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君 林子玲 孔 梅 梁海棠 耿建紅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 1)康復醫(yī)學科 2)檢驗科 珠海 519000
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腦血流供應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其發(fā)病率約占腦血管病的75%~80%[1],病死率高,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以運動功能障礙為表現(xiàn)的偏癱最為常見。運動功能的恢復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重返社會等具有重要意義。以運動療法為主的康復治療是卒中單元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血流變學異常是腦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礎之一。為此,本研究對8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臨床對照性治療,觀察運動療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血流變學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03~2010-04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0例。入選標準:(1)臨床診斷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證實;(2)首次發(fā)病或既往雖有卒中病史但未留下后遺癥,單側偏癱;(3)病程2周~3個月,年齡40~75歲;(4)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無癡呆與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1)大面積腦梗死,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合并腦出血、腦外傷、腦腫瘤與嚴重的心、肝、肺、腎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5歲,平均62.9歲;左側癱瘓22例,右側癱瘓18例。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43~75歲,平均64.5歲;左側癱瘓23例,右側癱瘓17例。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結合運動療法,綜合應用Bobath、Brunnstrom、Rood、運動再學習等方法進行功能訓練,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jié)被動活動、床上動作訓練、轉移訓練、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要求按照從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的訓練規(guī)律,進行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運動治療。1次/d,每次訓練45 m in,每周5次,訓練同時治療師將方法教給患者家屬,在其余時間由家屬指導以鞏固訓練效果,以上2組均連續(xù)觀察4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1)血流變檢測: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 L,以肝素抗凝,使用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LBYN6Compact全自動血流變儀進行血流變學指標檢測。(2)運動功能評定:根據(jù)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3]評定肢體的運動功能,功能越好,評分越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流變學指標、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再次進行血流變檢測與功能評定發(fā)現(xiàn),各組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與血漿黏度明顯降低,FMA評分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改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學指標、FM A評分比較 (ˉ±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學指標、FM A評分比較 (ˉ±s)
注: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P<0.0 5;組間治療后比較,▲P<0.0 5;組間治療前比較,▽P>0.0 5
組別時間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FMA(分)觀察組治療前5.94±0.86▽9.86±0.45▽2.33±0.39▽38.26±20.54▽(n=40)治療后4.14±0.95★▲8.01±0.57★▲1.31±0.17★▲72.45±22.36★▲對照組治療前5.92±0.91 9.54±0.49 2.53±0.36 35.87±19.63(n=40)治療后5.21±0.93★8.96±0.54★1.70±0.18★51.52±20.78★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腦梗死后最主要的后遺癥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各類功能障礙,如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障礙等。根據(jù)198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統(tǒng)計,腦血管病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后90%可恢復步行,30%可恢復輕工作[4]。因此,以功能為導向的康復治療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并被普遍應用于臨床。
血液作為一種含有細胞成分的流體,具有流動性和變形性,即流變性。血液黏度升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與聚集性增強可造成血栓形成及微循環(huán)障礙,使臟器缺血、缺氧,功能受損而導致疾病發(fā)生。腦梗死患者的血液流變性呈現(xiàn)黏、聚、積、凝的狀態(tài),高血液黏度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5]。糾正腦梗死的血流變異常對減少腦梗死的復發(fā)率具有重要意義。
運動療法是腦梗死康復治療中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極大地發(fā)揮腦的可塑性,而且還能防止肌肉攣縮,保持關節(jié)活動度,避免異常的運動模式,從而使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臨床研究報道,積極的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偏癱側肢體的運動功能,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6-7]。本研究應用運動療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并探討運動療法對患者血流變學和運動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均明顯下降、FM A評分明顯增加,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運動療法能促進腦梗死后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并且對患者的血流變學指標有顯著改善作用,可降低血黏度,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代謝,降低腦梗死復發(fā)的危險,改善預后。
[1] 閻骕,高淑紅.針刺加運動療法治療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4):423-424.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93-396.
[4] Seieglitz T.Neural prosthesee and functional-electrical stimulation[J].Biomed Tech(Berl),2004,49(4):70-71.
[5] 常玉榮,薄海美,孫尚帛,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實驗室檢測指標的臨床意義[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20):3 948-3 955.
[6] 袁學謙,王艷,張莉峰,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0,13(21):48-49.
[7] 鞏尊科,翟宏偉,陳偉,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6):5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