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賢
(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目前,高校歷史專業(yè)世界史通常分為世界古代史(又分為上古史和中古史)、近代史和現當代史。世界古代史是世界史的基礎課程,也是歷史專業(yè)的大一新生接觸到的第一門世界史課程,學好該課程是學好世界通史的關鍵。長期以來,學生對這門課程并沒有太大興趣,甚至產生了畏學厭學情緒。如何有效改變這種局面,使學生愛上這門課,是每個世界古代史講授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相對于世界近代史和現當代史,世界古代史有其自身特點。一是時段跨度大,包括從史前社會到公元17世紀約5000多年時間。如此長時段的歷史通常在兩個學期內完成學習,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習難度。二是地理范圍覆蓋廣,囊括亞非歐美四大洲。古代的地理疆域和近現代有很大不同,紛繁復雜的地理疆域使得這段歷史更為撲朔迷離,學生難以掌握。三是知識內容豐富復雜,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內容。單就宗教來看,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產生于這個歷史時期。這段歷史中一些人名地名不僅長且晦澀拗口,難以記憶。四是史料少。受多種條件制約,學生基本上接觸不到反映這個歷史時期內容的一手資料。世界古代史時間久遠,比較直觀的歷史影像資料更是匱乏。因此,該課程給學生留下了“既洋又古、學起來困難、學了無用”的印象。
在高中歷史教材改革之前,歷史教材通常不包括世界古代史,從當時教材的名稱《世界近現代史》就可以看出。歷史是一個整體,世界古代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不學世界古代史,不利于知識結構的健全以及歷史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會使自己日后進入高校歷史專業(yè)學習世界古代史時困難重重。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世界古代史一直缺失的局面被打破?,F在高中歷史教材主要采取模塊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把中外歷史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界古代史內容。不過,仍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比如,如何把原先不被重視的世界古代史整合到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模塊之中,使學生對世界歷史形成完整和連貫的認識。
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梁啟超講過:“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其礎也。”[1]歷史地圖從空間角度入手,采用圖示形象來揭示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理環(huán)境,動態(tài)反映復雜的歷史現象。所以,在學習某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時,我們需要首先明確其地理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就世界古代史而言,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疆域及地名古今存有很大不同,政權更迭頻繁地區(qū)的地理疆域更是錯綜復雜且長期處在變動之中。如果對這些變化在地理概念上沒有明確認知,就會對當時的歷史產生錯亂之感。長期以來,地理在中學一直是副科,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深入學習。地理知識的相對欠缺加大了學生學習世界古代史的難度,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是服從專業(yè)調劑而非自愿選擇歷史專業(yè)的,對所有歷史專業(yè)課程的興趣都不濃,更不要說內容錯綜復雜的世界古代史。學生對該課程缺乏興趣還和他們剛進入大學后的心態(tài)有關。解除了高考壓力之后的大一新生往往會放松自己的學習,部分同學甚至抱著“六十分萬歲”的心態(tài)消極怠日。在當今信息時代,大學生更傾向關注網絡等流行文化,對歷史特別是世界古代史并沒有太多興趣。
大一新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法一般還停留在高中階段,往往習慣于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而缺乏探知精神。如何引導學生把原先相對弱化的歷史學習作為專業(yè)深入學習下去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對高校歷史專業(yè)的教學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從教和學兩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
1.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世界古代史時間久遠,學生沒有直觀認識,而趣味性較強的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手段可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展示包括地圖在內的豐富多樣的歷史圖片,還可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紀錄片和影片。對展示的圖片教師要運用準確具體的語言進行描繪和解釋,幫助學生讀懂圖片,理解圖片所揭示的歷史內涵。對播放的影像資料教師要結合課堂所學內容給予介紹和解讀,加深學生對所觀摩的影像資料的認知。
2.豐富課堂講授方法
課堂教學方法上,除了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還可采取課堂討論法、答疑法和比較法等。比較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孫瑞麗指出,比較法可以和討論法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得討論更有深度,而且還可以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同期中西方歷史之間的比較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師生可就中西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具體問題進行比較和討論,讓學生在中西方歷史的比較之中體會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特點及規(guī)律。
3.引入國際時事要聞
把國際時事要聞引入課堂,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筆者曾在教學中開設時事政治版塊,讓學生通過報刊、網絡等搜集國際時事要聞在課堂上講解,對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學習活動密切聯系歷史和現實生活,抓住了大家普遍關注和感興趣的話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知的主動性。肖青談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和高中教育的需要,而且還是歷史課程本身的要求。[3]大學歷史教學亦然。借助時事熱點,追本溯源、知果導因,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歷史可以更好地認識現實。
4.積極引導學生
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世界古代史的興趣,除了“教”,還要在“學”的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消除對世界古代史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其中,讓學生愛上閱讀至關重要,這是史學積累的重要途徑。對于世界古代史,閱讀經典著作可進一步深化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如何使本對世界古代史不感興趣的同學愛上閱讀,這是一個難題,需要老師耐心引導。在學生缺乏興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設立一個讀書平臺,大家一起閱讀。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師生可以以讀書交流會或沙龍的方式一起討論。這種方式不僅能拓展學生的史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
要保證實踐證明比較行之有效、且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能夠繼續(xù)下去并有所發(fā)展,最根本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確立科學合理的歷史教學觀。就世界古代史而言,構建科學合理的新的歷史教學觀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和學關系問題
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其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達不到這一目的。而且,當代大學生希望在學習中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認可,并具有強烈的表自我現要求。這都要求教師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新的教育觀念要遵循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本著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顯示教師的主導地位辯證地統一起來,營造藝術教學。[4]教師要從獨角戲的上課方式中脫離,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與學生有效互動,將教和學完美結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成績與能力關系問題
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的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教和學上,還體現在考察學生能力的方式是否科學上。目前,很多高校歷史專業(yè)課程的考核仍以閉卷形式的考試為主,學生也主要是通過死記硬背應對考試。這種只重視學習結果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反而使得他們對世界古代史的學習失去興趣。其實,有多種考核方式可以嘗試,比如學期論文。教師注意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找到興趣點,進而認真搜集資料,最后完成一篇小論文。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前期的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解釋和評價歷史或與歷史有關問題的史學能力。
3.正確看待和使用教材問題
大部分學生把教材作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導性資料。然而,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教材的更新速度較為緩慢,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需求?,F用的一些世界古代史教材無論是內容還是體系都大同小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在教材中體現。另一方面,從教材自身來看,它在很大程度上剝離了歷史的復雜性、不平衡性和曲折性,容易造成學生“任何問題都已得到解決”的錯覺,讓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觀點,不會自主思考問題。[5]教師可在第一堂課向學生明確一個觀點,即教材并不是絕對的權威,它只是學習的一個依托,以此打破“教材至上”的觀念。
高校歷史專業(yè)的學生對世界古代史不感興趣,不利于世界古代史的教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此外,就整個世界古代史教學來看,為保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下去,教師還需結合學生實際和時代發(fā)展需要從根本上積極轉變歷史教學觀。
[1]魏授章.歷史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1.
[2]孫瑞麗.本科世界古代史教學應思考的幾個問題[J].文教資料,2006(4):219.
[3]肖青.解讀歷史應與現實相結合[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1):65.
[4]龐媛媛.提高《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世紀橋,2007(6):148.
[5]殷小平.世界古代史基礎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