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歷史學系,上海 200241)
《明夷待訪錄》定稿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是黃宗羲為后世預備的“為治大法”。顧炎武見之,以梨洲為同志,稱:“炎武以管見為《日知錄》一書,竊自幸其中所論,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睂怼坝型跽咂?,得而師之”,“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其后該書因清朝禁毀,遂不行于世,數(shù)百年間,問津者少。及至晚清,列強入侵,民族危亡,百廢待興,變法及革命人士方重新審視之。梁啟超言:“三百年前——盧騷《民約論》出世前之數(shù)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睍r至今日,中國正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雖非國之季世,然變革形勢與晚明晚清頗有相似共鳴之處,故黃氏《明夷待訪錄》中之思想復以“黃宗羲定律”一詞浮現(xiàn),受人重視。本文以《學?!菲獮橹行?,主要展開對該書教育思想之理解與思考。
《學校》篇為《明夷待訪錄》之第六篇,系黃梨洲在完成假設及立論后提出具體解決措施的篇章之一。春秋時,鄭國相子產不毀鄉(xiāng)校,使人民得以清議,監(jiān)督國家各項政策,促使國家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黃氏亦特別重視學校之作用,主張擴大學校的社會功能,認為學校除培養(yǎng)知識分子之外,亦應被定位為指導政治、引導輿論之場所,使之有參政議政之功能。然在君主專制之社會,不僅普通民眾,即使一般士人亦無評論政治得失之自由,更難言監(jiān)督君權及國家行政權之權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黃氏反其道申之,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必使治天下之具出于學?!保肮涫欠怯趯W?!薄T诰鲗V粕鐣?,此思想可謂振聾發(fā)聵、石破天驚。
開宗明義,黃氏于篇首指出學校之職責非只為養(yǎng)士,更是監(jiān)督社會,充當社會檢察機關,引導社會輿論之機構及場所??v觀全書,黃氏立論之前提和基礎,乃《原君》、《原臣》兩篇,《原君》篇尤甚。在其看來,君王當“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而臣“之出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君臣為師友,共同治理天下,造福萬民。因此,君主并非絕對權威,民眾可以監(jiān)督其言行,糾正其過失。古之有齊王受鄒忌之諫,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于是“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終成就齊國之強盛。基于此,黃氏提出學校有監(jiān)督君王朝政之職能,唯有這樣,學校才不會“科舉囂爭,富貴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勢利一變其本領;而士之有才能學術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間,于學校初無與也,究竟養(yǎng)士一事亦失之矣”。在君主專制環(huán)境之下,民眾私議朝政,以至監(jiān)督君王,自不可想象,估計唯有明代士人才能亦才敢提出此等主張。秦始皇焚書坑術士,盡毀各國之史書,僅存秦史,以限制輿論;清代,大興文字獄,蒙難者不計其數(shù);即使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一段時期內,民眾之言論亦無完全自由,連學術界之爭鳴辯論都被看成政治路線之爭辯,釀成無數(shù)起冤假錯案(如吳晗之史學文章竟成“文革”導火線等)。由是觀之,黃氏之精神令人欽佩,亦是時代促成其敢言之性格。商傳指出:明代知識分子之所以敢講話,除明代平反極快及自太祖始便有的養(yǎng)士之風外,要因在于明朝士大夫有一種集體回歸感和主人翁意識。自秦以降,知識分子受政府壓制久矣,蒙元更劃漢人士大夫為末等之南人;逮及明代,漢族復中華之地,行歷代最盛之科舉,士人士大夫自有強烈的回歸感。①正因為此種集體的回歸感和主人翁意識影響,黃梨洲、顧亭林等士人才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志情懷及踐行“致君堯舜上”的豪情氣魄。②在黃氏看來,己為人臣,當踐行臣子之責任,輔君王共同治理天下,成垂拱而治之勢;然時代弄人,國破家亡,滿清荼毒中原,其志難酬,其心甚痛,遂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fā)思古之憂愁,意托古改制,“待后王者起,得而師之”。
