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海門市海南中學,江蘇 海門 226100)
美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美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源泉。沒有生活,美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從生活世界的視角來考察我國當前的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技術的訓練是美術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它是欣賞美術作品的基礎。由于受到當前的教育發(fā)展中“科學性”思潮的影響,技術學習成了美術學習的重中之重,以至于當前的美術教學成了一種“見物不見人”的教育。
作為技術學習的美術教學主要表現在學習美術的學生往往慣于沉溺于技巧練習,而忽視了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人的文化修養(yǎng),這使得所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的表現顯得蒼白無力,缺乏感染力,從而成為一位“匠人”。這樣很難領悟美術作品的真諦。美術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創(chuàng)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美術作品中的人文意蘊,以此產生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廣博的文化藝術知識。
注重技術的美術教學可以視為一種技術理性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忽視了人的存在價值,尤其是教學中人的生活體驗。因為技術的學習是一種重視理性認知的學習,所以遮蔽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忽視了學生個體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想象、體驗和感悟,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肮ぞ邇r值壓倒了目的價值,學生可能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是卻失去了興趣、激情和靈性。享受的過程變成了被動接收的過程。得到的東西我們看到了,失去的東西我們并未發(fā)覺。得到的東西也許知識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失去的卻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體”①。
一味注重美術技術的學習往往會導致“人”的失落,致使所培養(yǎng)出的人是一種“知識人”、“技術人”等單向度的人,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技術如何和文化相結合是擺脫當前美術教學問題必須思考的問題。
注重技術的美術教學由于視技術為圭臬,美術學習就成了技術學習,這勢必會帶來交往和對話的缺失。美術學習是需要交往和對話的,例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美術作品之間都存在交往和對話。美術學習彰顯了以“教師為主體”的主體性教育觀,由于美術學習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美術教學中需要向學生講解美術作品的技術性問題。這樣,教師的美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技術就成了學生學習的榜樣。于是,美術教師占有技術知識,學生就成了被占有的對象,因此,這種教學就極易出現交往和對話的缺失,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因為教師擁有技術的權力。
交往和對話的缺失也表現在美術技術訓練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控制。既然技術的學習是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技術就勢必會成為一種“客觀性”和“普適性”的知識體系而被學生所認知,在這種理念支配下,美術的教學就窄化為一種純粹的知識技巧教學。一方面,教師是美術知識技巧的權威和擁有者,其主要任務是講授和傳遞有關美術方面的知識技巧,成為傳遞知識技巧的工具。另一方面,學生成了一個“容器”和“倉庫”,其主要任務是接受美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知識技巧。由于美術知識技巧是從外部灌輸給學生的,這勢必會造成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服從,其個體的經驗與體驗便被遮蔽,從而無法真正感悟美術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可能為學生建構一種完滿的精神生活。
生活世界的美術教學應從人的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出發(fā),在傳授美術技術的同時,教師要強調學生的人文關懷及其修養(yǎng),并努力提高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因此,美術教學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以及師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交往和對話過程,也是一個個體經驗與人類文化之間生命精神能量的轉化與創(chuàng)造性生成過程。從生活世界來審視當前的美術教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橋梁和中介。在活動中,個體通過與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促進個體的認知結構的發(fā)展?!罢J識既不是起因于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于業(yè)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fā)生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②。
美術教學是一個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活動和師生之間的交往對話進行學生個體知識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美術作品中所透出的文化意蘊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改變學生原有的對美術作品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結構。這就是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基于自己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獲得的獨特經驗和賦予這些經驗以意義,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這種對知識的建構無疑會促進學生主動去探究美術學習中的文化內涵,從而豐富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在學習美術技術的同時,來建構自己的人文素質和修養(yǎng)。
“最好的教育關系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具有其本身和內在的意義。在我們的母親、父親、老師或其他的成人面前,我們體驗到了真正的成長和個性的發(fā)展”③。狄爾泰認為,人們不僅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物理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個自己賦予了豐富價值和意義的生活世界中,生活在一個由生活體驗構成的、只有對有靈魂的人才敞開的“世界”之中,只有這種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生活”。
美術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建構美術文化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真實的生活體驗過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體驗是個體的一種存在方式,是一種“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活動,它對于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美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對生活的體驗中來建構學生個體的美術世界觀。在體驗中,學生不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而是進入美術作品對象之中,與其展開對話。因此,美術的教學活動必須注重學生個體的真實的生活體驗,把教學過程從單一的傳授技能技巧轉變成一個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
通過美術的學習去領悟其中的文化意蘊是美術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美術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國際的美術教育中,通過文化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或通過美術作品去理解文化是當前各國美術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主要理念。
德國著名的哲學解釋學大師加達默爾認為,個體的理解不是對作品和作者原意的簡單復制,而是理解者與文本之間的一種意義關系,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個體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中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這其中包含著二度甚至三度的創(chuàng)作。因為在生活世界中,意義是人與世界的一種關系,是人在通過歷史、文化、作品的意義理解中展現出來的。對美術作品的意義理解就是通過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來揭示其意義,而對這意義的理解又有助于我們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理解。欣賞者是建立在對美術相關文化理解基礎上的欣賞。如果我們對這些相關文化進行理解,并結合學生個體的生活世界,那么對于美術作品的領悟必將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對美術學習不能脫離學生個體的生活世界,以及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世界觀?;貧w生活世界的美術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文化理解能力,還可以凸顯美術的人文精神內涵,從而使美術與人的生活和生命聯(lián)系起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表現,使學生真正領悟美術作品的魅力,并逐步樹立美術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美術的學習才能脫離技術的樊籬,讓學生真正感受美術作品的真諦。
注釋:
①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57.
②皮亞杰著.王憲鈿等譯.發(fā)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21.
③范梅南著.李樹英譯.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8.