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哲
(黑龍江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論科學家社會責任的缺失問題
周明哲
(黑龍江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當前,隨著科技進步和應用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這一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了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在科技與社會一體化的背景下,造成科學家社會責任的缺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科學家和科學本身的影響;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兩方面都各自包含具體的影響因素。
科學;科學家;社會責任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和科技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科技與社會的一體化趨勢得到了空前的加強。然而,科技在發(fā)揮其正效應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并日益變得難以控制。因此,加強對科技的引導,增強其社會的正功能,將無疑是構建人類文明社會的關鍵舉措。而作為科學認識活動的主體,科學家對其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無疑將是減少科技負效應的第一道屏障。因此,科技哲學、科技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對“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深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共識。然而,“直到目前,也沒有讓人看出它們對技術發(fā)展有何重大影響,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技術倫理學一直未能跳出毫無實踐意義的說教圈子?!保?]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社會責任的履行也不能令人滿意,且不說專業(yè)以外社會因素的影響,就是在專業(yè)領域內(nèi),像科研成果弄虛作假、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和評價不公等行為也是屢見不鮮。因此,加強對阻礙科學家履行社會責任的因素的研究,無疑會給人們進一步探討科學家如何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帶來有益的啟示。
探討科學家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是從科學家自身和科學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其對科學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二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不同社會因素對科學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本文就是從這兩方面來試對科學家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談一筆之見,以就教于大方。
毫無疑問,預測和評估科學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是科學家社會責任中的首要任務。然而,由于受到知識水平、思維方式以及社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科技成果的社會應用后果很難被準確地預測到,而這必定會影響到科學家對其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正如F.J.戴森所說:“科學與技術,就像所有人類心靈的原始創(chuàng)作一樣,發(fā)展的結果是難以預料的。如果我們有可靠的標準為依歸,事先在知識玩具上標定良莠,將更能明智地管制科技的發(fā)展。只可惜我們都缺乏這種高瞻遠矚的智慧,來判定哪條路通向滅亡與沉淪。任何手握重大科技生殺大權的人,不論他決定向前推進或譜上休止符,都是拿全人類的生命做一次豪賭?!保?](P10)
事實上,科學家作為科學創(chuàng)造活動的主體是生活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他們的認識能力必然要受到其時代條件的限制。換句話說,歷史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認識能力。例如,“20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X射線,然而當時沒有人能從他的研究中預計到其今天對于原子能會有這么重要的意義,就連核物理權威盧瑟福也至死都不承認核能可以被利用。1933年他斷言:‘那些指望通過原子的衰變而獲得能量的人,都是胡說八道。’但是,1939年德國科學家率先實現(xiàn)了鈾的裂變反應,1945年美國科學家就研制成功了原子彈?!保?](P91)同樣,進行遺傳理論的研究的孟德爾和摩爾根,也沒有想到遺傳中心法則的建立會導致后來克隆人的可能性。
顯然,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成為了導致科學家社會責任缺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個因素又是無法避免的。它不僅使科學家社會責任的界定變得模糊,更重要的是,它會成為科學家推諉其社會責任的借口。因此,科學家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是科學家不能準確預測科學成果的社會后果的一大障礙,同時也是消解科學家社會責任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
