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如東縣先民小學,江蘇 如東 226400)
“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狀,也是課堂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資源?!皩W情”的多變性和不可預料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以適應學生不斷變化的學路。反思以往課堂:固守預設教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狀及時變通,已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障礙。實施新課程之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又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種誤區(qū),即不重視規(guī)律性的研究,過于迷信“動態(tài)生成”,使課堂教學蒙上一層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同樣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那么,教學設計該在什么時候調整,怎樣進行調整呢?結合實例,我談談自己的看法,權作拋磚引玉。
學生在根據自身經驗去解讀課文建構認知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種種曲解和誤解,造成認識的模糊。如在討論《將相和》一文中藺相如的勇敢機智時,一位學生說:“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假意說這塊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就把璧騙回來了。”一個“騙”字,盡管容易被人忽視,卻是不可小看的錯誤。于是教師抓住這一點,讓大家討論:“藺相如是‘騙’回來的嗎?從課文中找找根據。”學生細讀之后紛紛發(fā)表看法:
“不能說是‘騙’回的,因為這塊璧原來就是趙國的?!?/p>
“藺相如是用妙計把璧要回來的,我覺得這里正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過人?!?/p>
“藺相如拿到璧后,還對秦王說,‘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瘡倪@里可以看出,藺相如不僅機智過人,而且十分勇敢?!?/p>
……
調整于認識模糊處,不僅糾正了“騙”字的錯用,而且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了藺相如智勇雙全的豐富精神內涵。
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問題是學生從自身經歷出發(fā)在解讀課文、建構新知中必然會產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學生同齡群體在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上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質疑具有普遍意義,教師如能在此時捕捉帶典型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無疑就會起到撥云見日的作用。
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古詩《登鸛雀樓》時,投影出示鸛雀樓的圖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導學生讀懂了全詩。不料,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登鸛雀樓》是說詩人已經上了樓,而要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這說明鸛雀樓應該有三層,可圖上為什么只畫了兩層?”老師一怔,但馬上鎮(zhèn)定下來,調整思路說:“是圖畫錯了?還是詩寫錯了?或者是詩和圖都錯了?”學生都在靜靜地琢磨詩意,老師點撥道:“《登鸛雀樓》是表達詩人登樓時的想法,還是寫詩人登了一層又一層的行為呢?”于是學生若有所悟:“可能是一邊上樓一邊想,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還不夠高,不能看得更遠。”“這是詩人的想法?!褪窍氲囊馑?,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不是……”教師故意欲言又止,接著對說圖畫得不對的學生說:“不是真的寫詩人登了三層樓去看景色?!?/p>
在開放的課堂里,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是個性化的。學生們從自己的感悟出發(fā)表述各自不同的見解,常常會造成意見分歧,而這種分歧會十分有助于認識的深化和學業(yè)的推進,同樣是一種可貴的教學資源。
一位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落花生》一課,作者借物喻理引出如下觀點:“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卻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睂@種觀點學生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當然不好,但外表好看又有實用的桃子、石榴、蘋果,不是比雖然有用但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好得多嗎?還有的認為,桃子、石榴、蘋果外表好看又有實用,確實不錯,但也用不著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來炫耀自己,做人應該謙虛些。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唇槍舌劍,互相辯論。在辯論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多元價值觀。
錯誤也是一種教育資源。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允許學生出錯,沒有錯誤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允許學生出錯,根據課堂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辨別和理解、分析和糾錯,學生會在真實的錯誤中成長,逐步達到少出錯誤的境地。
研讀了《狐貍和烏鴉》一課后,老師請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師話音剛落,幾十只小手舉了起來。一個說:“狐貍這么狡猾,騙了烏鴉,我們可不能像狐貍那樣去騙人?!币粋€說:“烏鴉喜歡聽好話,結果上了狐貍的當。我們不能光聽好話、奉承話,而要想一想,這個人為什么要說這些好話?!薄@時候,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只狐貍很聰明,很會動腦筋,我們要向它學習。我叔叔就是因為很聰明,很會動腦筋,才成了百萬富翁?!甭犃诉@個回答,老師及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講了《動腦筋致富》和《騙子沒有好下場》兩個故事,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聰明,應該把聰明用在什么地方。
“感悟”之謂,即在感知之后有所體悟。而感知和體悟,就是學生源于自身不同經驗、不同積淀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有其獨特的價值。課堂上當學生有所感悟,且有強烈的表達愿望時,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開渠引水,而不能攔河筑壩。
教學《凡卡》一課,同學們深深地同情凡卡的悲慘遭遇,而對兇殘壓迫凡卡的老板激起了極大的憤慨。在大家暢敘感悟時,一位同學的發(fā)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老板怎么可以這樣體罰只有9歲的凡卡,不是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嗎?凡卡應該去法院告這個老板。”在不少同學表示贊同的情況下,執(zhí)教的老師當機立斷,讓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于是,有的說:事情發(fā)生在俄國沙皇時代,肯定不會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有的認為:那時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即使有法律,也只會幫富人說話,又怎么能替窮人撐腰……就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又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增值。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备鶕W情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教學智慧,而這只能來自教師日積月累的深厚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