道明學校職能后,黃氏開始提出其學校建設之法,即建立一套全民性質的教育體制。首先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學校教育管理系統(tǒng),天子、大臣、平民百姓之子皆要接受教育,以確立儒學之地位,促進教育之普及?!胺苍诔窃谝八掠^庵堂,大者改為書院,經師領之;小者改為小學,蒙師領之;以分處諸生受業(yè)。其寺產即隸于學,以贍諸生之貧者。二氏之徒,分別其有學行者,歸之學宮,其余則各還其業(yè)”。學校之官員及老師皆非政府直接任命,系選舉產生,主要標準為品行之優(yōu)劣及才學之高低。另需定期舉行類似于講座、辯論會和聽證會的各種學術及政治活動;天子和各級官員必須參加,且要定期接受來自祭酒等各方面人士之監(jiān)督責問,“政有缺失,祭酒直言不諱”,“若郡縣官少年無實學,妄自壓老儒而上之者,則士子嘩而退之”??陀^上講,晚明的教育普及程度接近近代,在國家政府及鄉(xiāng)間宗族共同努力下,一般人家子弟皆有受教育之機會。③
黃氏之教育制度在當時中國難于實施。首先,人們是否都愿意接受經學教育本就是一個重要問題。晚明基層士人的生活狀況并不樂觀,士人治生之道可分兩途:本業(yè)治生和異業(yè)治生。從本業(yè)治生來看,除仕途經濟外,尚可分為教書自給、游幕資生和買文博食,無論哪一項,生活水平都不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即是反映此類情況;而進行異業(yè)治生(諸如以文營商)的基層士人,又有悖于傳統(tǒng)儒家之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想,絕非黃氏所言之士人類型?!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明知讀書難以營生,自不會有太多人花時間讀書,更何談全民教育。其次,晚明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是非近代的,而黃氏所倡之教育,除醫(yī)學和絕學(諸如歷算、測望、水利之類)外,實用營生教育極少,學生學成之后,若非從事仕途經濟,則難以營生,畢業(yè)即失業(yè)。所以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絕無必要在此之上耗費太多時間,而錯過學習經商和手工業(yè)的時機。最后,從經濟上看,盡管晚明之商品經濟已有較大發(fā)展,但總體發(fā)展水平仍較低,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江浙地區(qū)遠高于內地中西部地區(qū),④即社會尚未充分發(fā)展,無力供養(yǎng)大批只消費不生產之社會群體,宗族子弟就學數(shù)年后,多轉向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等實際營生行業(yè)。
基于《原君》和《原臣》,黃氏提出數(shù)條學校教育改革措施:祭酒可直言不諱地批評君主,學生可以換老師和學官,學官和提學共管學校教育,等等。這些制度要想真正實行,“必人皆皋、夔、稷、契而后可”,即天下之人皆為天下而生,為天下求利釋害;誠如己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敝灰形唇⑵鹈裰鞴埠椭讌f(xié)制約體制,一切美好設想必將被私欲毀壞;素有民主傳統(tǒng)之西方尚難實現(xiàn),更復中國。且允許學生隨便評論,甚至更換老師及學官亦不可取。“梨洲但知清議之出于學校,不知橫議亦出于學校也。但知陳東、歐陽澈之為太學生,不知為賈似道歌功頌德者,亦太學生也。學校之習一壞,則變亂是非之說多出乎其中?!鼻嗄陮W生激情澎湃,能心懷天下,如“五四”先鋒精神值得頌揚;亦缺乏理性,易誤入歧途,若“八九”無謂犧牲亦令人惋惜。
身為士人,黃氏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生存理念,追求立德、立功和立言之“三不朽”;對當時盛行之世俗文學,其深惡痛絕,“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代筆,已刻者皆追板燒之”。這些通俗文學顯然更注重社會娛樂功能,與黃氏所倡之學校參政議政功能及士大夫之責任感大相徑庭。黃氏提倡圣賢之書固然沒錯,但其尚未看到晚明社會變遷和歷史進步,略顯迂腐。事實上,文化取向決定于社會文化人,而非上層文化人。在晚明,商品經濟空前發(fā)展,市鎮(zhèn)繁榮,商人和市民群體壯大,他們需要消費文化品,而文化水平又不高,讀不懂亦不想讀圣賢之書;而基層士人又生活窘迫,買文博食成為他們不得已的營生選擇,世俗文學應運而生,屬歷史必然。