科學發(fā)展的不成熟性主要是指將還沒有被實驗完全驗證或證實的科學成果或產(chǎn)品投入應用,從而帶來與預期相反的結果或者從某一方面看是有利的,但從長遠的、綜合的角度來看是弊大于利的。事實上,作為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成果,科學技術本身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充實和完善的知識體系與活動過程,它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會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例如,作為生物工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質(zhì)工程和微生物工程一起構成了龐大的生物工程群?;蚬こ痰淖钤缬猛臼窃谵r(nóng)業(yè)上,其目的主要就是縮短農(nóng)作物新品種的研發(fā)時間,同時使農(nóng)作物能自己釋放出殺蟲劑,使農(nóng)作物即便是在旱地或鹽堿地上也能獲得豐收。這樣,轉(zhuǎn)基因技術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使生產(chǎn)成本大幅降低和單位面積產(chǎn)量大幅提升。這對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基因工程技術正如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在展示其正效應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負效應。實踐表明:通過人工對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相互轉(zhuǎn)移,轉(zhuǎn)基因生物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界、門的概念,具有普通物種不具備的優(yōu)勢特征,若釋放到環(huán)境中,會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轉(zhuǎn)基因生物通過基因漂移,會破壞野生近緣種的遺傳多樣性。此外,種植耐除草劑轉(zhuǎn)基因作物,必將大幅度提高除草劑的使用量,從而加重環(huán)境污染的程度以及農(nóng)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4](P161)
從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科學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性是伴隨著科學在社會中的應用而緩慢地顯現(xiàn)出來的,而且很多時候是在人們都毫無懷疑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這就使人類受到傷害的幾率大大地增加了,同時這也無法避免地消解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隨著現(xiàn)代科學研究活動朝著集體化、社會化的方向發(fā)展,科學研究主體也由過去單一的科學家群體擴展為包括科學家、政府和企業(yè)等在內(nèi)的多元群體。這是因為現(xiàn)代科學已由過去的“小科學”轉(zhuǎn)變?yōu)椤按罂茖W”,科學研究活動已從過去的個人活動變?yōu)橛缮鐣M織的大規(guī)模研究活動,政府和企業(yè)的項目和資金的支持使他們也成為科學研究行為的主體,從而使得科學研究活動的主體由單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然而,科技行為主體的多元化也容易使科學家、政府和企業(yè)之間各自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變得模糊不清。每一主體在感覺到自己負有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感覺到別人也負有責任,這就容易產(chǎn)生相互推脫責任的情況,使責任主體被懸置,形成誰都有責任,同時誰也不負責任的局面。
筆者認為,政府和企業(yè)由于參與組織、支持科學研究項目而成為重要的科技行為主體,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甘紹平曾在《倫理學的新視角——團體:道義責任的載體》一文中,從社會學視角對企業(yè)作為道德責任的載體給予了論證。他說:“企業(yè)具有法人的地位,在整個社會活動中均被視為自主獨立的、法律意義上的行為權利與義務的載體,享有獨立于企業(yè)內(nèi)部自然人的存在,擁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而法律上的權利的合法性則來源于其道義基礎。因此,有法律上的權利就意味著有道德上的權利。而權利又總是與義務和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法律上的權利聯(lián)結著法律上的責任與義務,道德上的權利聯(lián)結著道德上的責任與義務……于是,法律上的責任一定同時也是道義上的責任……綜上所述,作為法人的企業(yè),由于具有法律上的責任因而也承擔著道義上的責任。”[5](P14-15)因此,企業(yè)必須對自己的科技行為的社會后果負責。同樣,這種情形也適用于對政府作為道德責任載體的分析。因此,把科技成果的負面效應完全歸于科學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道德的。
