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通市通州區(qū)石港中學特級教師 丁衛(wèi)軍
得失寸心知
——我的語文生活
■江西省南通市通州區(qū)石港中學特級教師 丁衛(wèi)軍
登高自卑實景錄,
見奇由平真樣本。
——編者畫外音
(一)
我的夢就是這樣開始的。
1992年8月我電大畢業(yè),被推薦至通州市五總初級中學。這是我家所在鄉(xiāng)的中心初中,6個班300多師生。這里盡管沒有我想象中的現(xiàn)代,但讓我慶幸的是,這里人際和諧,工作環(huán)境很寬松。徐大健校長德高望重,為人謙和。他并沒有因為我畢業(yè)于電大而輕看我,而是把初二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交給了我。我知道這份信任和責任的分量,潛下心來搞教學。每次的大考小練,我所教班級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是因為我電大畢業(yè)的先天不足,還是有人對我持懷疑態(tài)度。我十分清楚,我必須做得更好。
開學一個月以后,學校對新分配教師全面聽課。我選的課文是魏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學校領導和語文組的老師們一連三天蹲點在我班,聽完了這篇課文的全程教學。我在五總初中工作了10年,這一次聽課后,學校領導再也沒有來聽我的課。用他們的話說,我的課堂讓人放心。也就是在那時,在我一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做教師就要做一個好教師,讓學生快樂讓家長滿意讓領導放心。農(nóng)家孩子讀書求學不容易??!那時年輕,沒有家庭的負累,我?guī)缀醢颜麄€身心都放在工作上,做足“功課”。上課的每一句話我都要認真推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細細地考量。厚厚的幾大本備課筆記,成為我教師生涯起步的最好見證。
也就在我參加工作的那一年,《作文報》在各地中小學建立小記者站,進行作文教學探索。徐校長把建站的任務交給了我。也因為這一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市教研室的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陳有明先生。記者站順利地建起來了,我迅速根據(jù)農(nóng)村初中的特點,設計了小記者活動方案。在我把方案寄送給陳老師不久,市里組織記者站輔導老師會議,在那個會上我看到,我設計的方案居然被《作文報》小記者總站翻印在華東六省一市推廣。這對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毛頭小伙子是多大的鼓勵??!
也就是在我工作的那一年,為了證明自己,我重操學生時代的“舊業(yè)”,課余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根據(jù)小鎮(zhèn)的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了《阿四》、《電話的允諾》、《三兒》等小說,1993年暑期這些小說先后在《南通大眾》發(fā)表。小說《阿四》以鎮(zhèn)上的瘋子阿四為原型創(chuàng)作而成,因這篇小說讓小鎮(zhèn)上更多的老百姓認識了我,知道了新來的叫小丁的老師,很多同行開始對我刮目相看。
也就在那一年我得到了第一本榮譽證書。今天回想起來,我的這本榮譽證書還是我的學生給“要”來的。那一年市廣播電臺舉辦“金城杯”朗誦比賽,我聽說了,立刻輔導學生參賽。有意思的是,在所有的參賽隊中,我?guī)ьI的這支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隊伍最為龐大,有6個學生。更讓組委會驚訝的是,6位學生從一等獎到三等獎,人人拿獎。這是一件叫人多么欣喜的事情。奇怪的是,其他學校的輔導老師都有優(yōu)秀指導證書,唯獨我沒有。我的孩子感到委屈啊,我們都獲獎了,我們的小丁老師也應該有獎。結果,孩子們還真給我“要”來一本大紅證書。也是這班孩子在初三的時候給我爭來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征文的全國優(yōu)秀輔導老師;這班孩子,也為我創(chuàng)造了五總初中歷史上最好的中考成績。
1994年4月全國歷史名城語文教學研究會在常熟召開年會。徐大鍵校長得知這一消息,為我爭取了名額。陳有明老師建議我最好帶一篇論文參加評比。論文?對于一個剛剛參加工作不到兩年的我,還真有些犯難了。想起在電大做畢業(yè)論文的經(jīng)歷,我似乎看到了希望,還是咬咬牙吧,我真不想失去這次機會。我開始選材。那時的資源是匱乏的。我手頭只有一本《語文教學通訊》。也正是從這本雜志上得到啟示,我確定了以板書教學為突破口。一篇2000字左右的《淺談板書教學中的缺憾》一文在我半個多月的煎熬中出籠了。好事多磨。等到會提交論文時,工作人員告訴我論文早已評過了。我還是不甘心啊。會議間隙,我找到了歷史名城語研會的理事長俆
