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袁漢杰名師工作室 童康懷
對話與補白
——古典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策略探究
■武漢市袁漢杰名師工作室 童康懷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边@里的“對話”不只是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還包括師生個體的自我對話及師生個體心靈與古典詩歌所傳達的文化傳統(tǒng)的非純文本對話,因為這種對話是語文的,更是古典詩歌的“留白”。
“補白”是指在詩歌教學實踐過程中,把與教學目標相關,但課程標準又沒明確指明的個性目標加以明確;把與教學對象相關,但課本體系又沒明確提供的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性補充;把與詩文內容有關,但詩文又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部分進行合理的補充、解釋和說明,從而加深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若能恰切用好“補白”,就能在理解與欣賞之間搭起一座智慧的橋梁,成就閱讀課堂的無限精彩,成就課堂的高效。
新課程以“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為閱讀教學立意,宏觀精準。從微觀的角度,又為我們教師結合詩歌的文體特點提供了廣闊的對話創(chuàng)造和“補白”空間。
1.對話課程目標,為高效課堂目標建構“補白”
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目標,極容易為我們忽視,而它又是古典詩歌教學價值很重要的一面。作為教師,要根據(jù)詩歌的特點,有意識的進行教學目標建構的“補白”。
教學古代詩歌,在高度重視文學審美的基礎上,更應該重視對古詩中的文化傳統(tǒng)意識的透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意識,構建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功用趨向,達成語文教學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1)古代詩歌中的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是一種觀照自身生命后產(chǎn)生的對生命的個體性以及生存、發(fā)展的感悟。它包括個性認識、情愛意識等。愉悅與憎惡、歡欣與痛苦都是它的外在情感表現(xiàn)。生命意識的蘇醒是人類擺脫束縛、獲得自由的先決條件。“詩經(jīng)”時代,便是一個有著極強生命意識的時代,這種傳統(tǒng)在歷代詩歌中都得以傳承。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的女子對愛情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大膽追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對封建禮教的背叛和對忠貞愛情的捍衛(wèi),《迢迢牽牛星》中的織女對情人相見的渴盼和對分別的哀怨,無不是這種生命意識的最好詮釋。教學這些詩歌,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生命的個體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需求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
(2)古代詩歌中的寬容意識
中華文化的另一精神特質是崇尚寬厚、仁愛的美德,寬大為懷,反映出一種含弘光大、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形成獨具民族特征的寬容意識。
中國古代詩人把自然界的屬性與人的品格修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努力追求一種主客和諧、主體內充的人格精神,表現(xiàn)在行為上則為超然、曠達、淡泊、寧靜、虛融,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一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以“香草”為喻,表現(xiàn)詩人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很好的體現(xiàn)了詩人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和涵養(yǎng);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吟詠,昭示著詩人博愛的寬大胸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的欣喜,又何嘗不是詩人超然曠達、淡泊寧靜的寬大胸襟的體現(xiàn)呢?品讀詩人的詩句,傾聽詩人的心聲,感悟這份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當會讓學生在人生價值的形成過程中汲取更多有營養(yǎng)的文化甘露,去滋養(yǎng)那一個個尚在發(fā)育的心田。
(3)古代詩歌中的責任意識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的入世調整社會關系為主流的文化。古人為了爭取自我與群體的和諧,把外在的社會責任感、調節(jié)群體的使命感轉化成內心的自覺要求,形成一種堅定的責任意識,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現(xiàn)為以“天下為已任”的強烈進取精神。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舍小我之悲哀,憂大國之興衰,“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的宣言,是其作為楚國大夫的責任意識的呼喊;杜甫歷來為人們所敬仰,不是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語言氣勢的恢弘,而是其字里行間深沉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辛棄疾的豪邁絕無蘇軾的“大江東去”的奔涌,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嘆中的報國之心,讓每一個吟詠其詞的后人,認識到了“責任”二字的分量。與己有責,與人有責,與社會有責,是我們在教學古代詩歌涵詠名句的形式美之外,更應用心去仔細領會的文化傳統(tǒng)意識。
(4)古代詩歌中的超越意識
中華民族的思維定勢基本上可視為從總體上把握生命,觀照自我,力求生命與造化的同體。蘊含在中國古代文人靈臺深處的是一種以心靈境界的拓展為特征的超越意識。表現(xiàn)為恰適自恣、曠大淡遠的超越精神。
在古代詩人中有一個命運多舛、磨劫多多的弱勢群體,他們或在政治上屢遭不幸,或在生活上久經(jīng)磨難,或在肉體上倍受摧殘,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們曾經(jīng)憂怨過,悲憤過,然而最終當他們冷靜下來,把自己置于宇宙大化中來觀照,才發(fā)現(xiàn)在浩渺的宇宙之中,個體生命小得不能再小,連生命都可以忽略,個人的榮辱得失,苦樂遭遇又算什么呢?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生活,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本體的流動之美中,才是最好的選擇。經(jīng)過這種心靈的凈化,最終他們大徹大悟,實現(xiàn)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陶淵明是個超越者,王維是個超越者,林和靖是個超越者。教學古代詩歌,追尋古代詩人的人生足跡,結合我們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不妨也做個超越者,做個超越先賢的具有新時代特征的超越者,有時你我的天空,總會多一些“彩虹”。