同樣,隨著現(xiàn)代科技行為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的發(fā)展,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不會因為多重主體的參與而消失。Hans Lenk曾說過:“道德責任是最重要的責任,這些責任不會被減少,不能被分開或消解;當然它們也不能消失,無論有多少人參與進來?!纱?,無論是作為技術的直接參與者還是管理者,也無論參與者的數(shù)量多么龐大,作為個體對技術的責任都有份責任?!保?]因此,“在一個大的工程上,提供理念的人、集體領導、合作者、贊助商、鑒定專家和決策委員會等等都是有份的?!保?]科學家不可以因眾多的主體參與進科學研究活動而推卸自己的責任??傊?,對于一個大的研究項目來說,無論多少人參與進來,所有的主體都將不同程度地分擔相對應的社會責任,他們是共同的責任主體,是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政府和企業(yè)的壓力是抑制科學家承擔科技倫理責任的強大力量。我們知道現(xiàn)代科學研究活動是高風險和高投入的,憑借個人是無法完成某一重大項目的,因此,就需要由政府或企業(yè)來組織項目和投入資金,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這樣政府或企業(y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科學家的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和行為。正如貝爾納在《科學的社會功能》中說道:“科學家即使在過去曾經(jīng)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力量,現(xiàn)在卻再也不是了。他現(xiàn)在幾乎是國家的、一家工業(yè)企業(yè)的、或者一所大學之類直接間接依賴國家或企業(yè)的半獨立機構的拿薪金的雇員。由于他需要維持生計,因而科學家真正的自由實際上僅限于支付薪金的人所容許的活動。”[8](P450)
除了政府的壓力外,各私人公司(企業(yè))也對科學家的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種種限制。特別是在科學研究的經(jīng)費方面,通常發(fā)達國家科研經(jīng)費總投入的四分之三要來源于企業(yè)。如果企業(yè)發(fā)現(xiàn)某一科研項目有著廣闊的經(jīng)濟效益和良好的市場前景,往往就會投入大筆的資金。例如,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項目都大多是由醫(yī)藥企業(yè)提供經(jīng)費支持的,而企業(yè)對科研項目的資助是不可能不期望回報的,同時,為了得到充足的經(jīng)費,使其研究能夠持續(xù)下去,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就必須要符合企業(yè)的目標,為企業(yè)謀求最大利益。否則就會失去資助,甚至會丟失自己的工作。追求自我發(fā)展與科學研究的合理性問題常常使科學家陷入兩難的境地??茖W家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受到多大程度的壓制我們無從知曉,但無庸質(zhì)疑的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一定是受到壓制的。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東方或西方、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科技的沖擊都曾突出地存在。像前蘇聯(lián)的李森科事件、美國的羅森堡夫婦案件、中國的“反右運動”等等都是當代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科技影響的典型事例。其中,李森科事件是最具代表性的。
1948年,在全蘇列寧農(nóng)業(yè)科學院大會上,李森科做《論生物科學現(xiàn)狀》主題報告,突出強調(diào)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世界在生物學上的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宣布孟德爾——摩爾根主義是煩瑣哲學,“遺傳物質(zhì)”學說是不可知論,米丘林學說是科學的生物學基礎,表示要為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的生物學而斗爭。于是,作為本無階級性的自然科學生物學被區(qū)分為無產(chǎn)階級的與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主義的與資本主義的、進步的與反動的。對基因?qū)W說及李森科等人的態(tài)度成了這種劃分的試金石。[9](P246-247)至此,一大批贊同基因理論的科學家遭到猛烈的攻擊,并被撤職、逮捕、處刑,這不僅給蘇聯(lián)生物學界帶來巨大的災害,同時也對整個世界科學界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像前面提到的中國的“反右運動”、美國的羅森堡夫婦案件和李文和案等,都是對李森科事件的效仿,都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科學沖擊的典型案例。
顯然,由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科學界的沖擊,使得很多科學家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真理,推進科學事業(yè)不斷進步,造福人類的責任的道路上遭受嚴重的摧殘。因此成為科學家承擔社會責任道路上的又一巨大障礙。
所謂的“科學價值中性論”是指:科學知識本身完全排除人類的價值觀;科學研究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僅僅在于科學自身,并不參與個人的價值;科學知識本身不會對社會產(chǎn)生直接影響,科學家無需對科學成果的社會后果負責。科學家的責任只是了解客觀事實,只是關注純粹的認識。單純地追求真理是他們的唯一天職,僅此而已。
“科學價值中性論”最初體現(xiàn)在十九世紀英國成立的各種科學學會,如化學學會、地質(zhì)學會等,他們自稱自己的職責是了解客觀事實,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就是在科學研究中恪守“感情中立價值”原則。社會、歷史、文化和心理等一系列因素完全被排除在科學之外,科學僅僅被視為是建立在事實和邏輯基礎上的客觀知識,它是不受主觀價值的影響,也沒有善惡之分,是價值中性的。馬克思·韋伯就工具理性和科研機構的科層制出發(fā),認為科學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做出工具合理的行為,通過進行計算去選取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過服從進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張科學家對自己的職業(yè)的態(tài)度應該是“為科學而科學”,他甚至斷言“一名科學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之時也就是對事實充分理解的終結之時?!保?0](P37-38)