山東的紹振先生,耐心地聽我解釋完原委,徐老還是收下了我的論文,告訴我晚上再給我準信。我在忐忑中等待消息,一直到夜里9點,蘇州的谷公勝先生告訴我,我的論文經(jīng)特別評審獲得三等獎,為的是鼓勵我這個參加工作才兩年的年輕人對語文教研的這份熱情。今天再讀這篇所謂的論文,是那樣的稚嫩,可是在那時那地給我這個農(nóng)村青年語文老師多大的驚喜呀!也就是在那個研討會上,我聆聽了魏書生老師的報告,觀摩了魏老師的示范課,讓我看到語文教學的另一片風景。原來做一個語文老師可以這樣的快樂。我也要做這樣的語文老師。
1994年對我是不同尋常的。這一年我送走了第一屆畢業(yè)生;這一年我第一次參加了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第一篇論文榮獲全國三等獎。1994年在學校經(jīng)費相當緊張的時候,徐大健校長讓我公費外出,是需要怎樣的氣度與智慧??!1994年,陳有明先生接收我為徒。陳先生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他以德藝雙馨在省內外贏得諸多贊譽。他一生著述豐厚,建樹良多,更以獎掖后學為人稱道。先生寄予我的是不倦的教誨和父親般的關愛。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教會我如何去做人——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用他豐厚的學識教會我如何做學問——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這就是我語文人生最初的記憶,也許青澀而稚嫩,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一切依舊是那樣的溫暖。那些事,那些人,感動我,鞭策我,一路追夢。
(二)
走出去,讓我看到語文的另一片天地,也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淺薄。我想我的語文人生同樣可以快樂而精彩,我的學生同樣可以享受這份快樂和精彩。陳老師告誡我,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首先必須學會“儲蓄”,做到“厚積薄發(fā)”。在我后來讀到肖川先生關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的回答時,我為之震撼,更明白了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給予人之為人的意義。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肖川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生帶來自信!
我開始惡補我的知識與理論的貧瘠。讀書成了我課余生活的主要內容。那時,要找一本像樣的語文專業(yè)書籍,在農(nóng)村是相當困難。我只能從重溫大學教材開始,一遍兩遍,心理學、教育學爛熟于心。沒有成套的理論書籍,我就訂閱語文期刊,《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語文報》這些書報成了我工資開銷的大部分,這些書報也伴著我度過了一個個孤寂的晨昏,它們以最快的速度傳遞著語文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tài)、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鮮活的教學案例,一股股撲鼻而來的清新氣息,溫暖著我滋養(yǎng)著我。同時,只要有機會外出,我開始大量買書,一本1986年再版的李澤厚《美的歷程》,一本全國中語會主編開明書店出版的《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讓我愛不釋手,常讀常新,有些段落我?guī)缀跄苷b。記得1997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與研究叢書”,魏書生、歐陽黛娜、張富等一批前輩的教學藝術像一幅幅生動畫卷展現(xiàn)在我面前;杜威、巴班斯基、蘇霍姆林斯基也逐漸走進了我的視野……
閱讀反觀實踐,實踐的困惑更促使我不斷深入閱讀。閱讀讓我的課堂教學實踐更加的靈動,也更多了一份思考。讀多了,反思多了,寫作就成了一種必然。也許第一次論文獲獎的沖擊,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得失,及時撰寫閱讀心得成了我的習慣。一篇篇草根化的課堂反思性的論文先后在全國獲獎,在《語文函授》、《語文知識》、《語文報》發(fā)表。那時的觸角更多的是圍繞教材、圍繞著考試、圍繞著語文知識,文章淺顯,但我仍然品嘗到了反思、總結、寫作的快樂。
那時的寫作是艱苦的。沒有電腦,甚至連一張像樣的書桌也沒有。教學任務繁重而且緊張。在農(nóng)村很多人的眼里,搞科研搞寫作簡直就是不務正業(yè)。很多人固有的觀念就是把孩子管好,把成績考好就是老師生活的全部。于是,我把閱讀中獲得的新經(jīng)驗新方法有機地使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潛能,課堂充滿師生生命的律動、智慧的跳蕩,學生愛我的語文,愛我的課堂。因為94屆我出色的表現(xiàn),在以后的8年里我一直把守著畢業(yè)班。盡管壓力很大但更激發(fā)了我減輕學生負擔、豐富我的語文課堂的熱情,我時時警醒自己不能成為學生應考的輔助,而要成為健全學生人生的能手,用語文來墊高學生的心靈。