“梨洲言弊多透徹,而其法可采者無幾,大抵知其一,不知其二,見一時之利,而不思后日之害為多”。黃氏批判時政之弊,總是鞭辟入里,而提出具體解決措施之時,往往托古改制,方法亦過于理想。其曾指責那些不讀書之心學家和讀死書的理學家“天崩地解,落然無與吾事,猶且說同道異,自附于所謂‘道學’的行徑”,表現(xiàn)其治學的實踐精神和作為儒家士人的憂患意識;然其措施多失之空想。姑且不論學校所出言論,如何可以既公正不阿,又符合實際,但言專制君主能否把學校提高到此種地位本即不可知。在一個“人治”國家,總有人置身于“法治”之外。其后之歷史,去黃氏理想遠甚,君權益發(fā)私利化,宰相制度不復見而更設軍機處,士人政治更無從談起。此種反差,一則映襯黃氏政治思想之空想性,二則表現(xiàn)明清兩代政治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但此非黃氏自身之不足,系時代之故,其思想本已超越時代,故不能在當時開花結果,然其對后世影響至深。
注釋:
①士人話語權與選舉人才之制度及該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其在國家體系中的地位等關系猶大。士人在秦元兩代之說話空間不大,參與政治之途徑亦極狹窄,主人翁意識不強;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有察舉、征辟之制,儒家士人能參與國政,實現(xiàn)理想;魏晉隋唐時期,名教儒學雖被忽視,但仍有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士人有施展抱負之可能與空間;宋明兩朝更甚,宋用文官,明重科舉,思想界亦有宋明理學之并稱,士人士大夫之責任感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尤其是在受到蒙元壓制后之明代,士人士大夫之回歸感更加強烈。
②由于生活境況極其糟糕,名譽地位與實際生存狀態(tài)極不相符,晚明知識分子(下層尤甚)不得不放棄“致君堯舜上”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轉向治生為本和“致民堯舜”的價值理念。
③在民間,宗族承擔本族子弟受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宗族子弟一般能接受適當教育。但由于仍處在君主專制社會(或曰“帝制農商社會”)男女不平等,女子受教育程度極低。
④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亦是出現(xiàn)閹黨和東林黨之爭的重要原因;江浙地區(qū)經濟空前繁榮,幾輩學人認為明清形成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萌芽而今基本可以認定為一個偽命題);而陜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極其落后,以致出現(xiàn)災荒之年,終爆發(fā)農民戰(zhàn)爭,推翻明王朝。
[1]黃宗羲著.李偉譯注.明夷待訪錄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8.
[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劉曉東.明代士人生存狀態(tài)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4]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趙軼峰.明代的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6]趙軼峰.十七世紀中國政治、社會思想訴求的維度——對《明夷待訪錄》的一種新解讀[J].東北師大學報,2008,(2).
[7]趙軼峰.明代歷史趨勢:帝制農商社會[J].東北師大學報,2007,(1).
[8]謝貴安.《明夷待訪錄》的近代“誤讀”與“新民本”思想的歷史影響[J].哲學研究,2003,(2).
[9]商傳.晚明政治統(tǒng)治的松動和早期人文主義[R].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日知論壇”,2008.
[10]陳圣彬.論黃宗羲的“新民本”思想[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