區(qū)底版的相應位置,完成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分布圖,比一比哪組拼得又快又好?”學生們很興奮,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喊出:“太好了,可以做游戲了。”“比就比,誰怕誰。”“終于可以展示自己了?!薄餍〗M迅速聚集一起,推選組長,明確分工,各就各位,對地圖的、找卡片的、糾錯誤的……各組配合非常默契,大家緊張而興奮地忙開了。課堂上寬松而有序地進行著?!袄蠋?,我們組拼好了!”“我們也好了。”“我們也好了”“ 我們也好了?!苯處熣J真地巡視各組的拼圖正確率,結果全部準確無誤。教師只好按時間長短評出第一、二、三、四名?!巴瑢W們,現(xiàn)在34個省級區(qū)輪廓及位置掌握了嗎?”學生:“都掌握了,沒問題?!本瓦@樣短短幾分鐘,師生輕松愉悅地突破本節(jié)難點,學生學習掌握了政區(qū)輪廓及位置,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外國語學校(212000) 解鎮(zhèn)英
新課程提倡的課堂是一個綠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課堂中,學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說話的權利。在學生的腦袋中,總有著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課堂中他們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guī)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往往會令教師措手不及。其實這些“花絮”反映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善于引導,充分發(fā)掘其中的有價值的東西,那么這些“花絮”就能轉化為課堂的“亮點” ,從而促成課堂的精彩生成。 熱鬧可以制造,亮點則需要捕捉。教師需要具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慧眼,及時捕捉和誘發(fā)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亮點,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學生的“奇談怪論”,讓“花絮”在課堂中綻放,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為課堂增添一抹亮色。例如,在講述東非大裂谷過程中,在同學們驚嘆這條裂谷的規(guī)模之大時教師順勢提出問題:“大家猜猜看,地球的這道大傷疤是怎么形成的?”這時忽然有同學冒出一句:“盤古開天辟地時不小心辟出來的!”他“搗亂”地回答惹來大家一陣大笑,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故作半信半疑狀問:“那盤古的這把斧頭該有多大???”這時有其他同學迫不及待地舉手:“不對,老師,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應該和板塊的運動有關……”盤古開天辟地這個“意外”非但不是節(jié)外生枝,反而猶如往平靜的湖里扔進一塊石頭,激起千層漣漪,激活了其他同學的思維,使課堂靈動活潑,并給了教師一個因勢利導的契機。
“異點”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一問題產生的不同的見解或看法。所謂“燈不撥不明、事不論不清,理不辯不明”,“異點”往往能引起觀點的撞擊,生成課堂焦點,形成“百家爭鳴”的氣象,使課堂成為思維交集的場所。特別是師生意見不一致時,教師一定要認識到,這樣的異點正是深挖教學細節(jié)、激發(fā)探究欲望的良機。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創(chuàng)設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爭議的興趣,營造便于爭議的條件,保護學生獨立的見解,培養(yǎng)善于爭議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爭論,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提高思維品質。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同學們比較剛果河與尼羅河的水量以及含沙量。匯報時同學們的觀點出現(xiàn)了分歧,有的小組認為尼羅河長水量應該最大;而有的小組卻認為尼羅河流經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氣候區(qū),但剛果河流量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所以水量剛果河比尼羅河大。在這個過程中,“異點”的爭論引發(fā)了思維的碰撞,思維的碰撞激發(fā)了探究的欲望,探究的過程提升了思維的水平,因而學生收獲的不僅僅在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思考問題,提高了思維品質。
河北省冀州市中學(053200) 張素華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判定運動方向的問題。這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在地理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手來判定方向,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這樣就避免一些學生出現(xiàn)記憶混亂的局面?!澳献蟊庇摇钡膽弥饕谝韵聨追矫妫?/p>
◇判斷地球的自轉方向,用右手代表北半球,左手代表南半球,雙手翹起大拇指,握緊四指。右手大拇指朝上,代表北極,四指指尖所指方向為地球的自轉方向逆時針,左手大拇指朝上,代表南極,四指指尖所指方向為地球的自轉方向順時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