白天忙于教學,晚上自然是我的天地。1994年到以后的多年里,深夜12點起床寫作成了我生活習慣。無論是數(shù)九寒天,還是三伏酷暑,我的生物鐘總能在那個時間把我叫醒,我也總能按時起床,把白天的思考,孕育成文。我的愚鈍,使寫作的進度并不快,產(chǎn)出也不多,可是我一次次為自己的勞動而感動。這份給予自己的感動時時激勵自我不斷前行。也許年輕,也許心中涌動的這份對語文的愛,也許是學生的期待,很多人納悶,不足百斤的軀體里怎么蘊含著如此巨大的熱情。1997年隨著我實踐累積的豐厚,我開始思考語文教學課堂效率問題,第一篇關于課堂效率的探討文章《激發(fā)學習誘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榮獲全國青語會年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并被收入《全國青年教師中學語文論集》。這篇文章我把個人的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理論學習后的反思相融合,應該說是我從現(xiàn)象出發(fā)深入剖析內在機理的第一篇文章,也因此奠定了我的寫作方向:著力解決教學實踐中的現(xiàn)實問題,不說空話,不玩噱頭,不作純理論的架空。在這以后的1998年和1999年,我繼續(xù)探討課堂效率問題,先后寫成了《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兩篇文章分別獲得全國中語會教改研究中心和全國青語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產(chǎn)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一些專家在看了論文后這樣評價說,一個農(nóng)村初中的青年教師能對課堂教學中的本質問題作深層思考,而且“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實屬難能可貴。
1998年的暑期,全國中語會教改研究中心、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編輯部在安徽黃山召開年會。那一次年會上,我有幸得到了《語文教學通訊》主編桑建中先生的耳提面命,聆聽了本體教學論的倡導者洪鎮(zhèn)濤先生的教誨,接受了點改作文實驗的主持人李元昌先生的指導……朱震國先生的示范課《魚我所欲也》給我心靈的震撼,至今還縈繞于心,余音裊裊。那一次年會上,我成為國家級課題“學堂主人訓練”的實驗教師。走進課題實驗的嶄新天地里,我的視角更加開闊了,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確。圍繞課題研究,我又一次集中心力去閱讀,去拓展。我構建了“整體感知·精段賞析·拓展延伸”初中語文全程閱讀教學模式。三年的摸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拓寬了學生的閱讀天地。2000年該項成果獲得全國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通州市教研室將這一模式在全市推介。
2000年,一個世紀的終極。在那個歲末,我遙望星空,綿綿長夜里,我滿懷感慨。6年30多篇教研文章發(fā)表、獲獎,一本本燙金榮譽證書,一張張學子成功的笑臉,我在收獲著。2000年底,我把6年來形成的文字,集結成《教苑漫筆》,托人帶給了通州市教科室主任秦德林先生,請他給我寫幾句話。讓我感激不已的是,與我素昧平生的秦主任居然很快給我撰寫了《教育科研——教師走向成功的階梯》,給我這位農(nóng)村青年教師以嘉許。他這樣寫道:
教育科研能力的有無和高低,是教育家和教書匠的分水嶺,是名師和凡師的試金石。丁衛(wèi)軍老師不滿足于當一名教書匠,而致力于做一名知名的教育家,因而在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這是值得我們不少青年教師效法的。
一個教師的成長與進步,固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最重要的則是內因,其中是否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是至關重要的。教育科研是教師成長與進步的杠桿,運用這個杠桿你能撬開前進道路上的加速器;教育科研是教師加快成長與進步的必由之路,走上這條路你就能通往成功的彼岸。丁衛(wèi)軍老師的成長與進步,或許正是得益于教育科研的滋潤與支撐。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一個個寬厚胸懷的包容,需要一個個有力臂膀的托舉……在我前行的路上,總有那么一批前輩和智者在扶著我,推著我,跨過一道道坎,邁上一道道梯,不斷登上新的高度,看到新的風景。