傳統(tǒng)的意識,有其傳統(tǒng)的價值,構建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時,教者應對話詩歌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從培養(yǎng)人的高度,而不只是著眼于應試,“補白”這一詩歌教學中極易被我們忽視的而又非常有價值的文化價值觀目標。
2.對話課程內容,為高效課堂資源建構“補白”
現(xiàn)有的詩歌教學資源編排(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科學體系,體現(xiàn)著教材編者的良苦用心,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可遵循編者的意圖,對話編者,對話學生的認知,對話教學的實際,做好教學資源的合理“補白”。
古典詩歌的認知體系應包括詩歌文體特征的認知、詩歌題材類型的認知、詩歌風格流派的認知、詩歌意象特征的認知、詩歌抒情方式的認知以、詩歌語言特色的認知及詩歌作者經(jīng)歷的認知等諸要素構成。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可適當整合現(xiàn)有教材在這些方面的素材缺陷,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目標側重,“補白”教材的教學資源,構建合理的認知體系,讓學生形成較為系統(tǒng)和實用的認知體系,幫助學生形成詩歌閱讀鑒賞的能力。
如教學劉禹錫的《石頭城》時,可結合詩歌題目及詩歌類型的關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歌詩人經(jīng)歷、詩歌意象特征和詩人情感關聯(lián)、詩歌語言特征和詩歌抒情傾向指向關系以及詩歌表情脈絡和構思特征聯(lián)系的角度,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文本關聯(lián)性教學內容資源,在比較閱讀的資源準備中可選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懷古作品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準備較為系統(tǒng)的閱讀學習資源,從而引領學生形成懷古詩歌的系統(tǒng)認知構建。
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首先得依托準確、適應教學文本特點而又符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目標定位,再則是教學資源的合理整合,解決達成高效課堂的“教什么”的問題,為高效的實現(xiàn)奠基。對話課程體系,為詩歌教學高效課堂建構“補白”具體的適合教學特點的目標和教材自身教學資源的空缺,是教者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
對話是一種合作互動的手段,是詩歌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的有效教學活動;對話更是一種教育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教與學的智慧的過程,注重詩歌教學過程中的多方對話,適時“補白”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和文本的思維“留白”,是教學高效的重要手段。
1.與詩歌文本對話,尋求“補白”的教學的創(chuàng)造空間
詩歌文本限于篇幅和文體語言的特點要求,常常表現(xiàn)出思維的跳躍性,為我們解讀和欣賞設置了許多“留白”的空間;詩歌作者巧妙運用表情達意的技巧和中國山水畫式的虛實蘊藉,也有意識的留下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空白。教學時,引導學生與詩歌文本對話,尋求詩歌的“留白”之處,在恰切的“補白”中營造教與學的創(chuàng)造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
如:教學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時,對“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詩句“通過意象疊加的方法,而有意識地省去了過程的描述”的特點,然后發(fā)揮各自想象的能力,結合詩作的寫作背景,去還原(或創(chuàng)造)一幅江南古鎮(zhèn)的風景畫,體味詩人的情感,這就是“補白”的在詩歌閱讀中的作用。當然也可以補充柳永《雨鈴霖》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詩句,整合教學資源,尋求古詩在創(chuàng)設意境上的共同點,強化“補白”性閱讀鑒賞的能力的形成。
2.與學生對話,發(fā)掘“補白”的教學契機
“對話”作為教學的一種新形式,客觀上確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點,在學生中產(chǎn)生互動效應,或喚起認同,或觸動聯(lián)想,或產(chǎn)生爭議,或激發(fā)疑慮……從而使學習的內容“增值”,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價值。與學生對話,既可以弘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不囿于“成規(guī)”、不滿于“公式”;又可以在對話的師生交流中喚醒和激活已有的知識和閱讀體驗,各自生成自己的認識與知識,使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chuàng)造色彩。高明的教師,還應該在預設的對話學習中,適時地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新的對話問題和情境,發(fā)掘“補白”的教學契機。
當然,對話的方式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師本對話、師生對話外,還應該包括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無論哪一種對話方式的運用,都應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手段,以尋求“補白”的教與學的創(chuàng)造空間為目的,來建構詩歌教學的高效教學方式。
高效的詩歌教學課堂,需要以訓練的方式來強化和檢測教學的效果,而訓練內容和方式的設計原則應體現(xiàn)教學共性目標的落實和檢驗的宗旨,更應體現(xiàn)預設教學重難點困惑性檢測的手段,以訓練去對話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問題,“補白”教學過程中的個性化“留白”,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不可缺少的方式。
詩歌教學的訓練內容可圍繞詩歌意象與意境的創(chuàng)設、詩歌情感的把握、詩歌表達技巧的運用、詩歌語言的揣摩與體會等方面設計。而屬于一節(jié)高效詩歌課堂教學的訓練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內容,更應是教學者,對話本節(jié)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目的的特點,對話學生的學習實際,“補白”教學的個性“留白”的內容。這樣的訓練內容的設計,是對話教學過程的延續(xù),是預設的訓練,更應是生成的訓練。
詩歌高效課堂的訓練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是文本作答式,可以是誦讀體味式;可以是教師給題式,可以是學生出題式;可以是文本挖掘式,也可以是文本拓展式,但最好的方式,永遠只是在與“補白”教學內容設計中的個性“留白”的對話中尋求的那一種。
古典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建構,須靈活充分運用“對話”和“補白”的策略,“對話”與“補白”課程體系,達成高效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資源的整合,建構高效的學習內容的體系;“對話”與“補白”的教學方式的選擇,建構高效的學習方法;“對話”與“補白”訓練內容和方式,建構高效的達標和評測手段。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