當然,科學家堅持的“感情中立價值”原則是有其客觀存在的合理性,它來自于對科學理性的信仰,是實現(xiàn)純粹理性的手段和條件,同時也是科學本質(zhì)和科學方法在精神上的忠誠的必要因素。然而,這也僅僅局限于對客觀事實和客觀真理的判斷和追求,超出這個范圍,將其推廣于科學活動的全部甚至社會活動之中,“價值中性論”的缺陷就顯現(xiàn)出來,這也無法全面地說明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問題??墒?,一些科學家到目前還是堅信,知識本身的邏輯力量是唯一影響他們行為的因素,他們探索的方向完全是取決于知識本身的引導,而知識的實際應用是政治家和商人們的問題。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不僅是應用科學家,即便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也不可能逃避其社會責任。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可能在科學知識的應用方面保持價值中立。這是因為,當今世界已走進“科技與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時代,科學在經(jīng)濟、軍事以及社會生產(chǎn)的各個領域中已占據(jù)不可替代的地位,發(fā)展科技已經(jīng)成為了一項國家行為,價值中立的思想基礎已不復存在。應用科學的“基礎科學”代替了“純科學”。科學研究也被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fā)研究在內(nèi)的R&D所代替,純科學已經(jīng)不能代表科學的整體?!坝纱丝磥?,任何人試圖通過論證純研究與應用研究存在著本質(zhì)上的差別,而把純研究隔離出來,為它開脫道德責任,這是不會成功的?!保?1](P74)
當前,“國家戰(zhàn)略中的科學技術”、“科教興國戰(zhàn)略”等口號已明確地表達了國家投資科學的社會目標。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科學早已不在是個人的、孤立的事業(yè),而是成為整個社會事業(yè)和社會活動??茖W家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已經(jīng)成為政府機構或企業(yè)組織的成員或雇員,他們的研究態(tài)度和行為不再是他們自身所能決定的,而是由所依附的組織和機構來決定的。因此,這就使得他們的科學研究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或經(jīng)濟的色彩。一句話,“為科學而科學”這種超脫思想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科學家必須要顧及科學的社會后果以及自己的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在當前科技、政治和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下,科學家對其社會責任的履行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隨著科技主體的多元化及其政治、經(jīng)濟功能的不斷強化,從而導致科學家在履行其社會責任時表現(xiàn)的力不從心,這表明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能否被有效地履行已不單純是科學家個人的事情。為了使科學和技術的成果能夠得到善的運用,使其促進人類社會和文明的進步,除了繼續(xù)強化科學家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之外,政府、企業(yè)也要積極地參與進來,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制約,在科技、政治和經(jīng)濟之間尋求一種向善的平衡機制。
[1]康宇.精英教育大眾化與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理論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6).
[2]〔美〕F.J.戴森.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跰].邱顯正,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3]傅靜.科技倫理學[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2.
[4]韓孝成.科學面臨危機[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5]甘紹平.倫理學的新視角—團體:道義責任的載體[J].道德與文明,1998,(6).
[6]Hans Lenk.Distributabilit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the future resolution of responsibility conflicts[J/OL].http://www.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spt.html.2001.
[7]〔德〕H.波塞.技術及其社會責任問題[J].世界哲學,2003,(6).
[8]〔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徐治立.科技政治空間的張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德〕馬克思·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1]〔澳〕M·布里奇斯托克.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M].劉立,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周明哲(1980-),男,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06級科學技術哲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認識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