(三)
2002年新課程改革席卷一股新的思潮,語文教育走上了一條令人神往的新路,需要新嘗試,需要新思考,需要新實驗。應該說,新課改最大程度上激發(fā)了語文教育創(chuàng)新的活力,語文教育也在褒貶聲中尋求突圍。新一輪的課改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種改良,那種否定已有成就,推倒重來的聲音顯然是偏激的;那種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的行為,顯然是背離時代的。
課改無疑給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次極好的機遇。課改讓我更多地看到了新生代語文教師的軟肋,趨鶩于新手段,文化積淀單薄。閱讀需要的不僅僅是基于語文的、語文教學的閱讀,更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的。2006年我在全國中學語文“專業(yè)成長·活動教學”高峰論壇上我發(fā)出了這樣的呼聲。文化的缺失,就語文而言,不是任何新科技手段能夠替代的。在新的歷史階段,語文教師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責無旁貸。
我閱讀的范圍更加廣泛,從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吳非的《不跪著教書》、肖川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到世界文化史、美國語文……余映潮、黃厚江等一大批名師的教學理論、教學案例走進我研究視野。我在一種精神的召喚與引領中加快我追夢的步伐。
2002年秋季開學,我的語文教學活動呈現(xiàn)出全新的設計,堅持讓學生吃好第四頓飯。第四頓飯,雖是一個看似并不豐盛的“拼盤”,但是一席精神大餐。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復雜:一是每天閱讀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寫一篇日記。短文是要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不是應景式的學生習作,也不是隨手拈來的寓言故事。短文主要來自我的推介,抑或是學生的發(fā)現(xiàn),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讀也不是走馬觀花,“不動筆墨不讀書”,要圈畫生字新詞,要品悟精彩語段,要動筆抒寫心得感悟。日記,不在長短,須有真情實感,有感而發(fā),不作無病呻吟,記錄成長的真實歷程,整理人生的點滴思考。有時,我也會給學生們“加餐”——開設文學講座,閱讀文學經(jīng)典,組織匯報交流。古典詩詞鑒賞,讓學生在“十七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溫婉陰柔與“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粗獷豪放中融化;“百年巴金”,讓學生在《家》、《春》、《秋》的悲喜人生與《隨想錄》的真誠坦白中感悟,走進現(xiàn)代文學的神圣殿堂。閱讀交流會,日記展示會,讓學生把所讀所記和同學交流,一起分享收獲的快樂。燦爛的笑臉,會心的頷首,感動的淚水……一次次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風景。2002年9月—2005年5月我和我的130多位學生一起打造這“第四頓飯”,我頑固地堅持。學生的書包里除了語文教科書外,還有了《中學生美文精選》、《智慧背囊》這樣的暢銷書,有了《戰(zhàn)爭與和平》、《水滸傳》這樣的中外名著,有了《鄧小平》、《居里夫人》這樣的名人傳記……每周三的晨讀,周二、周三的語文自習,是學生自由讀書的固定時間。在這樣的時間段里,學生是沉靜的,沉浸在書香氤氳的溫馨世界里。三年里,令人高興的是有將近70%的學生一直堅持閱讀與日記,并逐漸形成了習慣——學會了自覺使用工具書,學會了合作、探究與交流,學會了思考、提問與質疑。課堂上有了高高舉起搖曳如旗的手臂,有了對話、辯論的智慧火花的閃耀,幾大本承載生命歷程的日記本,樸實而厚重,有誰能說這些不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2005年暑期過后,我在進一步完善“第四頓飯”的基礎上,成功申報了南通市“十五”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的選擇與重建研究》。在實踐中我更加理性地審視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現(xiàn)實。三年,該項課題順利結題,我有效構建了課堂、家庭、校園一體的閱讀文本的選擇機制,使學生、家長、教師構成了閱讀的共同體,共同閱讀共同成長。我成功舉辦了“曹文軒純美系列作品研討會”,7年級的孩子寫出了2萬多字的讀書報告,得到曹文軒先生的充分肯定,《綠洲》雜志全文辟專版刊發(fā)。9年級學生對魯迅先生作品的賞析更讓人刮目相看,在全市作文研討中引起極大反響。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王云娟老師看完學生的文章后,動情地留言:“看了你的學生的賞析文章,很震撼。震撼之因有二:一、學生對文章解讀之真切,之深入,之透徹,甚至超過了某些老師。因為學生無假話、俗話、套話、空話,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鮮活的,所以是美好的;二、學生語言表述之老練,之形象,之具體,令很多只“會教”作文而不會寫作文的老師汗顏。從題目的選取到開頭的招數(shù)到過渡的巧妙到結尾的余韻,都令人咋舌。你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對學生一輩子有意義的事?!?/p>
在此課題的基礎上,我申報了江蘇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課題《初中語文整合性閱讀教學研究》,2010年也順利結題。這是我對閱讀教學研究的再次延伸與拓展。
(四)
2009年底,我向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導師團亮出了我的“簡約語文”的主張。我的“簡約語文”是對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浮華、錯位之風的一種撥亂反正,是對語文本真回歸的一種呼喚吶喊,是還之語文姓語本位的一種探索,著力于洗盡鉛華的生態(tài)課堂教學、摒棄功利的樸素閱讀指導和回歸本真的生活寫作實踐。
我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實而不死,活而不亂;動靜相生,張弛有度;簡約有致,高效豐美”特點。我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課例與理念闡發(fā)先后被入選《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7-8合刊與2008年7-8合刊推出的“青年名師這樣教語文”和“青年名師這樣教作文”專輯中,反響熱烈。我也成為了唯一一位兩次入選的農(nóng)村初中教師。我的“簡約語文”主張入選教育部語文出版社名師成長叢書《把人的教育寫在旗幟上》一書;《教育》雜志在“人物”專欄以“倡領簡約風”為題向全國推介。
你也許從我的學生對我的作文教學的描述中可以感知一二:
小丁老師每一次講作文都會強調“警惕作文走向浮華”。他用自己獨特而又純樸的文章感染了我們,把我們推入了一個全新的作文世界。他經(jīng)常在電腦里向我們展示精選隨筆,他什么也不多說,就讓我們在那字里行間尋找最真的東西。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作文里,早已融入了真情,就像他所說的,不要刻意追求華美,好作文有時沒有華麗詞藻的裝飾也一樣美麗、動人。
小丁老師講作文,最喜歡搞即時訪談,面對面質詢。他總是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們作文里不好的東西,像幼稚的故事,矯揉作態(tài)的語言,甚至一筆帶過的“細節(jié)”……說是小丁老師講作文,還不如說是小丁老師讀作文。我們有許多的作文課,都是在朗讀聲中過去的。小丁老師說,朗讀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精妙和不足。他朗讀過名家之作,也朗讀過他的文章,還讓我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他強調,朗讀自己的作文要像讀魯迅、讀巴金一樣地虔誠。在瑯瑯的讀書聲里,我學會了感悟自己作文里的缺憾,學會了修正評改,學會了很多沉默傾聽時學不到的東西。
堅守農(nóng)村教壇,書寫語文人生,得失寸心知。
開始工作的前兩年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語文基于學生一生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一個語文教師的使命與責任,從此樹立以語文為生的信念。我愛生活,所以我愛語文;我愛語文,所以我更愛生活。我愛教師職業(yè),所以我愛學生;我愛學生,所以我更愛我的教師職業(yè)。
1994年到2000年的漫漫求索,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體悟到了作為語文人的快樂;我堅信:語文教學只有與科研結緣,實踐只有與閱讀、反思同行,才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語文天空,才會讓我的語文人生變得絢麗多彩。
新世紀開始的這八年,“通州名師沙龍”、“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第一梯隊”這樣不一樣的平臺給了我不一樣的磨礪,也讓我踩在前輩肩頭,看得更高遠。語文人生在我面前鋪展得更加開闊,更加渾厚。
特約編輯 劉中林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